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语言文化知识的误译.docx
9页浅析《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语言文化知识的误译 【摘 要】不同文化需要沟通,而沟通离不开翻译,因此,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不只是一种语际转化,在深层意义上它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翻译效果是由知识、目的和直觉三个不同的变量集所决定的译者的知识是译作成功最为重要的因素源语语言体系和文化语境知识的匮乏会使译者无法充分理解原文,更谈不上译好原文本文从翻译的本质出发,探讨了由于译者语言和文化知识的欠缺导致误译,从而影响到译语读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而提出译者应该提高自身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水平 【关键词】翻译;交际;语言;文化;知识;误译 一、引言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成名作,作者用平实而浪漫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插队生活的画卷本文将以该小说的日译本为例,探讨翻译的本质,与语言文化知识翻译之间的联系,并指出译者提高自身语言文化知识水平的重要性 1、翻译的本质 亚历山大・达维多维奇・什维策尔是俄罗斯的翻译理论家,他给翻译作了如下定义:翻译是一个单向的、由两个阶段构成的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过程,是在对第一文本进行有目的(翻译)分析的基础上创造能够在另一个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替代第一文本的第二文本,是一个以传达第一文本的交际效果为目标的过程,这个目标由于两种语言、两类文化和两个交际情景之间的差别而部分地发生变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一部作品从一种文字转换为另一种文字的过程中,原语文字中承载的文化信息也随之进入了译入语的文化系统 2、正确翻译语言文化知识的必要性 安德烈・韦涅季克托维奇・费奥多罗夫是俄罗斯翻译理论中语言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认为,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的过程,要翻译,必须首先从语言上了解原作,然后在译语中寻找适当的语言表现形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任务是要在译语中寻找原文的语言对等物,在翻译中处理各种语言现象 美国语言学家H.Stephen Straight指出,翻译效果是由知识、目的和直觉三个不同的变量集所决定的译者的知识是译作成功最为重要的因素源语语言体系和文化语境知识的匮乏会使译者无法充分理解原文;同样,要实现与目标读者的成功交流也离不开对目标语语言、文化的全面、准确掌握 二、误译分析 1、《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语言文化知识的误译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误译可以分为语言的误译和文化差异的误译语言的误译可以从词汇、词组、成语、熟语、句子等着手分析文化差异的误译可以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意识文化领域的理解来分析 H.Stephen Straight所指译者的知识其范围十分广泛,它包括生态知识;物质文化、技术知识;社会组织知识;神话模型知识;语言结构知识等。
由于该小说的日译文本中没有出现社会组织知识和神话模型知识方面的误译,故本文将不进行讨论,只从其他三种类型知识的角度加以分析探讨 (1)生态知识 Straight认为,生态知识包括气候,地形(如沙漠、雨林、山脉等),动、植物群(如玫瑰、柳树、袋熊等),开发方式(如刀耕火种、狩猎、洞穴居住、深海捕鱼等) 例1、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 译文:ことに山腹にほころびる野草の花々は、淡い色をして、その茂みのなりがのようにってえる 野花,日语就是“のばな”或者“野の花”,并不是“野草の花々”(野草的花),译者显然是望文生义,没有正确理解原文意思 例2、方圆十几里内只有我和破老汉,只有我们的吆牛声 译文:まわり十数里内にいるのは、わたしと破じいさんだけ、それにわたしたちの牛のき声だけである “吆牛声”,意为“人吆喝牛的声音”吆喝”:大声で叫ぶ、多くは呼びりしたり、け声をかけたり、役畜を追ったりすることをさす此处为“役畜を追ったりすることをさす”(人大声吆喝着赶牲畜),并不是“牛のき声”(牛的叫声),这是不了解原文所描述的农村生活而造成的误解,从而导致误译。
(2)物质文化、技术知识 Straight所指的物质文化、技术知识主要包括家庭用品(如中、南美土人用的大砍刀、美国的方格纹毛毯、葫芦、百事可乐等),建筑(如印第安人的圆锥形帐篷、瑞士的农舍等),交通工具(如牛车、喷气式飞机、防滑雪鞋等),技术知识(盘尼西林、北极星、毒药等) 例3、“多少?” “五块!”“不够 “嘻――,我哄你,看,八块半!”她掏出个小布包,打开,有两张一块的,其余全是一毛、两毛的 译文:「いくら?「五!「足りないよ「ふふ、冗、ほら、八五十!彼女が中から取り出した小さな布包みをけると、一札が二枚あり、残りはすべて十札、二十札だった “块”:の位に用いる“元”に同じ块,就是指人民币的“元”,与日语中的“”不等值,即便这篇小说是在上世纪80年代翻译出版的,人民币的“元”与日元的“”也不可能是1:1的汇率因此这是由于译者相关方面的知识匮乏从而导致误译 例4、山里人憨着咧,只想打罢了仗就回家,哪搭儿也不胜窑里好 译文:山の人は愚直なんじゃ争がわったら家にることしか考えんわが穴ぐらにまさるところはないんじゃから “窑”:山西・西・甘などの黄土高原地区にある山崖に掘った洞穴の住居。
指人住的窑洞,是建在地面上的穴ぐら”:地下に穴を掘って物をえる所;寒地で冬季わら仕事などをする、地下に掘った仕事指地窖,挖在地下贮藏东西或工作的场所原文是描写作者在陕北农村下放时的生活,那里的人们住的是“窑洞”,并非“地窖”,这一重要文化信息的误译,会让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产生障碍:为什么别的地方都不如自家的“地窖”好?打完仗回家就是为了住在“地窖”里?由此也可以看到文化信息的误译对译文读者造成的影响 例5、他不过是蒸了白馍跑到几十里外的车站上去卖高价,从中赚出几升玉米、高粱米 译文:白をふかしては数十里れたダムに持っていって高くり、せいぜい数升のとうもろこしや高梁を稼ぎだしていたにすぎない “ダム”是指水坝,拦河坝,水库与“车站”相去甚远,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这一误译同样会带来阅读障碍:为什么他要把白馍拿到水库去卖?水库边住了很多人?水库边的人都不会做白馍?这会让译文读者感到迷惑 (3)语言结构知识 根据Straight的观点,语言结构知识主要指诸如音系(如韵脚、节奏、头韵等,对歌曲和诗歌尤为重要),构词(如性、数、时态,在一种语言有而另一种语言无,或在原文中构词法用于文体目的的情况下,尤为重要),词义(如同义词、成语、隐喻等,都会给翻译造成重大困难),句法关系和代词。
例6、陕北有句民谣:“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译文:北には「田者が田者に出会えば、はらはらという民の一がある 老乡:同乡;对农村一般人的通称从原文中可以看出,此处的“老乡”取第一种意义,意为“同乡”,相当于日语的“同人”,并不是“田者”(乡下人),译者理解为第二种意义读到译文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在陕北,为什么乡下人见到乡下人会哭呢? 例7、刚要揽草,忽然从草堆里站起两个人来,吓得我头皮发麻,不禁喊了一声,把那两个人也吓得够呛 译文:いましも草を引き寄せようとして、とつぜん草の山からふたりの人が立ち上がったわたしはの毛が逆立つほどびっくりして、声も出なかったふたりのほうも、おかげで仰天したようだ 尽管译文“声も出なかった”(连声也不敢出)可以表现出“我”被吓得够呛,但这与后文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我连声也没出”怎么能“把那两个人也吓得够呛”?所以这种偏离原文语义的译文造成了逻辑上的混乱,让译文读者看后莫名其妙 例8、“她的亮亮也娇惯得危险,留小儿要受气呢后妈总不顶亲的什么后妈,留小儿得管她叫奶奶了还不一样?”山里没人,我们敞开了说 译文:「あっちの亮亮だって、甘やかされすぎとる。
きっと留ちゃんがいじめられるじゃろう後妻はどうしたっちゃなじまんもんだ 「後妻がなにさ留ちゃんだって、彼女をおばあちゃんて呼ぶようになるよ 「でもやっぱりう 山に人はいなかったわたしたちはおおっぴらにをした 此处为否定反问句,为肯定意义,意为“就是一样的”,即不论留小儿管亮亮妈叫后妈还是奶奶,都一样,破老汉还是担心留小儿会受气译文的意思是“可还是不一样”,很明显,译者只看到字面意义,没有留心句子后面的“?” 例9、那天,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 译文:その日、の端が、白をひと皿持ってきてくれた…… 此句为语义上的误译端”为动词,意为“拿”,并不是队长名叫“端” 2、误译的影响、原因和对策探析 (1)影响 从以上的误译用例分析来看,显而易见,语言文化知识的误译,一是造成译语读者逻辑等方面的理解障碍,产生阅读障碍;二是影响译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了解,致使译语读者对源语文化不能把握,领略不到色彩纷呈的异域文化特色,无法实现文化,从而导致无法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2)原因 说到语言文化知识的误译产生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客观原因:中日两门语言和中日两国民族之间的文化本身就存在差异,这是客观事实存在,无法改变二是主观原因:由于译者的粗心大意导致的误译是不应该的;另外,由于译者的双语转换能力和双文化能力的欠缺造成的误译,一般来说,文化知识方面的误译,主要是由于译者对源语文化了解不够而造成的误解,从而导致误译 (3)对策 针对上述导致语言文化知识误译的原因,可以采取如下对策:首先译者要正确认识翻译译者要充分认识到翻译的本质就是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其次认识到要做好翻译,不仅需要具备双语转换的能力,还要充分了解两种文化译者只有提高自身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水平,才能进行成功的翻译 三、结语 翻译的本质就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不只是一种语际转化,在深层意义上它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译者的语言文化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到译作能否成功实现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文化交流本文讨论了语言文化知识的误译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以及在了解原文所表现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中,给读者造成困扰译者应该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知识水平,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以实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更好、更顺利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史铁生.记忆与印象[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56-174. [2]松井博光,野宏 修.代中国文学集3史生[M].京:店,1987:7-37. [3]王克菲.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 [4]温秀颖.翻译目的与登译《水浒传》语言文化知识误译[J].中国翻译,2012(5):67-72. [5]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鲁迅、林语堂文化翻译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6]庞卓.中俄互译中文化差异及翻译技巧探析[D].长春工业大学,2011.第 9 页 共 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