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docx
5页基于“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中阶段培养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算法与程序设计》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难点内容,一直困扰着广大一线教师本文分析《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现状,联系教学实践给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关键词: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教学策略1、《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现状与重难点1.1学生信息素养不足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高中生来自不同地区与学校,接受到的信息技术教育存在差异,使得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存在差异,使得学生高中阶段学习信息技术时起点不同1.2知识繁杂课时有限《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中VB程序设计语言是重要基础内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主要包括:常量、变量、数据类型等,尤其是典型算法的掌握,学生要在掌握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实现自主编写程序的目的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同时要经常性使用计算机,但通常高中阶段每周只有两节信息技术课程,远远无法满足教学需求1.3上机操作实效不足这部分内容课堂讲解时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听懂,但实践操作时很多学生都会出现问题,甚至表现出无从下手的情况。
大部分学生程序编写能力停留在初步模仿阶段,教师讲解的例题无法全部掌握,没有掌握算法精髓,一旦例题变化就无法解决2、《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教学策略分析2.1趣味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时可以引入趣味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助趣味化教学方法,利用合适的模型将算法与程序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算法,又可以使学生思维过渡到程序步骤循环语句作为算法的难点之一,选择合适方法效果显著《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流程示意图如1所示图1教学流程示意图如:计算60个数的总和教师可以根据已知条件搭建模型-60个人排队取款银行工作人员为了提前准备资金需要知道这些人的取款总和工作人员利用初值为0的计数器询问第一个取款人的金额,并准确记录在白纸上;接着询问第二个顾客取款金额并与前一个数值相加,并在白纸上记录新数据;同时询问第三、第四个取款人,每询问一个人将所得数值与白纸上数字相加并记录所有人询问完成后,白纸上的数据就是取款金额总和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模型,接着教师对程序详细讲解:S=0Fori=1to100S=s+d(i)Nexti上式中:白纸以S表示,询问人的顺序以i表示,d(i)表示第i个取款人提取时需要的金额。
2.2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塑造出轻松、和谐及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分析、回答问题,实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目的,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品质并启发创新意识的目的如:由键盘输入3个数,试编程判断它们是否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计算该三角形的面积PrivateSubmianji()DimaAsSingle,bAsSingle,cAsSinglea=Val(InputBox(“请输入三角形的边a:”,“输入”))b=Val(InputBox(“请输入三角形的边b:”,“输入”))c=Val(InputBox(“请输入三角形的边c:”,“输入”))If(a+b)<=corb+c<=aora+c<=bThenMsgBox“该数值无法构成三角形,请重新输入!”,“注意”ExitSubEndIfq=(a+b+c)/2s=Sqr(q*(q-a)*(q-b)*(q-c))Print“三角形的面积是:”;sEndSub联系学生实际情况,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热情与兴趣,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3多元化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课程任课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并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检验,教师可以融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评价依据选择学生课堂上的真实表现、利用问题解决能力、编程作品质量为,对学生信息技术与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如:讲解如何利用递归法解决问题知识点时,教学要从教学目标中选择可以体现培养目标的内容,并设计合适的教学评价方法,发展性评价如表1所示学生通过自评的方法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处于哪个级别,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学习方案,并让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表1发展性评价表内容分析3、结语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程《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知识点繁杂,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内容与趣味性,改善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兴趣,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参考文献[1]李志宜.论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教学[J].福建电脑,2016,32(01):152-153.[2]赵倩倩.基于计算思维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探究——以“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7):140-141.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