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圈教案反思.doc

34页
  • 卖家[上传人]:老**
  • 文档编号:301817201
  • 上传时间:2022-05-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05KB
  • / 3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圈教案反思1、大班科学奇妙的纸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探究莫比乌斯圈的奇妙变化 2.能制作莫比乌斯圈,并能大胆进展猜测和尝试记录 3.体验莫比乌斯圈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预备: 纸条、纸圈、剪刀、固体胶、课件、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激趣 以手指嬉戏引入纸圈教师用食指和大拇指变化出一个圈、两个圈、很多圈导入课题--纸圈 1.出示纸条,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师纸条也想变成圈,你们能不能帮忙纸条变出圈?鼓舞用多种方法,可以跟别人的不一样等) 2.幼儿尝试做纸圈 (幼儿做出的纸圈都一样) 3.教师以魔术的形式展现莫比乌斯圈的奇妙变化,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设疑 1.幼儿第一次尝试剪圈,让幼儿体会挫折,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及探究精神 2.画线比照 教师提出要求:在两个圈上分别画线,从接头处开头画,到起点处完毕,可以在里面画也可以在外面画。

      可以两人合作,一个人转圈,一个人画线 师:你的线画好了吗?你发觉了什么隐秘?一般圈的线只画了一个面就连了起来,但是莫比乌斯圈的线特殊长,画过了红颜色的一侧又到了蓝颜色的一侧,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动身点 结合 PPT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第一个特征:一般圈有2条边2个面,莫比乌斯圈只有1条边1个面 3.试验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其次个特点:沿线剪开一般圈,变成一样大的两个圈,莫比乌斯圈变成有两个接口的大圈 4.尝试自己制作莫比乌斯圈 教师小结:把纸条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这样的圈咱们做的这个圈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做莫比乌斯圈是德国科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发觉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个圈取名为莫比乌斯圈 三、探究 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二等分线剪开和三等分线剪开会有奇妙的结果出示记录单: 1.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记录单 2.猜想一般的圈沿剪线剪开会怎么样记录) 教师示范剪法 幼儿尝试剪一般的圈 3.幼儿猜想莫比乌斯圈沿着这条线剪开会怎么样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1)幼儿自己剪剪看看 (2)请幼儿叙述操作结果。

      看一下,现在的莫比乌斯圈有几个接口? (3)它的结果跟你猜的一样吗? (4)教师小结:一个麦比乌斯圈沿着中间的线剪开就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而且有了两个接口的麦比乌斯圈 4.教师出示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1)幼儿猜想,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2)幼儿剪剪看看教师指导 (3)幼儿叙述结果 (4)小结:今日我们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学家发觉了莫比乌斯圈的许多隐秘,知道画有一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画有两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变成了一个大一个小两个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四、拓展 1.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日我们熟悉了奇妙的莫比乌斯圈,莫比乌斯圈不光好玩还很有用呢,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其实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藏着很多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立交桥:避开行人车辆的拥挤 过山车:更加刺激好玩 传送带:削减反复的摩擦工作,增加传送距离和面积 2.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原来莫比乌斯圈不仅给生活带来了便利,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还利用它来美化我们的生活(连续展现PPT)。

      5.延长 瞧,教师这里还为小朋友预备了画有三条线和四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呢你知道沿着他们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吗? 活动反思: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转变一张纸,比拟和体验纸转变前后性能的变化,沟通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连续转变材料、发觉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依据教材,我把本课分为几板块: 第一板块——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原有认知阅历说说一般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索有什么方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事 其次板块——探究,探究又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明确改造纸的方法,先沟通转变纸的方法,再明确本节课探究的转变纸的方法其次局部,用“折一折”这种转变方法,引领学生用比照观看的方法讨论纸被转变后外形、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在观看中发觉纸的新变化,通过观看两种纸的侧面,发觉一般纸和瓦楞状的纸分别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实践中发觉纸的新功能,其中比拟观看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仔细体验手心的感觉,比拟弹力)、放一放(取两个盒子,中间隔开肯定的距离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一般的白纸放在两个盒子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

      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重的物体一边试验一边记录,比拟承载力)、摸一摸(用一般纸贴着装有热水的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比拟隔热力量) 第三板块——研讨,纸转变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板块——拓展,引导学生在纸上用刷油的方法转变一张纸,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课过程中,我还发觉了一下几个问题: 在说一说纸的特点时,学生能够说出纸的颜色、外形、易折叠,但是学生会钻外形这个牛角尖,不断说出:长方形、有四个角、有四条边等等,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说出纸简单破、遇水会湿、纸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这一板块,学生通常不能直接说出有弹性,能弹回,他们最多说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触桌面……要说有弹性,能弹回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折瓦楞状的纸不是难事,但是学生自主折纸,会有横竖两种折法,在放一放这一局部,两种折法会对纸的承重力量有影响 与教材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中,放一放瓦楞状纸和一般纸分为“能支撑”和“不能支撑”两种,但是我认为这样划分不太精确,一般纸照旧能支撑像回形针那样的较轻物体,瓦楞纸上放过重的物体也不能支撑,因此我在授课时,把能不能支撑改为“能支撑较重物体”和“能支撑较轻物体”,让学生分别用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来尝试,较轻的回形针能够被一般纸支撑,瓦楞状纸能够支撑回形针、铅笔,铅笔盒不太重时能够被瓦楞状纸支撑,过重的铅笔盒则不能被支撑。

      学会能够通过这三种材料感受到一般纸和瓦楞纸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级以及新教材开课,我在试上的时候发觉引导学生答复,试验预备等等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整节课较为仓促因此在其次次上时,我把折瓦楞状纸以及试验材料预备都放在课前,由于其次个班的学生能很快的说出纸的特点以及瓦楞状纸,整节课最终多余了一点时间,我用来和学生一起进一步探究瓦楞状的纸 在给低年级授课过程中,我认为我对学生的还是了解较少,对于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调整而不够敏捷,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许多 2、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纸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探究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 能主动参加争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觉 3 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展操作活动 4 培育幼儿对事物的奇怪心,乐于大胆探究和试验 5 情愿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共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预备 1 铅画纸若干(教师多备一些,用废旧的纸,但要平坦) 2 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3 每人四张纸: 第一张:尝试让纸站起来。

      试过后大局部是不能再放住积木的)用于猜想: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吗? 其次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拟: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想: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预备特别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状况,预备充分的材料,同时也要养成节省材料的好习惯,因此,在预备材料时要进展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幼儿坐桌边,四人为一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也便于后面活动时,幼儿能便利地分组,快速找到同伴 1 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阅历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方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阅历,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索“纸”的时机,引出了探究主题 2 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究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

      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 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刚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语中也透露出鼓舞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哪怕只是折的次数的不同,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探究 1 引导幼儿猜想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积木吗? 2 幼儿猜想后,教师拿一块积木尝试,全体幼儿发觉纸上是可以放积木的 3 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想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教师每一个提问之后,都不急于动作,而是留给幼儿思索的空间和时间 4 鼓舞幼儿尝试 师:的确纸上能放积木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块积木 ——用两种最常见的试验材料,让孩子有时机去发觉并惊异,与其说这是试验,还不如说更是嬉戏 5 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章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每组一张表格。

      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议一下,一个记,一个放,也可以轮番放 6 幼儿将自己的猜想记在格子里, 7 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块积木 ——探究性的科学训练就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讨论,而记录正是这种活动的标志通过记录,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阅历和真实想法让孩子对试验前后的记录做个比照更加有冲击力 三、争论,再次进展试验 1 幼儿搬椅子转成半圆坐一起参加争论 ——通过前面的嬉戏,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奇妙和惊异,他们现在还不知道争论后的活动会使他们的试验更精彩 2 出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