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史网络作业.xls
56页单选题据史籍记载,“庠”是传说中( 虞舜时代)时代的学校名称 (《托儿所组织条例》)是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学前教育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择邻处的故事,体现了家庭教育(风化陶染 )的原则把监督法、小劳法和瘦身法作为胎教方法的国家是(中国 )被誉为“毁家兴学”、“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是(陈嘉庚)陈鹤琴于1923年创办了一所实验性质的幼稚园,该园以研究幼儿心理与教育为中心,这所幼稚园是(南京鼓楼幼稚园 )成立于1919年的一所官督民办的综合性教育机构是(北京香山慈幼院)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学校叫(庠)创办厦门集美幼稚园的是(陈嘉庚 ) 根据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规定,儿童的执教者母亲或保姆所接受的训练主要是 ( 封建纲常名教 )古代宫廷教育中,太师、太保、太傅统称(三公 )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为蒙养园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 )近现代外国教会在中国设立幼稚园的宗旨是( 提高中国国民素质 )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于他的(《大同书》)清末产生的癸卯学制和民初确立的壬子癸丑学制,都主要借鉴于( 日本 )清末我国首次设立公立幼儿教育机构的地方是(湖北 ) 清末我国首次设立公立幼儿教育机构的地方是(武昌)。
确定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地位的学制是(壬戌学制 ) 上世纪20年代我国公布的《学校系统改革令》,又称"新学制"或(壬戌学制)谁认为实现政治改革的关键是摧毁家族制,相应的,应对儿童实行"公养"、"公育"制度?( 康有为 )提出“及早施教、严慈结合、均爱勿偏、风化陶染”等学前家庭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是(颜之推)提出“自然教育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王守仁) 提出既要封建德行的教育,又要进行“修以学艺”的教育的是(颜之推)为抢救民族后代,培育无家可归的难童健康成长为抗日救国之力量,1938年在武汉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是(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我国教育家蔡元培的“军国民教育”即对国民的(体育)我国近代设计儿童“公养”、“公育”这一理想教育制度的是( 康有为 ) 我国老区最早成立的托儿所上屋子托儿所和下屋子托儿所位于(江西瑞金)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特征?(老人即专职教师)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其在各地区的分会成立以后建立的保育机构(延安第三保育院)在我国,胎教作为一种理论,初步形成于(两汉) 在我国最早介绍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的是(志厚 )。
中国第一个具有教育性质的慈幼机构出现在( 东汉 )中国第一个具有教育性质的慈幼机构是(邸舍 )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主体是( 道德教育 )中国古代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童蒙读物《三字经》的撰写人是宋末(王应麟 )中国古代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童蒙读物是宋末王应麟所撰的( 《百家姓》 )中国最早的专门的慈幼机构出现(西周)中国最早的专门的慈幼机构是( 孺子室),填空题据《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记载,传教士在中国最初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是 小孩察物学堂 _蒙养院)_是中国第一部学前教育法规所确定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为了把无家可归的难童培育为抗日建国的力量,中国共产党联合各党派及各界知名人士于1938年3月在武汉成立中国( 战时儿童保育会)幼稚园应成为‘儿童的乐园’,幼稚园教育应有改造家庭教育的责任”是_ 厦门集美 幼稚园的信条《壬戌学制 》学制确立了学前教育机构在我国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颜氏家训》 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 《颜氏家训》的作者是_颜之推__《幼稚园课程标准》分幼稚教育总目标、 课程范围_、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1904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并施行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即 《癸卯学制》 。
1912年,《 教育杂志 》首先介绍了福禄培尔遵循自然的教育原则和恩物按《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蒙养院不单独设立,而是附设在 育婴堂_和敬节堂内按照“壬子癸丑”学制的规定,(蒙养园 ) 是学制体系上的教育机构,但与大学院一样,不占学制年限,并未单独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级 中国古代胎教的方法,简单归纳有( 监督法)、小劳法和瘦身法等倡导“自然教育论”,把儿童好动喜乐的天性视为教育儿童的基础和基本原则的我国古代学者是( 王守仁 )古代负责太子、王子教育的人员称为师、_保_、傅古代宫廷教育中,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 "教会幼稚园教育的特点是 (宗教性、全盘西化)和不平等性 康有为“公养”、“公教”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大同书》中南京鼓楼幼稚园是一所_实验 性质的幼稚园,是陈鹤琴于1923年春创办的提出“及早施教、严慈结合、均爱勿偏、风化陶染”等学前家庭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是(颜之推)为了把无家可归的难童培育为抗日建国的力量,中国共产党联合各党派及各界知名人士于1938年3月在武汉成立中国 (战时儿童保育会) 我国古代最为流行的三部儿童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和 《千字文》 简称三、百、千。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 断言“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强调要行胎教,要施学前教育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 断言“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强调要行胎教,要施学前教育在 ( 壬戌) 学制中,将蒙养园改称为幼稚园在儿童家庭教育中,_ 颜之推_提出如何解决对子女严教与慈爱的关系,是一重要问题在康有为的《大同书》中,他设计了__平等 的理想教育制度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名称是《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是 (湖北幼稚园)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是 湖北幼稚园 最早在中国介绍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的论文是 《蒙台梭利之小学教育方法论》 名词解释三母制度:挑选符合条件的女子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王子的责任子师、慈母、保母合成“三母”,他们共同承担教养太子的任务太子王子早期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培养与日常生活起居由三母负责苏区《托儿所组织条例》:苏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于1934年2月颁布的,它是红色政权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条例对组织托儿所的目的、儿童入托的条件、托儿所上级领导机构、托儿所的班额、保教人员的编制及标准、环境设备经费、托儿所的管理,保教人员的职责、托儿所的作息时间等事项做了详细的规定。
条例的颁布开创了苏区的托儿所制度保傅制度:宫廷专门选出贵族和官僚大臣中的出类拔萃的男子,负责对太子、王子们的道德、知识、身体训练民国时期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1932年10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1936年又修正一次这个“标准”,分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它建立在幼稚园制度确定以后幼稚园数量上的较大发展和各种实验活动开展的基础之上的,它是由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在总结自己实践基础上 , 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学前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而形成的,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精神同时,这个课程标准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社会背景下,也存在一些封建主义的余毒和西方教会的影响 论述题试述中国学前教育从传统的家庭教育向社会教育转变的必然性参考答案或提示: 1、清末经济的变革: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妇女为生活所迫,走出家庭走进工厂2、清末思想的变革:资产阶级维新派有关学前教育的主张,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认为中国要从落后的封建省会想资本主义社会转化,关键在于教育,把教育作为改变中国的前提,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化3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3、清末政治的变革:在教育方面,提出学西学、设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改良科举制度等主张,以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试析康有为对胎教、婴幼儿教育的思想康有为对胎教、婴幼儿教育的主张:胎教:康有为进程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胎教学说,尤其是他的关于创立人本院以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新颖独特,亘古未有胎教的意义:1正本,康有为认为,胚胎是人之根本,抓好对此时期胎儿的教育,就可使之正常发育,是从本源上保证孩子健康成长2访感清源,他认为胎教的意义,是“反本溯源”,教之于未成形质之前胎教内容和实施方法:1适宜的环境2胎教的宗旨及保胎、养胎3孕妇的教育 婴幼儿教育:婴幼儿教育是康有为为打通世界设计的学前教育公养公育制度的又一级1环境的选择,康有为很重视育婴院环境的选择,他很看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婴幼儿的影响他主张“育婴院择地之精,当与人本院同,或与人本院接近,”2教育宗旨,康有为婴幼儿的教养宗旨应该是:“务令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为主”3管理制度,他主张育婴院,慈幼院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陈鹤琴于1923年创办了一所实验性质的幼稚园,该园以研究幼儿心理与教育为中心,这所幼稚园是(南京鼓楼幼稚园 )根据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规定,儿童的执教者母亲或保姆所接受的训练主要是 ( 封建纲常名教 )。
谁认为实现政治改革的关键是摧毁家族制,相应的,应对儿童实行"公养"、"公育"制度?( 康有为 )为抢救民族后代,培育无家可归的难童健康成长为抗日救国之力量,1938年在武汉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为了把无家可归的难童培育为抗日建国的力量,中国共产党联合各党派及各界知名人士于1938年3月在武汉成立中国( 战时儿童保育会)幼稚园应成为‘儿童的乐园’,幼稚园教育应有改造家庭教育的责任”是_ 厦门集美 幼稚园的信条按照“壬子癸丑”学制的规定,(蒙养园 ) 是学制体系上的教育机构,但与大学院一样,不占学制年限,并未单独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级 倡导“自然教育论”,把儿童好动喜乐的天性视为教育儿童的基础和基本原则的我国古代学者是( 王守仁 )为了把无家可归的难童培育为抗日建国的力量,中国共产党联合各党派及各界知名人士于1938年3月在武汉成立中国 (战时儿童保育会)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 断言“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强调要行胎教,要施学前教育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 断言“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强调要行胎教,要施学前教育三母制度:挑选符合条件的女子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王子的责任。
子师、慈母、保母合成“三母”,他们共同承担教养太子的任务太子王子早期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培养与日常生活起居由三母负责苏区《托儿所组织条例》:苏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于1934年2月颁布的,它是红色政权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条例对组织托儿所的目的、儿童入托的条件、托儿所上级领导机构、托儿所的班额、保教人员的编制及标准、环境设备经费、托儿所的管理,保教人员的职责、托儿所的作息时间等事项做了详细的规定条例的颁布开创了苏区的托儿所制度保傅制度:宫廷专门选出贵族和官僚大臣中的出类拔萃的男子,负责对太子、王子们的道德、知识、身体训练民国时期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1932年10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1936年又修正一次这个“标准”,分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它建立在幼稚园制度确定以后幼稚园数量上的较大发展和各种实验活动开展的基础之上的,它是由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在总结自己实践基础上 , 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学前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而形成的,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精神同时,这个课程标准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社会背景下,也存在一些封建主义的余毒和西方教会的影响。
1、清末经济的变革: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妇女为生活所迫,走出家庭走进工厂2、清末思想的变革:资产阶级维新派有关学前教育的主张,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认为中国要从落后的封建省会想资本主义社会转化,关键在于教育,把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