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的传导与听阂解析.docx
3页TREkSTORFnjoy cow-TrekStor 声音的传导与听阂解析声音的传导:声音的感受细胞在内耳的耳蜗部分,而外来的声波必须传到内耳才能引起听觉, 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有三条1、 声源振动引起空气中的疏密波,引起鼓膜振动,当鼓膜振动时会牵引锤骨移动,而 砧骨长突和橙骨经杠杆的放大作用也会做相应方向的移动橙骨脚板和卵圆窗膜相连,橙骨 将振动推动卵圆窗引起前庭阶外淋巴液的振动,进而使前庭膜和内淋巴液将振动传给基底膜 振动使基底膜螺旋器上的毛细胞和盖膜相对位置改变,于是毛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产生的 神经冲动沿听觉神经传到颗叶听觉中枢,引起听觉这是正常情况下声音进入内耳的主要途 径2、 声波在中耳的传播除经听小骨推动卵圆窗外,也可以经过鼓室内空气的振动推动蜗 窗使内淋巴振动这两种情况的作用力相反,有相互抵消的作用但是正常人,听小骨推动 卵圆窗的压强比鼓室空气推动蜗窗的压强约大1000 倍,故蜗窗振动常被抵消对正常听觉 毫无实际意义只有在听骨链功能障碍时,对听觉才有一定的意义3、 外界声波可直接经过颅骨和耳蜗骨壁的振动传入内耳,这种传导方式即为骨传导 其中主要分为以下两种:a. 压缩式骨传导。
指振动经颅骨传到耳蜗,使耳蜗壁随着声波疏密相间地变化而膨大与 缩小,从而使体积可压缩性很小的内耳淋巴液向蜗窗和前庭窗移动因前庭阶和鼓阶中的淋 巴液之比为 5: 3,且蜗窗膜的活动性大于橙骨板,所以在声波密相骨壁被压缩时,前庭阶 中淋巴液流向鼓阶,基底膜下移;声波疏相骨壁膨大时,淋巴液回流,基底膜上移由此反 复交替引起基底膜振动,有效地刺激了内耳螺旋器b. 移动式骨传导声波作用于颅骨时,整个头颅包括耳蜗均在振动,因内耳淋巴液存在 惰性,所以当耳蜗壁移位时,内耳淋巴液的位移总是稍落后于前者,相对呈反向运动,从而 引起基底膜振动,刺激内耳螺旋器内耳接到声波以后,耳蜗淋巴液起振,并按不同波长即相应的频率成分相应激励耳蜗基 底两侧数以万计的某些听毛细胞的运动,它的机械运动转换为生物电脉冲,电脉冲又送到听 神经予以信息编码,这些编码信号送到脑干听觉中枢加以识别,最终引起我们对声音的听觉骨传导的作用一般是较微弱的,例如在我们口常生活中,我们用牙咀嚼坚硬的食物时, 可以听到声音从牙齿传到颅骨,到达内耳通常人们都不需利用自己的颅骨去感受声音,但 是,当外耳和中耳的病变使声波传递受阻时,则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弥补听力。
声音的听阂:人的听觉能够感受的振动频率范围在 20Hz}20000Hz 之间,而且对其中每个频率都有一 个刚好能引起听觉的振动强度,叫做该频率的闽值当强度在闽值以上继续增加时,听觉的 感受也相应增强;但当强度增加到某一限度时,声音的感觉反倒减小,并出现鼓膜的压感和 疼痛,这个限度称为最大可听闽因为对每一个振动频率都有它自己的听闽和最大可听闽, 因此就能绘制出一个表示人的听觉对各振动频率强度感受范围的坐标图,如图2.3 闽TrekStor图2-3正常人的听阑上方曲线表示它们的最大可听闽两者所包含的面积,称为听域凡是人所能感受的声 音,它的频率和强度的坐标,都落在这听域范围之内人耳的最低听闽在1000}3000Hz之间 (即人耳最敏感的声波频率),恰好与口常语言的频率范围一致所示其中下方曲线表示不同 频率的听闽,上方曲线表示它们的最大可听闽两者所包含的面积,称为听域凡是人所能 感受的声音,它的频率和强度的坐标,都落在这听域范围之内人耳的最低听闽在1000}3000Hz之间(即人耳最敏感的声波频率),恰好与口常语言的频 率范围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