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县城区防洪规划.doc
47页易县城城区防洪规划1前前 言言易县位于中国河北省中偏西北部,隶属河北省保定市,古称易州,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群山起伏,中部丘陵相连,东部地势平坦,因境内有易水而得名辖区总面积为 2534 平方公里,总人口为 53 万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易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人文古迹众多,境内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被评为 4A 级风景区的清西陵、举世闻名的燕下都遗址、与“居庸关” 、 “倒马关”并称为“内三关”的“紫荆关” 、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狼牙山、 “五塔镇燕山”之一的荆轲塔等全县已初步形成了清西陵、燕下都、紫荆关古文化旅游、狼牙山红色旅游、云蒙山生态观光农业旅游、洪崖山道教文化旅游、南湖观光度假旅游和县城周边综合旅游共八大旅游景区 2010 年 6 月初,为了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城市防洪的文件精神,保证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的文明建设,受易县建设局的委托,对易县城城区进行防洪规划 本次规划得到易县建设局及水务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协作,在此表示感谢。
易县城城区防洪规划2第一章第一章 概述概述一、自然条件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易县位于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端东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14°51’—115°37’,北纬 39°02'—39°35'东西跨 67.7 公里,南北越 61.7 公里,总面积 2534 平方公里以县城为中心,东北距北京110 公里,距天津 190 公里,西南距省会石家庄 169.2 公里,南距保定市区 60 公里东与定兴相邻,西与涞源接壤,北与涞水毗邻,南与徐水、满城、顺平县相接,过境的京原铁路和 112 国道、张石高速公路、京赞线、易定线、易保线组成境内主体交通网2.地形、地貌 易县位于新华夏系华北平原凹陷带与太行山隆起带分界部位西北境为太行山隆起带北端与天山纬向构造的燕山沉降带交汇处,均属强烈褶皱、断裂区域前中生代地层支离破碎,有多处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地质构造复杂境内地层主要有太古界阜平群片麻岩、震旦亚界白云岩和新生界第四系河相沉积层古生界寒武系页岩、泥质灰岩、奥陶系生物灰岩、粘土页岩、粉沙质页岩、长石砂岩、二迭系粉沙岩、泥质岩、中生界侏罗系火山岩、钙质砾岩、块状结晶安山岩、安山质凝灰砂岩等也有出露县境地处太行山区向华北平原过渡倾斜地带,十分之七为山地,与定兴县相邻的高陌乡是全县唯一平原乡,平均海拔 324 米,地势由西向东下降明显,流水落差大,易患水灾;山体多为侵蚀、剥蚀、易县城城区防洪规划3岩溶地貌。
主要山峰有摩天岭、平顶山、五峰寨、云蒙山、望龙山、洪崖山、狼牙山等最高山峰摩天岭位于蔡家峪乡与涞水县交界处,海拔 1813.3 米 3.河流水系易县境内有拒马河、北易水、中易水、南易水和漕河五大河流,自西向东横穿全境北易水是大清河北支南拒马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易县云蒙山东南麓,流经易县、定兴两县,在定兴东引村与中易水汇合后注入南拒马河,河长 56km,流域面积 789km²1)拒马河:古称涞水,发源于涞源县涞山,境内河长 32.5 公里由玉山铺流入境内,自西向东流至高庄突转 90°变为由南向北,流至北辛庄出境入涞水县,落差 148 米,河道纵坡1/300~1/50,紫荆关以上河谷宽 1 公里,河床多大漂石,以下河谷宽 1.5~2 公里,河床为卵石夹砂境内支流主要有清源河和建城司河流域面积 438 平方公里,为常年性河流 2)北易水:发源于云蒙山南麓,自太宁寺向东南流至龙泉庄转为向东北,至梁格庄转为向东南,经县城南侧,于石赛出境,于定兴县汇人中易水,境内河道长约 39 公里长 5 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0 条,主要有五里河、安河、黄蒿河、旺隆河、五道河等 7 条,梁格庄以上河床宽 100~200 米,为河卵石组成,纵坡1/100~1/300,以下河床宽 400~l,200 米,为砂夹卵石组成。
流域面积约 510 平方公里,干旱年冬春两季无基流 3)中易水:古称武水,俗称罗村河、白涧河发源于西部蚍蜉易县城城区防洪规划4岭东麓,自川角向东南流至良岗转为向东流,横穿中部和东部,至周任村出境入定兴县,于北河店汇入南拒马河,境内河道长约 61.5公里,长 5 公里以上的支流有 22 条,主要有大兰河、许家河、鸭子沟河等 4 条安格庄以上河床宽 300 米左右,为砂夹卵石组成,纵坡 1/100~1/200,以下河床宽 2~3 公里,为中细砂组成,纵坡1/500~1/1000,流域面积约 829 平方公里,旱年冬春季无基流 4)南易水:古称鲍水,发源于狼牙山东麓,由沙岭向东南流至西山北转为向东北,流至塘湖又转向东南,至曲城出境流入徐水县境内河长 33 公里,长 5 公里以上的支流有 7 条,主要有潦水河河谷宽一般 4~5 公里,塘湖附近河床宽约 100 米,为砂夹卵石,纵坡1/300西山北附近河床宽 50~60 米,纵坡 1/1000流域面积约213 平方公里,呈扇形流域内地下水位很深,补给地下河段有潜流现象,塘湖以下常年有水 5)漕河:古称徐水,发源于西部五回岭东麓,自大岭沟向东南至周庄,转向东北至龙门出境人满城县,境内河长约 50 公里,长 5公里以上的支流有两条,主要是南河。
河谷宽 3~4 公里,河道纵坡1/100~1/500,南管头以下河床宽 260 米左右,河床为卵石夹粗砂,以上河床宽约 200 米,河床为卵石由于落差大,水流声似銮铃响,故有銮铃河之称流域面积约 420 平方公里,呈长条形河水流经白云岩缺水区,为间歇性河流 北易水流域比较特殊,干流右侧紧邻高山,汇流面积极小,没有明显的支流,绝大部分汇水面积位于干流左侧,先后有十几条较易县城城区防洪规划5大支流汇入干流,在这些支流上已建有旺隆、马头、累子三座中型水库,总库容 3030 万 m3,控制流域面积 111.1km2,其中马头水库所在的马头沟和累子水库所在的累子沟均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交叉断面下游汇入北易水6)主要水库 易县境内水库众多,现有水库 17 座大型水库 2 座:安格庄水库,位于大清河北支中易水上游易县城西 20 公里处的安格庄村西,以防洪、灌溉为主,以养鱼、发电为辅的水利工程,水库总库容为2.80 亿立方米;龙门水库,位于漕河中上游满城县东龙门庄西,是漕河流域唯一大型水库,是以防洪为主兼养鱼、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总库容为 1.18 亿立方米中型水库两座:旺隆水库,位于易县城西,北易水上游,以防洪为主兼养鱼等的水利工程,总库容 486 万立方米;马头水库,位于易县城北,马头村南,以防洪为主,总库容 490 万立方米。
其他为小型水库 北易水流域中型水库主要防洪指标见表 1-1表 1-1 北易水流域中型水库主要指标表水库名称所在支流集水 面积 (km2)设计 标准 (a)校核 标准 (a)总库容 (万 m3)防洪 库容 (万 m3)旺隆水库旺隆沟37.010010001275789马头水库马头沟49.01001000822312累子水库累子沟25.11001000933393 备注:表中数据摘自水利电力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1983 年《海河流域中型水 库》 另外还有莲花池、下黄蒿和太宁寺三座小(一)型水库,总控制流域面积 36km2,总库容 672 万 m3 易县城城区防洪规划6北易水的现状河道在易县徐家厂以上为山区河道,河道宽100~200m,河底纵坡 10‰~3.3‰,为卵石河床自徐家厂以下河道进入平原,河槽逐渐拓宽,在徐家厂至易县城区段,河道宽150~400m,纵坡 2.2‰,为卵砾石河床城区下游,河宽为400~1200m,纵坡 2.0‰~0.7‰,为砂卵石河床4.气候 北易水流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时日短促,冬季寒冷干燥据本流域易县站实测资料,极端最高气温 41.6ºC,极端最低气温-21.4ºC;多年平均风速 1.6m/s,最大风速 18m/s;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666.6mm(20cm 蒸发皿) ;最大冻土深度 68cm。
本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 560mm,降水年内分配很不均匀,80%的降水量集中于 6~9 月,而暴雨又多集中在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七、八两个月占全年雨量的 65%降水量年际变化也较大北易水为季节性河流,径流量主要随降水量的大小而变化径流量年内分配与降水量十分相似,多集中于汛期,7~9 月占年径流量的 70%径流量年际变化也很悬殊5.矿产资源易县境内矿床、矿点、矿化点主要有 250 处,按成因分类:内生矿产 76 处,外生沉积和风化矿点 149 处,正负变质矿产 25 处按矿种分类:黑色金属矿 30 处,有色金属矿 13 处,贵金属矿 9 处,冶金辅助原料矿 23 处,燃料矿 1 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 7 处,建材易县城城区防洪规划7石材粘土矿 137 处,其他非金属矿 30 处二、城市概况及沿革二、城市概况及沿革约公元前 2l 世纪,有易氏部落定居在易水流域夏代,王亥之子上甲微灭有易氏,其地域入于商族战国时期(公元前 311 年),燕昭王营建武阳城为燕下都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 227 年),破燕师,燕入于秦隋代隋开皇元年(581 年),在北易水北岸置易州,十六年(596 年),于州东二里许置易县,州、县以水得名。
隋大业九年(613 年)九月,改易州为上谷郡,易县隶属上谷郡元代,元太祖八年(1213 年)七月,蒙古攻金入紫荆关,大破金军于五回岭,拔 l12 卷二建置志涿、易二州元析易县地置五回、娄亭二县,张柔改易州为燕宁府,后又复称易州(辖易县、涞水、定兴三县)元至元三年(1266 年),并五回、娄亭二县于易县,易县属顺天府易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 年),灭宋,易县属直隶中书省大都路易州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易县属直隶中书省保定路易州清代,清顺治五年(1648 年),易州属直隶省保定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易州升为直隶易州(领涞水、广昌二县)民国时期,民国二年(1913 年),降易州为易县易县属直隶省范阳道民国三年改范阳道为保定道,易县属直隶省保定道民国十七年(1928 年 6 月 20 日)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易县属河北省抗日战争时期,1938 年易县属冀西区第一专区,同年 1 月在独乐建立易易县城城区防洪规划8满徐县政府同年 7 月在西古县建立易县县佐公署1939 年 1 月撤销易满徐县政府,3 月撤销县佐公署并建立易县人民政府,恢复易县原区划1940 年 7 月,易县分为易县、龙华两县。
并在大兴安建立龙华县政府,易县、龙华县属冀西区第三专区1944 年 2 月,建立定易涞县政府,易县扬威城村一带划归定易涞一区易县、龙华县、定易涞县属晋察冀边区第三专区1944 年 6 月易县改属第一专区,同年 10 月易县属冀察区行署第一专区1945 年 8 月日军投降,易县县政府进驻易县城,龙华县政府进驻涞水县城解放战争时期,1945 年 11 月 15 日,在宣化成立察哈尔省,撤销冀察区1946 年 4 月撤销龙华县和定易涞县,龙华县与易县合并,定易涞一区归回易县,恢复易县原区划,易县属察哈尔省第四专区1947 年 2 月国民党第五师占领易县城,县政府迁驻北淇村,同年 6月,日伪时期,1937 年 9 月 20 日易县沦陷,在县城置伪易县公署易县属日伪河北省保定道月易县属察哈尔省第五专区同年 6 月28 日,国民党第五师从易县撤至平汉线,易县政府进驻易县城同年 11 月易县属北岳行政公署第五专区1948 年 9 月 26 日后,易县属华北人民政府第五专区1949 年 1 月 15 日,察哈尔省五专区改为易水专区,易县属察哈尔省易水专区同年 8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