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域生态治理示范项目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docx
7页流域生态治理示范项目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1.1 项目背景南水北调是我国在新世纪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具有 宏伟战略意义的大型水利工程;其目的是为解决北方水旱尤 其是京、津和华北地区长期缺水的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从丹江口水库陶岔闸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 岭,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在郑州附近穿黄河, 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干渠全长 1273km,年调水95〜130亿m3然而,受目前科技水平和对自然认知程度的限制,使人 们对南水北调工程可能产生的对两大流域的整个生态系统 的振荡和潜在的影响一时还很难作出全面的、前瞻性的分析 和预见对此,中央特别重视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 响温家宝总理在湖北省调研时强调,“恩格斯曾经说过,‘我 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 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要重视汉江中下游的生态建 设,实现南北双赢南水北调,一方面要促进北方经济、社 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使汉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得 到合理的保护和健康的发展对这个问题,宁可想的多一点 方案中没有注意到的地方,还可以补充和完善与丹江口接界,位于汉江中游的襄樊市(含老河口市、 谷城县、襄樊市区、宜城市、枣阳市、南漳县)是受年均调 水95〜130亿m3中线工程直接影响的生态脆弱、敏感地区, 由于处于引江济汉、兴隆梯级开发这两大工程的上游,使水 量减少近 1/3 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导致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难以得到相应的补偿。
根据《湖北省汉江中游区水土保持生态规划》 (2001— 2010)、鄂调水办[2009]43 号《关于认真开展汉江中下游生态 环境治理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全国城市饮水安全保障规 划》、水利部《关于做好重点地区中小流域治理规划编制工 作的通知》(办规计[2008]21 1 号文)的精神,结合《襄樊市 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宜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 把黑石沟纳入本期汉江中游小流域生态治理示范项目由于黑石沟流域的水土流失使土地面积不断减少,造成 植被加速破坏,上个世纪由于人口的增加对粮食需求量的不 断加大,种植结构不合理,造成陡坡开垦严重以及用柴量 需求,过度砍伐等,都导致地表植被不断减少,加速了水土 流失,由于该项目区地处中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内降水分布极不均匀,降雨强度大,时间集中在夏秋季节, 旱涝交替频繁导致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河道的河床不断 抬高,使行洪速度慢,造成滞洪,淹没沿岸大片农田,粮食 减产,农民减收,同时威胁沿岸工矿企事业单位及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虽然开展了大量的水土保持工作,但由于水土保 持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及艰巨性的特点,区域 内的水土流失仍十分严重。
所以本次将该流域进行综合治 理1.2 建设任务、目标和规模1.1.1 建筑任务本项目区内有水土流失面积为21.9km2,本次设计水土流 失治理面积为21.57 k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4%,具体 建设任务如下:(1) 5〜15°集中连片的坡耕地,实行土坎或石坎粮 梯,并配套坡面水系工程,剩余部分布置经果林、水土保持 林及种草;(2) 15°〜25°坡耕地及荒地,根据立地条件营造水土保持林;( 3)对于大于 25°坡耕地及荒山布置水土保持林;(4) 对疏幼林地全部封禁治理;(5) 对于部分冲刷严重的沟道进行疏溪护堤1.1.2 建设目标和规模建设目标如下:( 1 ) 治理水土流失目标通过对该小流域各项治理措施的配套完善,基本控制水 土流失,到项目实施完成后,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 94%, 流失泥沙量将有较大幅度的减少2)改善生态环境目标通过 3 年的小流域治理,大力开展造林种草,加大生态 修复力度,使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 85%以上,林草 措施保存率达到 85%以上3)发展农村经济目标因地制宜,建设基本农田,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 据项目区产业特色,发挥土地资源潜力,扩大林果等经济作 物用地面积,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果林,多途径增 加农民收入。
本项目建设规模主要包括坡改梯、坡耕地造林还草、荒 山造林等工程,主要依据防治任务中坡耕地 100%治理以及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向进行布置从2010〜2011年2年期间,本项目区规划实施治理黑石 沟小流域1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7km2o分项措施如下:梯田工程:土坎粮梯100hm2,石坎粮梯6.7hm2;坡面整治工程:截排水沟23.8km,,田间道路5.49km;水土保持林草:水保林1027hm2,经果林300hm2,种草150 hm2;封育治理措施:封育治理573.6 hm2; 河堤整治:整治河堤 4.85km1.1.3 水土流失程度项目区地处丘陵地区,易于发生水土流水项目区水土 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表现为面蚀和沟蚀,同时局部地区由 滑坡、泻溜以及少量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主要分布在坡耕 地、荒山荒坡及河流沿线根据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 2006 年遥感调查, 项目区共有水土流失面积21.9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9.28%, 其中轻度流失11.38km2,占流失面积的54.1%;中度流失 9.28km2,占流失面积的40.5%;强度流失1.24km2,占流失 面积的5.4%;水土流失平均侵蚀模数为905.4t/km2 • a。
黑石沟水库大坝以上基本都植了树,但由于近几年砍伐 过量,导致成片成块成了空白,特别是农村实行了林权改革 和退耕还林政策,极少数农民急功近利,仍然毁林开荒,造 成了新的水土流失尤其是黑石沟水库大坝两侧(丘陵)与 平原的过渡带,山坡成了耕地,沟道种上作物,山坡顶上的 树林中已有较多的插花耕地(在树林中),遇暴雨洪水漫溢, 山坡上的泥土随水下山,冲毁农田该区域水土流失相当严 重(中度流失)根据实地调查,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带中有 水土流失面积21.90km2 (主要在大坝以上近段两侧和大坝以 下近段两侧)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是水力侵蚀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果自然因素是产生水土流失的前提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加 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1)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已长成草地和树木,无计划 的铲除和砍伐毁草开荒种地,毁林开荒种地2)已形成的林草地无人监管,不执行水土保持法,破 坏自然植被3)荒山荒坡不植树、不种草,不营造水土保持林,一 遇暴雨,地表植被被冲毁破坏4)农业耕作不开沟不挖渠,排灌不分家、而造成水土 流失等5)面蚀为主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 其中面蚀分布广泛,并伴有沟蚀,面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 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以及开发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裸露 地上,以坡耕地侵蚀最为严重。
6)水土流失时空分布集中项目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 雨季,降雨强度大,土壤侵蚀强度也大,6、7、8、9 四个月 的水土流失量占全年的90%作用这与该项目区降雨量集中的 特点一致潜在危害大项目区土质疏松,地表植被和土壤相 辅相成,互相依存,地表植被可以保护土壤免遭暴雨径流冲刷 固土清源,但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多地方的植被遭到破坏, 特别是为了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开发建设项目对植被的破坏更 是不可避免,使本身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其潜在危害不容忽视1.3 工程设计依据与说明1.3.1 工程设计依据(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16453.4-2008)(3)《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规程》(SL335-2006)( 4 )《 水 土 保 持 综 合 治 理 效 益 计 算 方 法 》(GB/T15774-2008)1.3.2 工程设计说明本设计是以《可研报告》为基础进行的,为了使设计的建设 内容符合实际,我们重新组织勘察人员到实地现场勘测、复 测、项目定位等工作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是按照规程、 规范要求,因地制宜做好方案比较,经确定后,本始正式进 入设计编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