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饮酒》教学设计(会员上传).doc
4页语文版七年级下册《饮酒》教学设计(会员上传) 饮 酒 陶渊明 广东省普侨区中学 袁运成 一、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二、 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2、研习第一层: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样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3、研习第二层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2)“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
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4)《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4、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陶渊明酒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 5、陶渊明是第一位田园诗人,也是代表诗人请小组讨论得出什么是田园诗老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内容、意象,诗歌的风格入手 归纳:师生共建视点——田园诗就是描绘田园风光的美丽自然,农家生活的质朴、闲适与自由,诗风清新、平实、淡雅 6、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诗题《饮酒》,而内容却未提一字“酒”,为什么? 归纳:并不是诗人胡乱取了个题目,而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歌咏,并不是在于歌颂酒好,而是酒后所见抒怀而且这类《饮酒》共20首,都是他归园田后所作 7、学生齐读全诗 五、小结本课 六、拓展提高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饮 酒 陶渊明 在人境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第二层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意→归隐乃人生真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