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影像学:第三章肝、胆.ppt
121页第三章 肝、胆,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检查方法(以CT为主) 2.熟悉肝脏、胆道系统的正常影像解剖 3.掌握肝、胆道系统病变的基本影像学征象 4.掌握7个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 (1)肝海绵状血管瘤 (2)肝细胞癌 (3)肝转移瘤 (4)肝囊肿 (5)肝硬化 (6)脂肪肝 (7)胆石症,肝胆胰脾影像检查技术,X线检查 CT检查 CT平扫 增强扫描 MRI检查 MRI平扫 MRI增强扫描 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DCE-MRA) 超声检查,第一节 肝、胆、胰、脾的正常影像解剖,肝脏 胆道系统 胰腺 脾,图-1,1、第二肝门平面解剖示意图,一、上腹部不同横断层面解剖与影像,2、第一肝门平面解剖示意图,第三肝门:右叶及尾状叶-短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3、胆囊平面解剖示意图,4、肾门平面解剖示意图,1、外形及肝叶、肝段划分,二、肝脏的分叶与分段,2、肝血管造影表现和肝内血管结构,3、肝实质,肝Couinaud系统,肝脏的表面观:A.前面观;B.下面观,肝脏,1、尾叶(I段) 2、左叶外上段( 段) 3、左叶外下段( 段) 4、左叶内段( 段) 5、右叶前下段( 段) 6、右叶后下段( 段) 7、右叶后上段(段) 8、右叶前上段( 段),1、外形及肝叶、肝段划分,两套血管供血: 肝动脉供血:20-30% 门静脉供血:70-80%,肝静脉回流,三套血管系统,平 扫:45-70HU,略高于脾、胰、肾 增强扫描:肝动脉期(20s-35s) 门脉期 (60-70s) 平衡期 (约2min),肝实质强化峰值,可达140-150HU 延迟期 (5min),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增强扫描门脉期,增强扫描平衡期,平扫,门脉期,动脉期,平衡期,肝脏MRI正常表现,T1fs,DWI,T2fs,T1fs+C,1、胆管树,三、胆道系统,2、胆囊,1、肝总管直径0.4-0.6cm 2、胆总管直径0.5-0.8cm 不超过1cm,造影检查“T”管造影,显示胆总管、肝总管及肝内胆管及胰管情况,ERCP,显示胆总管、肝总管 肝内胆管及胰管情况,肝总管,胆囊管,胆囊颈,胆囊,胆总管,胆囊位置:右侧第12肋附近,长7cm10cm,宽3cm4cm 胆囊三种形态:圆形、长形、梨形,正常胆囊(圆形),正常胆囊(梨形),正常胆囊(长形),四、胰腺 、脾脏,第二节 肝脏,检查技术 (一)X线检查,透视、平片价值有限;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间接门静脉造影; 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
二)CT检查 平扫:扫描前30分钟口服500ml800ml肠道对比剂充盈胃和小肠 增强扫描:肝动脉期(20s35s)、门脉期(60-70s)、平衡期(2min)、延迟期(5min),目的: 增加正常肝组织与病变之间的密度差; 帮助鉴别病变的性质; 显示肝内血管解剖; 显示平扫不能发现的病灶三)MRI检查 MRI平扫; MRI增强扫描、多期扫描; 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DCE-MRA); MRCP 增强扫描目的同CT一、肝脏病变的基本影像学征象,形态异常 实质异常 局灶性(形态、大小、数目、质地、强化周围结构) 弥漫性 肝内血管异常 肝内胆管异常,CT异常表现,(平扫),肝形态变化,病变密度,病变大小,病变数目,MRI异常表现,(平扫),肝形态变化,病变大小,病变数目、信号,平扫T1WI,平扫T1WI,平扫T2WI,动脉期(高),门脉期(等),门脉晚期(低),平扫(低),肝细胞癌,动脉期(高),门脉期(低),平扫(低),T1WI,动脉期,平扫,门脉期,门脉癌栓,胆管扩张,血管和胆道异常,二、肝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一)实性局灶性疾病,肝海绵状血管瘤 原发性肝癌 肝转移瘤,(二)囊性局灶性疾病,肝囊肿 肝脓肿,(三)弥漫性实质性疾病,肝硬化 脂肪肝,(四)肝脏外伤,肝海绵状血管瘤 (1)病理改变: 单发或多发(925多发); 小者多为实性,大者多为囊实性或囊性; 边界清楚,多无包膜;切面蜂窝状,犹如海绵; 少数瘤体中央可见瘢痕,偶有钙化; 瘤体由丰富的血窦组成。
2)CT表现: 平扫:类圆形低密度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较大者可密度不均 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的强化特点 瘤体边缘先出现结节状强化,与血管密度相近; 随时间推移,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展,直至全瘤充填,密度与正常肝相同,密度逐渐减低; 部分肿瘤先从瘤体中心开始强化,再向周围扩展 瘤体较小时,可一开始就呈全瘤强化 瘤体较大者中心可始终保持低密度,肝海绵状血管瘤 增强扫描后瘤体边缘先出现结节状强化(A),与血管密度相近,随时间推移,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展(),直至全瘤充填(C),A,肝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右叶巨大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增强扫描瘤体边缘先出现结节状强化,与血管密度相近,随时间推移,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展,瘤体中心始终未强化,41,(3)MRI表现 平扫:类圆形,边界清楚, T1WI为均匀性低信号,T2WI上随回波时间延长,血管瘤的信号强度递增,直至超过胆囊信号,称为“灯泡征” 增强扫描与CT表现相似平扫T1WI,肝海绵状血管瘤,“亮灯泡”征,平扫T2WI,43,平扫T1WI,平扫T2WI,门脉期,延时期,2.原发性肝细胞癌 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常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二者伴发率高达70%-90 大体病理分型:巨块型(直径5cm)、结节型(直径 5cm)和弥漫型(多发且病灶直径1cm或以下) 小肝癌:直径不大于3cm的单个癌结节,且数目不超过2个; 癌栓形成,卫星结节,肝内转移,肝外转移;,影像学检查价值:,共性的影像学特征:, 重要的检查手段,可以发现0.5-1.0cm大小的肝癌病灶 能够反映病灶内结构与成分的改变 揭示病灶内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现象与程度,评价生物学行为 显示继发性改变:血管的侵蚀、胆管受累、淋巴结转移等, 肿块质地常不均匀(由于不同时期出血、坏死、脂变、铜蛋白沉积) 常有假包膜,如无则肿块边缘模糊不清 增强扫描“快进快出” 肝内管道结构(静脉、胆管等)的侵蚀、受累 背景肝常有慢性肝病或肝硬化的改变,(2)CT表现: 肿瘤病灶 平扫: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区,瘤内常出现坏死而呈密度更低区;常有假包膜,若无边界不清 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有明显不均匀性强化,密度高于正常肝,低于同层腹主动脉,门脉期病灶密度低于正常肝,呈“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
瘤内常可见粗细不均、迂曲的肿瘤血管 伴发改变 背景肝+转移 肝脏轮廓、肝门形态、门脉瘤栓、邻近器官浸润、肝门、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脾大、腹水等,巨块型肝细胞癌 肝左叶类椭圆形混杂低密度肿块,其内见密度更低区,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不均匀性明显强化,并可见粗细不均的肿瘤血管,门脉期密度低于周围,呈“快进快退”的强化特点,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巨块型肝细胞癌,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巨块型肝细胞癌,巨块型肝细胞癌,巨块型肝细胞癌,结节型肝细胞癌,结节型肝细胞癌,小肝细胞癌,弥漫型肝细胞癌并门脉癌栓及腹水,肝脏弥漫性密度减低,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不均匀明显强化,门脉期密度低于周围肝,呈“快进快退”的强化特点门脉主干、右支见癌栓( ),弥漫型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原发性肝细胞癌,T1WI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 呈“快进快退”的强化特点,平扫T1WI,动脉期,平扫T2WI,门脉期,3.肝转移瘤,(1)病理改变: 多发、散在、大小不等结节,也可单发或形成巨块; 坏死、囊变、出血或钙化等 按血供丰富与否分为: 血供丰富(甲状腺癌、肾癌) 中等(结肠癌、乳腺癌) 稀少(胃癌、肺癌),转移途径:肝动脉、门静脉、淋巴、直接侵犯 以消化道和胰腺肿瘤转移多见,(2)影像学表现: 多发性病灶,散在分布,少数为单个病灶; 小病灶(3cm)密度均匀,较大者中心液化坏死; 环状强化带:瘤周生长活跃,动脉期环形强化 牛眼征或靶征:“牛眼征”(环形强化),即中心低密度,边缘环状强化,最外缘密度低于正常肝(消化道腺癌多见),肝多发转移瘤,环形强化,“牛眼征”,64,肝多发转移瘤,胃癌合并肝多发转移,(二)囊性局灶性疾病 1.肝囊肿 肝内小胆管扩张演变而来,囊壁内衬分泌性上皮细胞。
可单发、多发多发者常与肾、胰、脾等器官的多囊性病变同时存在偶可合并出血、感染 CT表现: 单发或多发边界锐利的囊性病灶,囊内CT与水接近,囊壁不能显示增强扫描无强化,肝囊肿,肝内多发边界锐利的囊性病灶,囊内呈水样密度,囊壁不能显示增强扫描无强化,肝多发囊肿,肝囊肿,肝内多发边界锐利的囊性病灶,囊内呈水样密度,囊壁不能显示增强扫描无强化并见右肾囊肿,肝囊肿,巨块型肝细胞癌与肝囊肿,肝囊肿,病灶边界锐利 病灶内呈水样信号 囊壁不能显示 增强扫描无强化,平扫T1WI,平扫T2WI,增强扫描门脉期,2.肝脓肿 (了解) 细菌性/阿米巴性/真菌性,可单发或多发 临床:寒战、高热、肝区痛、肝大、感染血象 影像学表现 1) X线(作用有限) 平片:可有肝区积气、液平,邻近结构受压移位 血管造影:肝动脉分支受压、移位,包绕征,边缘细小血管增多,实质期充盈缺损,环形染色带,2)CT表现 平扫:圆形低密度区,脓液密度稍高于水,脓肿壁密度高于脓腔、低于正常肝,可见积气或液平 增强扫描:脓肿壁环形强化,轮廓光滑,厚度均匀,外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腔内可有气体和(或)液面,三环水肿、脓肿壁(纤维肉芽)、炎性坏死; 单环脓肿壁; 双环水肿、脓肿壁。
肝脓肿,肝右叶圆形低密度区,脓肿壁密度高于脓腔、低于正常肝 增强扫描:脓肿壁环形强化,轮廓光滑,厚度均匀,外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肝脓肿,肝右叶椭圆形低密度区,可见积气增强扫描脓肿壁环形强化,轮廓光滑,厚度均匀,外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三)弥漫性实质性疾病,一、肝硬化 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纤维组织增生,肝结构及血管循环体系改建为特征 分为:小结节性、大结节性、混合性肝硬化 多由病毒性肝炎引起早期体积增大,晚期则缩小,CT表现:肝本身形态+继发改变 早期无异常改变 中晚期表现为: 肝缩小; 肝表现凹凸不平、结节状; 肝叶比例失调; 肝门、肝裂增宽; 脾脏增大; 腹水; 侧支循环改变; 可形成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79,平扫(低),动脉期(高),静脉期(等),肝硬化并小肝癌,肝硬化,肝缩小; 肝门、肝裂增宽; 脾脏增大肝硬化,肝体积缩小 肝表面凹凸不平,肝硬化,肝脏表面凹凸不平 腹水,肝体积缩小,肝硬化,肝体积缩小,表面凹凸不平 腹水 食管下段静脉曲张,平扫T1WI,平扫T2WI,门脉期,动脉期,门脉期,肝硬化,肝体积缩小 肝表面凹凸不平 肝内布满再生结节 脾脏增大,平扫T1WI,平扫T2WI,门脉期,平扫T1WI,平扫T2WI,增强扫描动脉期,增强扫描门脉期,肝硬化(侧枝循环),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箭),肝硬化,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黑箭),二、脂肪肝(fatty liver),由肝的代谢和功能异常,肝内脂肪过度积聚,特别是三酰甘油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引起,又称肝脂肪变性或脂肪浸润(fatty degeneration or infiltration) 可分为: 1.弥漫性脂肪浸润 2.局灶性脂肪浸润(某些肝叶、肝段),病理:,大体:肝脏体积可增大,质地变软,切面淡黄色 镜下:肝细胞肿大,内含大量脂肪滴,细胞核受压推移至周边呈月牙形;周围小血管和血窦受压变细,较大血管可无改变 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影像:,CT表现: 肝实质密度减低,低于同层脾脏密度、肝内血管密度,肝内血管显示清晰,类似增强扫描血管显像 增强脂肪肝病灶内血管形态、走行及分布均无异常;病灶与正常肝同步强化,但密度总是低于正常肝,平扫:肝实质密度减低,低于同层脾脏密度、肝内血管密度,肝内血管显示清晰,类似增强扫描血管显像 增强:脂肪肝病灶内血管形态、走行及分布均无异常;病灶与正常肝同步强化,但密度总是低于正常肝,弥漫性脂肪浸润 (弥漫性脂肪肝),局灶性脂肪浸润(不均匀脂肪肝),平扫:肝右叶见片状密度减低,低于同层脾脏密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