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pdf
7页时代的强音震撼的旋律普遍的音乐 ———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冼星海是一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他在短暂的一生中, 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特别是《黄河大合唱》等不朽名作 , 在抗日战争时期, 大大激发和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敌御侮的士气和斗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音乐至今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对振奋民族精神 , 具有积极的意义一、从渔村走进音乐的殿堂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1905 年 6 月 13 日出生于澳门 父亲冼喜泰曾做过水手, 后以捕鱼为生冼星海出生时, 父亲已经去世, 他和母亲黄苏英寄居在外祖父家1911 年,外祖父逝世 , 母亲带着他去了新加坡, 靠做佣工谋生, 并供他读书 对母亲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冼星海铭记在心 , 永生不忘后来, 他根据母亲口述的词, 谱写了歌曲《顶硬上》, 献给母亲 ,表达自己对母亲一生坚韧顽强的生活态度的歌颂从 10 岁开始 , 他先后在英国人办的学校学英语,在华侨办的学校读书, 并接受了最初的音乐教育1918 年, 他到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后升入大学预科, 前后半工半读六年他酷爱音乐, 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音乐, 参加学校乐队活动 , 演奏小提琴和单簧管, 担任过指挥 , 享有“南国箫手”的美誉。
1925 年他只身来到北京 , 进入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学习, 同时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兼任图书管理工作 1928 年他来到上海 , 进入国立音乐院后来, 他参加了田汉领导的“南国社”, 田汉对冼星海的爱国思想和创作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29 年 7 月, 冼星海发表了《普遍的音乐》一文, 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 , 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乐”, “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 救起不振的中国”因此, 他号召学习音乐的人要“好好地用功”, 要“做普通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而且要吃普通人所不能吃的苦”, “做一个真伟大的人, 不是做一个像伟大的人”普遍的音乐”、“救国的音乐”便成为他毕生坚持的音乐创作和社会实践方向1929 年夏 ,冼星海因参加学潮而被迫退学当年冬天 , 他启程前往异国求学, 靠朋友的帮助和在船上做苦工, 于 1930 年春到达法国, 实现了到巴黎学习音乐的愿望二、艰辛的异国求学之路在巴黎的最初几年, 冼星海主要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维持生活经马思聪介绍 , 他曾随巴黎歌剧院乐队首席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这位小提琴家得知冼星海靠做小工维持生活,便不收他的学费。
接着, 冼星海又向巴黎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加隆学习作曲理论加隆教授了解到他生活贫困时, 也不收他的学费对在巴黎求学时的贫困生活情况, 他自己有过这样的描述: 我常常在失业与饥饿中, 而且求救无门 ,, 在繁重琐屑的工作里, 只能在忙里抽出一点时间来学习提琴、看看谱、练习写曲但是时间都不能固定,除了上课的时间无论如何要想法去上课外, 有时在晚上能够在厨房里学习提琴就好了, 最糟的有时一早五点钟起来, 直做到晚上十二点钟有一次, 因为白天上课弄得很累, 回来又一直做到晚上九点钟, 最后一次端菜上楼时 , 因为晕眩连人带菜都摔倒, 挨了一顿骂之后, 第二天就被开除了 ,, 我失过十几次业 , 饿饭 , 找不到住处 , 一切困难问题都遇到过有几次又冷又饿, 实在坚持不住, 在街上软瘫下来了 ,, 有过好几天, 饿得快死 , 没法 , 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忍着羞辱拉了整天得不到多少钱, 回到寓所不觉痛哭起来, 把钱扔到地下, 但又不得不拾起来 门外房东在敲门要房金,只好把讨到的钱给他, 否则就有到捕房去坐牢的危险( 其实 , 如不是为了学习 , 倒是个活路 ) 有一次讨钱的时候, 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把我的碟子摔碎, 掌我的颊 , 说我丢中国人的丑! ,, 我忍受生活的折磨, 对于学音乐虽不灰心, 但有时也感到迷惘和不乐。
幸而教师们帮助我 ,鼓励我 ,, 在困苦的生活的时日, 祖国的消息和对祖国的怀念也催迫着我努力 我想到自己多难的祖国, 和三年以来在巴黎受尽的种种辛酸、无助、 孤单 , 悲忿抑郁的感情混合在一起, 我两眼里不禁充满了泪水, 回到店里偷偷地哭起来在悲痛里我起了怎样去挽救祖国危亡的思念在这样痛苦生活的煎熬中, 冼星海却成功地创作了《风》 这首乐曲得到了他的老师们的赞誉由于他的作品和别人的介绍, 冼星海结识了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杜卡的高级作曲班当时在那里学习音乐的中国留学生, 只有他考取了这个高级作曲班 , 并获得了荣誉奖 学校要给他物质奖励, 问他要什么 , 他的回答是 : “要饭票 ”于是 ,学校送给他一叠饭票1935 年 5 月杜卡教授突然病逝, 冼星海不得不结束在高级作曲班的学习, 加上他也急于回国 ,便在友人帮助下搭乘免费货船回国在法国的五年学习生活, 冼星海深入学习了西方现代音乐的作曲技法, 丰富了音乐修养, 开阔了艺术视野三、回到民族危机深重的祖国1935 年秋冼星海回到上海开始,他主要靠教小提琴维持生计, 其间为电影《时势英雄》 写了插曲 《运动会歌》 , 这是他回国后创作的第一首作品。
当时, 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 ,正把侵略的战火燃向华北, 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1936 年 , 他参加了孙师毅和吕骥发起组织的“词曲作者联谊会”等进步组织他要让他的“音乐创作充满着各种被压迫的同胞的呼声”, 用他的音乐做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这一时期他创作了 《我们要抵抗》 等救亡歌曲 , 其中 ,《战歌》、 《救国进行曲》 和《运动会歌》被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唱片由于这些歌曲的销售量创造了该公司的纪录,他还被百代唱片公司聘请担任配音和作曲, 开始成为一名职业作曲家然而不久 ,《战歌》 的唱片和母版被当局没收销毁, 他便辞职离开百代公司, 仅靠给电影写些歌曲为生, 义务给领导救亡歌曲运动的干部教作曲和指挥, 到进步歌咏组织教唱 不久 ,新华影片公司聘请他去担任音乐部门的负责人 这个时期 , 他写下了不少救亡歌曲和进步的电影音乐, 如《救国军歌》 、 《夜半歌声》 、 《热血》、 《青年进行曲》等, 这些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 得到了进步文化界的赞扬后来 , 他又从新华影片公司辞职, 但仍在上海进步文化界、音乐界里, 从事配曲、教唱等工作 冼星海对教育和公益事业也非常热心。
他得知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郊区为贫苦孩子办了“山海工学团” , 便定期去该团做, 教唱救亡歌曲他在评价自己在上海这段音乐创作活动时说: “我的作品那时已经找到一条路, 吸收被压迫人们的感情 四、奔赴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第一线1937 年, “八一三”淞沪抗战后, 冼星海参加了洪深领导的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到苏州、 南京、 洛阳等地进行救亡文艺宣传工作, 最后来到当时的抗日救亡文宣工作中心武汉在武汉, 他与张曙等组织起几十个歌咏队, 举办了许多歌咏大会,组织歌咏大游行 , 深入到学校、 农村、 厂矿、部队去推广、群众歌咏,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救亡歌咏运动这个时期, 他工作和创作的热情很高,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到达武汉前,为了深入生活 , 他来到汉冶萍煤铁厂, 在矿厂里住了好几天, 教工人们大合唱, 与他们共同生活劳动他还下到煤矿井的底层, 与矿工们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境遇和思想状况他感触至深,创作了歌曲《起重匠》 在同广大群众的密切联系中, 冼星海更坚定了走救亡音乐道路的信念这时 ,他创作了《保卫卢沟桥》 、 《保卫武汉》 、 《到敌人后方去》等不同形式的抗战救亡歌曲冼星海虽然比聂耳年长七岁, 但他十分敬佩聂耳, 充分肯定聂耳等人所开创的革命音乐道路的重要意义, 并给以高度的评价, 称聂耳为“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
他继承并发展了聂耳开创的救亡音乐的道路由于国民党的消极抗战和对救亡文宣工作的种种制约, 使他的音乐创作和群众歌咏活动越来越困难, 他萌发了离开武汉的念头这时他经常见到“抗大”、“陕公”的招生广告, 又见到一些延安来的青年, 他们非常刻苦、有朝气、有热情, 使他深受感染他开始意识到: “中国现在成了两个世界, 一个向着堕落处下沉, 而另一个就是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上进延安就是新中国的发扬地,, ”正当他注意打听延安情况时,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寄来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给他的聘书不久, 鲁迅艺术学院又给他来了两次电报, 这样 , 他就决定去延安五、走进抗战救亡的新天地冼星海于1938 年 11 月到达延安最初, 他住在当时条件最好的西北旅社没过几天, 日本飞机突然来轰炸, 他刚走出房门, 炸弹就从天上掉了下来, 他赶忙卧倒 , 炸弹便在他面前炸响他幸运地躲过了这次劫难, 亲身感受到了日寇的残暴冼星海受聘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 并于 1939 年 5 月担任该系主任, 还兼任延安女子大学的音乐教授, 讲授“自由作曲”等课程1939 年 6 月冼星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教学中 ,他十分重视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究。
他讲课深入浅出, 生动活泼 有一次晚间上课, 讲到深夜 , 本该休息了 , 但学员们听得很入神, 毫无倦意 , 要求他继续讲下去, 于是他一直讲到天亮由于他热情诚恳,找他请教和修改作业的学生众多, 其他学校的学生也常去拜访请教, 而他总是有求必应李焕之、李凌等都曾受教于他冼星海十分热心群众的音乐文化生活, 延安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 都留下了他辛勤奔走的足迹最近 , 为详细了解冼星海的一些生平事迹, 当我会晤或派助手拜访一些了解冼星海的老同志时 , 他们都对冼星海的为人称道不已, 有人说到动情处竟至潸然泪下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冼星海为人的亲和力当时延安的音乐教学设施和条件很差, 仅有的一架钢琴, 后来被日本飞机给炸了, 少数几把小提琴还是个人带来的, 其他就是一些民族乐器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思想风貌、斗争意志 , 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 却激发起冼星海高涨的创作热情在这里, 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 、 《生产大合唱》 、 《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 还创作了《反攻》等歌曲, 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六、赴苏执行任务竟成了与祖国的永别为完成延安电影团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后期制作和配乐工作, 冼星海受中共中央委托,1940 年 5 月与电影导演袁牧之等一起,前往苏联莫斯科。
在苏联期间 ,由于苏德战争爆发,冼星海准备取道蒙古回国, 但因在中蒙边境受阻, 被迫折返乌兰巴托, 在当地的中国工人俱乐部教授音乐1942 年底 , 冼星海返回苏联的中亚地区, 先后在阿拉木图、塔什干、 库斯坦奈等地停留在那里 , 他同苏联的音乐工作者们结识, 并协助建立库斯坦奈的音乐馆在蒙古和苏联的五年间, 他不顾疾病缠身和战时的艰苦生活, 坚持创作 , 不仅完成了《黄河大合唱》 的交响伴奏总谱, 还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的创作 , 并写下了《神圣之战交响乐》等四部管弦乐组曲以及许多声乐和器乐作品1945 年, 他因病重被送到莫斯科治疗,在病榻上还完成了管弦乐作品《中国狂想曲》 冼星海的交响音乐作品, 在他生前都未能付诸演奏 , 无法根据实际演奏效果修改定稿, 这些已成了永远的遗憾然而, 从这些作品的手稿中我们仍可以看出, 他在运用交响音乐形式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革命斗争, 在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 群众化 , 以及在运用民族风格的音乐主题、结构形式和打击乐器等方面, 都作了许多可贵的、大胆的尝试1945 年 10 月 30 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当年11 月 14 日在延安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挽幛: “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 七、救亡音乐的丰碑, 时代精神的强音冼星海是一位罕见的多产而富有创造性的作曲家, 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救亡音乐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之一。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乐曲, 可由于战乱 , 大多已散失 , 现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