
超详细《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docx
26页劝学的文学及文体常识归纳整理:《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终代表;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训练家,是先秦儒家学派,朴实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写出以下加点字词的拼音:须臾 y舟楫 j 跬步 kuǐ 驽马 n锲而不舍 qi金石可镂 lu 骐骥 j劝学学问点 :古今异义词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 帮凶、走狗;2.金就砺就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 今义:探究并领悟;劝学学问点之通假字并释义:輮 以为轮 輮 通 “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虽有槁暴 有 通 “又”;暴 通 曝, 晒干;就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 通 “智”, 聪明;君子生非异也 生 通 “性”,天赋,资质;.劝学学问点之活用情形: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輮,使动用法, 用煣的工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非利足也 ---- 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 用脚走;水, 名词作动词,游泳;劝学学问点之一词多义于: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比;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比; 善假于物也:对, 向;之:锲而舍之:代词; 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青,取之于蓝:代词; 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使之然也:代词,木;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而:表转折:而寒于水而致千里而绝江河 而青于蓝 而闻者彰 而见者远表修饰:顺风而呼尝终日而思矣 ;登高而招吾尝跂而望矣 吾表并列:就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表因果:而神明得意表承接:锲而不舍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 ,作“的人”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缘由;劝学学问点之特别句式判定句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拔, (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 (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 “没有用来⋯的方法” ; (所以不积存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 能成为江海;)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顽强的筋骨, (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专心专一的缘故;介词结构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水凝聚成的,却比水冰冷;本 文 出 自 : 原 文 链 接 :.ue_10905.html《劝学》重点学问梳理及一课一练【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 313—公元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闻名思想家、文学家;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终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同学;他重视训练的作用,强调训练功能的重要;他认为人熟悉客观事物,第一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实的唯物思想;《荀子》中的文章论题鲜明, 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规律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如,排比偶句许多,有着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肯定影响;【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君子说,学习不行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聚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 假如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拔,这是由于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锐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比检查自己,就聪明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 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远眺,却不如 登上高处看得宽阔;登高招手,手臂 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观察; 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 的人会听得清晰;借助车马的人,不 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 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 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 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潭,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存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聪明,具备圣人的思想境域;所以,不积存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 千里;不聚集细流, 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动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 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 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 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 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胜利;蚯蚓没 有锐利的爪牙,顽强的筋骨,却能上 吃泥土,下饮泉水,是由于它心专一;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 蛇鳝的地窖就无处容身,是由于它心 浮躁的缘故;【名家点评】本文形象清爽、脍炙人口,于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缘由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 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如之中,运用比如时手法又极其敏捷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学究气;如文章开首, 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五个比如,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 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如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剧烈成效;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如敏捷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 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比;有的只设 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 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 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 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 连续转换和充分绽开,形成整齐而又 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 致,愤怒勃勃;(选自《中外散文名 篇鉴赏辞典》有删节)【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 通假字(1) 輮以为轮 ( 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 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 通“又”,再;通“曝”,晒 )(3) 就知明而行无过矣 ( 通“智”,聪明)(4) 君子生非异也 ( 通“性”,资质, 禀赋)2. 古今异义(1) 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2) 金就砺就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3. 词类活用(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 使⋯⋯弯曲 )(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 )(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 )(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水)/ 輮使之然也 ( “輮”这种方法 )/ 不能十步 ( 跨十步,至十步)(5) 数词作形容词; 专心一也( 专一)二、文言虚词1. 而(1) 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2) 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3) 连词,表并列; 就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4) 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5) 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于(1)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3. 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4. 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 了; 积善成德, 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定句(1)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用“也”表示判定 )(2)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专心躁也( 用“者⋯⋯也”表示判定 )(3)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用“者⋯⋯也”表示判定 ) 2.省略句(1) 鞣( 之) 以( 之) 为轮( 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 假( 于)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省介词“于”)3.倒装句(1) 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 ( 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 善假于物也 ( 于物假,介宾后置 )(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课堂演练】1.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说明, 不正确的哪一项A. 金就砺就利指金属的刀类 B.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动词,游泳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学问渊博2.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 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就知明而行无过矣;(2)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 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 一可以为法就; 小人之学也, 入乎耳, 出乎口;口耳之间,就四寸耳,曷足 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 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 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 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 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 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 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 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