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碑刻所见介休后土庙龙门派传承_张方.pdf
9页248□張方摘要: 通過對山西介休后土廟現存碑石的考察, 發現在明正德年間, 后土廟道士開始從 “德” 字輩傳續龍門派字譜, 此後傳承不斷, 達數百年之久但是, 從后土廟龍門派傳承的時間與輩分來看, 又實難與丘處機有所聯繫本文推測, 在明中後期政府宗教政策鬆動之後, 隨着龍門派影響日益增大, 一些認同丘祖或者認同全真教的道派開始從不同的派字依附到龍門派中這一過程在時間上是延續的, 空間上是多源的龍門派在明代中後期的發展壯大並不僅僅依靠法脈的傳承, 龍門派字譜被廣泛認同應該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關鍵詞: 介休后土廟龍門派派字譜作者簡介:張方, 男, 1982 年生, 河南遂平人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爲全真道歷史龍門派” 是全真道的重要支派, 在明清時期影響很大, 有“龍門、 臨濟半天下” 之説但是, 關於 “龍門派” 形成時間和過程, 尚未有清晰的結論近期, 筆者通過對山西介休后土廟現存碑石的考察, 發現在明正德年間, 后土廟的道士開始從 “德” 字輩傳續龍門派字譜, 此後傳承不斷, 達數百年, 這一過程對於研究龍門派興起的過程極具參考價值。
一、 后土廟的建築格局介休后土廟位於山西省介休市中心偏西北, 背依介休老城牆, 約佔地 1. 3 萬平方米其建築格局爲四進院落, 中軸綫上建有影壁、 山門、 護法殿、 獻亭、 三清樓、 獻樓和后土殿, 兩側配有鐘鼓樓、 配殿與廊房等而在其東側又附有吕祖閣、關帝廟、 土神廟三個一進院落的小型廟宇, 構成了一組龐大的道教建築群249250二、 介休后土廟的歷史沿革后土廟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 據廟内所存嘉靖十三年( 1534) 《重修后土廟碑》 記載: 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 457) , 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 536) 時亦有重修隋時, 大將尉遲敬德曾率兵在此纍宿, 相傳廟南邊的陣巷口即爲其點將之地①到了宋代, 后土信仰尤盛據《宋史·真宗紀》 記載, 宋真宗就曾至汾陰, 親祀后土地祇②在此風氣影響下, 介休后土廟於宋皇祐元年( 1049) 得到了朝廷的敕修元大德七年( 1303) 山西大地震, 后土廟遭到嚴重破壞, 漸於荒廢至大二年( 1309) , 一些道士在損毁的后土廟前部區域修建了一座三清觀③九年後, 提點道士李道榮又將殘毁的后土廟修建一新, 復建後的后土廟也就正式納入了道教管理。
明洪武年間, 后土廟由辛秀顔④重修, 始建了真武與三官兩座偏殿到了正德年間, 當地士紳梁智欲出資擴建廟中殘破的獻樓, 由此還引發了一些波折起因是由於后土廟獻樓背靠三清觀, 並與三清殿緊密相連當地民衆認爲建樂樓愈高而神愈下, 對神不敬於是, 住持道士張德深四方募捐, 梁智又出資百兩, 其餘施財者不下千人, 將三清殿築基與樂樓同合爲一, 中則分之, 起三清聖像與崇樓之極, 前列萬聖朝元, 後奏獻以奉后土, 神上而樂下, 使人心安而神妥⑤但這次修建後又出現了一個問題, 就是三清殿與后土獻樓遠遠高於了后土殿, 梁智認爲 “巍峨高崇有欺廟貌” 因此在獻樓建成的第二年, 他會同住持張德深繼續募集資金, 又將后土殿、 真武殿與三官殿重整一新, 倍增於昔⑥這兩次重修工程共歷時十九年之久, 耗費無數, 將介休后土廟建成了一方之勝景這兩次工程主持者均爲署印道士張德深按《明實録》 所載 : “洪武十五年, 府設道紀司, 都紀一人, 從九品, 副都紀一人, 未入流州設道正司, 道正一人, 縣設道會司, 道會一人, 俱未入流 ”⑦介休爲縣, 張德深所署應爲道會司之印由於明代各級道教管理機構設官不設署, 諸司全設在道觀裏, 所以后土廟應爲介休道會司所在。
此①②③④⑤⑥⑦張晉平 : 《晉中碑刻選粹》 ,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第 183 頁 《宋史》 卷八 《本紀第八·真宗三》 , 北京: 中華書局, 1977 年, 第 147 頁陳文龍 : 《試論山西介休后土廟道教建築群之管理 》 , 《世界宗教文化》 2010 年第 4 期碑刻文字爲 “□會辛秀顔” 疑爲道會, 辛秀顔極有可能爲道士張晉平 : 《晉中碑刻選粹》 , 第 179 頁張晉平 : 《晉中碑刻選粹》 , 第 183 頁 《明實録》 第四册 ,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 上海: 上海書店, 1982 年,第 2262 頁251外, 在 《后土廟重修碑記》 中張德深還將其道派的傳承歷史向前追溯了三代 : “本廟祖師趙洞海, 門人韓福霓、 王福宏, 門徒韓德源、 張德深、 高德濟, 門徒李通桂、吕通相、 郝通楔、 胡通樞 ” 由此算來, 明代后土廟道派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前期,其傳承極有可能由元代延續下來雖然歷時多年, 但張德深對后土廟所進行的規模宏大的重修並未徹底完工其中殿内神像未置, 三門也尚未修建據廟内所存《重修太寧宫殿並創建三門碑》 記載, 嘉靖四十年( 1561) , 張德深弟子、 繼任住持吕通相、 張通曉承繼師傅未竟事業, 募緣將兩廊的塑像及三門完工。
①此後, 從隆慶到天啓年間, 后土廟又經歷了四次小規模的維修, 多爲修葺、 上妝之類工程, 后土廟、 三清觀的格局未有大的改變明崇禎十二年( 1639) , 政府在后土廟東側敕建了吕祖閣; 清雍正十年( 1732) , 吕祖閣旁邊又新建了一座土神廟; 乾隆二十五年( 1760) , 介休知縣汪本直又將東關外的關帝廟遷移到了此處②於是, 后土廟龐大的廟宇建築群最終形成從后土廟現存碑記來看, 明清時期, 后土廟一直由一支傳承有序的道派住持管理而且, 在明嘉靖年間, 這支道派還進駐了介休城内的城隍廟據隆慶六年( 1572) 《重修城隍廟碑》 記載: 嘉靖戊戌, 城隍廟因火災被毁邑人重建後, 由后土廟道士前去管理住持城隍廟的道士爲張德深師弟高德濟此碑題名中有“本廟道士高德濟、 徒孫張玄焕、 張玄煒、 張玄耀”③, 可見隆慶年間, 這支道士在城隍廟已傳了兩代後來, 這支道派在城隍廟一直傳承到了清末, 至少傳續了十六代, 而且在清代, 城隍廟還取代了后土廟成爲了縣道會司所在地三、 介休后土廟的道派傳承前文碑記所載, 后土廟在元代由提點道士李道榮重修但是, 李道榮爲何道派, 碑記並未言明元代, 全真教興起於北方, 山西是其活動的重要區域。
許多著名的全真道士在山西傳教授徒, 如尹志平、 宋德芳、 孫志堅、 潘德沖、 張志謹等清和真人尹志平還曾應沁帥杜德康的邀請赴與介休鄰近的平遥主持醮事,④現存①②③④《重修太寧宫殿並創建三門碑》 , 現嵌於后土廟娘娘殿後牆, 碑文未見著録《介休縣志·壇廟 》 , 《介休文史資料》 第五輯, 1994 年張晉平 : 《晉中碑刻選粹》 , 第 183 頁陳垣編纂 : 《道家金石略》 ,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8 年, 第 568 頁252的平遥清虚觀即爲一座大型全真宫觀可見, 元代全真教在這一地區很有影響,重修后土廟的李道榮屬全真派的可能性極大此外, 后土廟所存康熙二年《三清觀重修碑記》 中記載 : “邑中西北隅三清觀, 歷年滋遠不可考矣其位背坎向離,久爲全真焚修之地 ”①更是印證了介休后土廟的全真教性質同時, 筆者通過對介休后土廟、 三清觀、 城隍廟、 土神廟現存明清碑石的考察, 發現后土廟道派從明代到清末一直使用全真龍門派輩字譜, 傳承有序現將碑石中所載道士題名按年代先後列表如下:年代碑石道士題名藏地正德十四年( 1519 )《創建獻樓記》道士張德深后土廟嘉靖十三年( 1534 )《重建后土廟碑》本廟道會祖師趙洞海, 門人韓福霓、 王福宏, 門徒韓德源、 張德深、 高德濟, 門徒李通桂、 吕通相、 郝通楔、 胡通樞。
后土廟嘉靖四十年( 1561)《重修太寧宫殿並創建三門記》住持吕通相、 張通曉, 門徒李玄□、李玄□, 署印道士□玄□后土廟隆慶六年( 1572 )《重修城隍廟碑》本廟道士高德濟, 徒孫張玄焕、張玄煒、 張玄耀城隍廟萬曆六年( 1578)《介休重修后土廟碑》本宫道士李玄燦、 郭玄□、 李玄燈 , 門 徒 趙 静 □、 李 静 □、 □静□后土廟萬曆二十二年( 1594)《重修后土聖母祠記》知廟道士王玄炯、 李玄燈, 道士郝静墉, 道士王真鉞后土廟天啓七年( 1627)《重 修 后 土 廟 碑記》三清觀道士宋真鑾, 本廟道士岳静坽, 門徒段真□、 蕭真□、 冀真鍊侄趙真鐳、 徒翟常漥后土廟①《三清觀重修碑記》 , 現存於介休后土廟, 碑文未見著録253( 续表)年代碑石道士題名藏地雍正二年( 1724 )《重修城隍廟碑》師祖張守椿、 張守材、 張守樸、 張守極、 張守欞, 師劉太煊、 盧太爌、張太煊、 梁太□、 鄭太煒、 郭太煌, 徒張清塏、 武清坆、 任清圻、 宋清垣、 胡清培、 郭清、 宋清墉、 郭清封、 張清、 張清聖,孫鈕一鍠、 任一鋕、 温一鑛、 喬一鐸、 文一□、 文一錦、 董一鑄、 武一鋐、 宋一□, 曾孫史陽□、 郝陽□、 劉陽□。
住持道士胡清培、郝清, 徒宋一鎮、 温一鑛、董一鏛、 武一鋐, 曾孫王陽 □、 任陽□城隍廟雍正十年( 1732 )《重修土神廟記》住持道人王一鎮, 徒張陽浩, 孫冀來柱土神廟嘉慶十七年( 1812 )《重修土神廟記》住持道士任本坦、 馬本垣、 賀本壤, 徒任和錦、 郭和鈺、 師和録、温和鐸土神廟嘉慶十九年( 1814 )《重修城隍廟碑》住持道會司郭來楷, 侄張復光、王復熿, 徒王復炤、 侯復熺, 徒孫詹本堈、 高本基、 侯本塛、 任本壧、 石本臺、 石本塶、 張本域、 温本壐、 安本城, 曾孫高和鑑、 范和銀、 張和鈴、 宋和金、 王和鑥、 范和鏞、 宋和鐘、 孟和銘, 玄孫李教濱城隍廟上表所示, 大約在明正德年間, 介休后土廟、 城隍廟的全真道士開始從“德”254字輩使用龍門派字譜, 至清嘉靖年間的“教” 字輩時, 一共傳承了十六代①從中我們發現, 在明代前期, 后土廟道士並未使用龍門派字譜, 如道會祖師趙洞海, 門人韓福霓、 王福宏, 所使用的是 “洞 ” 、 “福” 字輩后土廟道士使用龍門派字譜是從趙洞海的徒孫張德深的 “德” 字輩開始的, 並没有發現龍門派字譜起始的“道”字輩。
明清時期后土廟的派字傳承如下:洞→福→( 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陽→來→復→本→合→教)四、 后土廟道士獨特的命名方法字輩譜, 又稱字派、 行第、 派序, 是我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即表明同宗家族世系血緣秩序的命名序列, 是我國宗法制在姓氏上的重要表現宋代有輩字譜雛形, 但是, 明代是我國字輩譜定型與規範的時期, 明太祖朱元璋是第一個採用字輩譜的帝王據 《明史·諸王世系表一》 記載:洪武中, 太祖以子孫蕃衆, 命名慮有重復, 乃於東宫親王世系, 各擬二十字, 一爲一世子孫出生, 宗人府依世次立雙名, 以上一字爲據, 其下一字則取五行偏旁者, 以火、 土、 金、 水、 木爲序, 惟靖江王不拘東宫擬名曰: 允文遵祖訓, 欽武大君勝, 順道宜逢吉, 師良善用晟秦府曰: 尚志公誠秉, 惟懷敬誼存, 輔嗣資廉直, 匡時永信惇晉府曰: 濟美鍾奇表, 知新慎敏求, 審心咸景慕, 述學繼前修燕府後爲帝系, 曰: 高瞻祁見祐, 厚載翊常由, 慈和怡伯仲, 簡靖迪先猷……至此, 字輩譜的應用開始在我國民間的宗族、 行會、 幫派與宗教團體中廣泛流傳開來而龍門派二十字派字譜就與明皇室輩字譜格式頗爲類似。
除此之外, 明皇室命名方式還有一個獨特之處, 即是依世次立雙名, 上一字爲取自字譜,下一字則取五行偏旁者, 以火土金水木爲序如明代皇帝燕王世系名字依次爲朱高熾、 朱瞻基、 朱祁鎮、 朱見深、 朱祐樘等①表中天啓七年 《重修后土廟碑記》 與雍正二年 《重修城隍廟碑》 相差近百年天啓七年碑傳承至龍門第七代 “常” 字輩雍正二年碑雖已傳承到第十二代 “陽” 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