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化进程中的南村社会关系调查报告.docx
2页都市化进程中的南村社会关系调查报告一、调查区域1. 调查区域的地理、人文状况本专题的调查区域为广东番禺市东南部的南沙半岛南沙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几何中心,居珠江出海口要津,东南距香港 38 海里,西南距澳门 41 海里,西北距广州 54 公里南沙的陆地面积为 54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 27894 亩,为临海丘陵地带 南沙在唐宋以前乃是珠江口内的一群岛屿,后因沙泥淤积,遂在岛屿四周冲积成小沙洲,至明清,始连成片开垦为田宋末元初 (1278-1280) 年间,始有先民到南沙开发繁衍,并将此地称为" 沙埠 " 元明时,亦称 " 沙埔 " 因南沙原为船艇锚泊的海湾,故又名 " 南湾 " 至清代,因今南沙境内最高峰黄山鲁之南拥有大片沙洲,故始习称 " 南沙 " 并沿用此名至今南沙在清代,属东莞县莲溪局辖下;民国时期,属东莞县第九区; 1952 年 7 月,从东莞县脱出 , 属珠海县第四区万顷沙乡; 1957 年 5 月,从珠海县脱出,归属中山县万项沙乡; 1959 年 7 月,从中山县脱出,归属番禺县万顷沙人民公社; 1961 年 3 月 , 从万顷沙人民公社脱出,独称南沙人民公社; 1983 年 12 月 20 日,改南沙人民公社为南沙区;1987年1月1日,改南沙区为南沙镇;XXXX年6月,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南沙镇东北部建立番禺南沙经济开发区;XXXX 年 6 月 , 南沙镇与经济区合并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如今,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辖1个居民委员会、15个村民委员会,含3 6个自然村、 7001户、24515人南沙原为极其偏僻荒凉的落后地区,解放前是土匪窝,解放后是劳改场,文革时是下放 " 知青 " 之地,生活水平之低下可想而知当地居民大多自称为" 家佬 "、 "水流柴 "意为生活无依,飘泊不定,即便捕鱼兼耕作,也只能勉强维持糊口的、调查点的选择我们在从事本专题调查时,选择了板头管理区与东瓜宇管理区作为调查点,此两个村相距约一公里,为相邻村a. 板头管理区( 村)" 板头 " 原称 " 攀头 " ,意为攀山越岭到尽头,寓创业艰辛之意因 " 攀 " 字笔划繁多,故简略为 " 板 " 字明永乐年间 (1403-1424 年) ,原籍陕西京北郡黎族祖先黎藩庄,其先人于宋代南迁广东, 经南雄珠玑至东莞,再由东莞塘头迁至南沙塘坑其后 50 多年 , 又于成化年(1465 年 ) ,黎族的大部分人再由塘坑迁至板头建村板头村位于南沙中部偏西,三面环山,北为较平坦的耕地,居民向来重视农耕板头村的民居依山而建,颇具山村特色,旧居民的布局成行成排,显然经精心规划,至今依然保持原貌 ( 注) 富庶人家的楼房为两层,虽已斑驳,但仍可想见当年雕梁画栋之盛姿。
板头村由上村、下村、社树三部分组成,现有人口 1234 人,353 户 , 绝大多数人姓黎,间杂有陈、何、叶、朱诸姓人均耕地面积为109 亩我们选择板头村作为调查点的理由是其具有较深远的农耕传统, 传统人文色彩较浓重,宗法系统较完备,且目前的经济较发达,所以可视为剖析都市化过程中农村社会变迁的较理想对象注): 我们问村民:" 为什么没人拆掉旧居民? " 村人说: "按习惯,儿子一结婚就分家出去,父母给他一笔钱,他自己筹一笔钱,另外盖新房居住 " 所以,今天仍然住在旧宅中的人大多为村里老人及外来民工b. 东瓜宇管理区( 村)东瓜宇村原名东瓜屿,此地原为古海屿,在对岸居住的人,需摆渡才能至屿上明洪武年间 (1368-1398年 ), 先后有人在此定居,并在屿上种植冬瓜,故名东瓜屿清嘉庆年间 (1796-1820 年), 后人以其谐音取名为东瓜宇合成、蝴蝶洲两村建于清光绪年间 (1875-1908 年), 两村位置为当年的渡口 , 年深日久 , 因滩涂淤积而连成片东瓜宇村位于板头村的东北,由东瓜宇、合成、蝴蝶洲、白苻窖4个自然村组成,原先农业生产水平较落后据说直到八十年代初,尚允许外省农民迁至东瓜宇安家落户 ( 注),所以东瓜宇村是个典型的多姓杂居之地。
目前主要姓氏有:招、曾、谭、朱、冯、黄、陈、邱等,共有村民1264 人 ,397 户 , 人均耕地面积为 1.5 亩由于东瓜宇村农业生产较落后,且位于南沙经济开发区的交通发达地带,故它是南沙第一个实行征地的村子,也是最早由农业转向加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村子它曾先行一步,对农村向都市化的彻底转变作过许多探索,从而也激发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矛盾这也是我们选取东瓜宇村作为本专题调查点的最主要的依据我们选取板头村与东瓜宇村作为本专题的两个调查点,目的是为了构造一个更系统、更具典型意义的调查对象为了叙述及研究之便,我们把板头村和东瓜宇村合称为" 南村 " 注) 当然必须有亲戚在东瓜宇,经亲戚介绍始成二、小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