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分析1400字.docx
16页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分析1400字 九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分析-本考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力求切合教学实际,值得一提的是,本试卷在注重语文基础积累的同时,加大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强调了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展示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指明了中考复习的方向本次试卷共四大题分值分布为积累运用26分,现代文阅读27分,文言文诗文阅读14分,作文48分,试卷总分为120分一、试题分析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稳中求变如:第一、二题是选择题,考查字音、字形和错别字,满分4分,,学生得分率为85%,字形相近,易混淆,部分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第三小题考查文学常识,为选择题,此题部分同学判断依然失误,满分2分,失分同学较少第四小题为病句修改题,这类基础知识一要靠学生平时的点滴积累,二要求教师在平时应加强方法上的引导前后一致和主语隐藏”较为简单,认真仔细审题后,问题则迎刃而解第五小题考查的是排序,此题丢分的同学很多,没有养成严密思维的习惯,这是学生最大的问题,其实只要认真分析,弄清句子内在的逻辑关系,此题极容易解决第六小题,考查的是古诗词默写,学生背诵较好,得分率较高,以后还得继续发扬。
但某些同学的字书写不正确,如“阡陌”“急湍甚箭”等字失误教多第七小题考查的是名著阅读《格列佛游记》学生写得均不错第八小题考察的是文学常识选择比较简单第二部分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课内阅读《学问与智慧》和课外阅读《一朵朵白云》组成《学问与智慧》得分较高,《一朵朵白云》总体来说得分偏低学生失分较多,主要原因一是审不清题,二是对文章内容没有理解透在以后,要继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多训练一些开放性题型的题,教给学生灵活阅读的习惯第三部分文言文部分,考的是课内《醉翁亭记》和课外《欧阳修传》的比较阅读,考试之前我们将课内重点文言文和古诗词作为了重点复习,课外文言文则采用的是学生自由复习,没有进行系统讲解,这样造成了学生的部分失分,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老师绝不能放松,还必须认真仔细古诗赏析第二问学生失分较多第四部分考察的是作文一篇是命题作文:《闪亮的日子》一篇半命题作文《人生,_________镶边》,题不清,偏离主题,出现跑题现象从考试情况看: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好的文章观点鲜明,言辞流畅、精彩、严谨,旁征博引读书必定很多,字迹也漂亮、工整;而差的主题确立有误,甚至还有的学生根本没有主题;而且发现许多学生的“文体观念”很淡薄,基本技能缺失;还有不少学生似乎在考前死背一些范文,作文中雷同的、模仿的层出不穷,这种作文得分也较低。
同时,卷面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因而一定要加强练字二、存在问题分析1、学生在审题上比较马虎,特别是对题目要求不能准确把握,这点还需要加强训练2、部分学生卷面不整洁,书写潦草3、基础题中字词主要是注音问题,诗词默写中仍有少量错别字出现4、写作方面还有不少学生不能按要求写三、改进措施1、重视方法指导,及时总结易错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2、多与学生沟通,促进学生学习思想上的认识与提升,务必使其端正态度,用心学习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自身的成长相关的话题,以及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报告材料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在不断的检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争取做到时间花了,效率也有了第二篇:九年级期末语文试卷分析 7100字常州市初三语文期初教研活动讲稿 2/6/09九年级期末语文试卷分析常州市翠竹中学 薛 韬接到了开学初要试卷分析的任务后,我再次批阅了学生的考卷,今天我的发言的依据就是我所教授的两个班级学生的答题情况、得失分情况、以及他们对于这张试卷的评价如有偏颇之处,敬请见谅此次初三期末考试首次采用网上阅卷,网上阅卷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且不说它最大限度地控制了评卷可能产生的误差,也不说它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保密系数,单从学生答题的态度来讲,我发现我的学生因为重视,所以卷面更加整洁了,答题的量明显增加了。
就阅读理解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答题的数量都在两行以上当然,这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来不及,我的两个班的学生中有4位阅读理解少做一题,有3位同学有一个题目字迹明显比答其他题时潦草原因可想而知,答其他题时耗时过多整张卷子除了12题对学生答题字数提出要求之外(50字左右),其他题目并无字数规定,学生一看答题纸有3—4条横线,于是也就竭尽所能地去答题我举两个典型的例子,这两个学生的语文成绩都不错,一位学生字很小每行大约写了35个字,5—14题她一共答题30行,答题1000字以上,平均每题100字另一个学生在回答第6题时,理由一共写了6行,每行30字我先要为这两个学生答题不简练给相应阅卷老师 1常州市初三语文期初教研活动讲稿 2/6/09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更要希望各位老师向学生转达,虽然答题纸上的横线比以往多了一些,不过答题时语言的简练不可忽视答题的精炼来可以避免这样一个问题,我还是先举个例子,在监考时,只见一位学生奋笔疾书,忽然他停住了笔,满脸通红,抓耳挠腮,终于他举手了,“老师,我把13题答道了14题的位置上了,怎么办?” 我一看他的卷子14题的四条横线写得满满当当,可惜是13题的答案擦吧,怕把答题纸弄破,不擦吧,14题没有可以落脚的地方。
我想如果他能比较简练地回答13题,他也许只要吧写错的答案划掉,再写14题就可以了答题纸上的横线为考生体贴地留下了回旋的余地,可一不小心成了学生的负担当然,我们应提醒学生答题时对号入座才是王道,但如果粗心不可避免,那也要学会合理利用答题横线 网上阅卷是一项革命性的举措,在初中刚刚实行,对于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新生事物,都有适应的过程,以上的内容是我在阅卷和监考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不涉及试题内容,与大家分享,希望我们的学生早日适应新的阅卷方式一、学生的失分情况学生得分率较高的题目依次是1、5、4、14、16、9、2第1题根据拼音写汉字考查的是学生识记能力,得分率是95% 第5题广告,得分率93%第4题对联,得分率90%2常州市初三语文期初教研活动讲稿 2/6/09第14题《远去的歌声》中的探究,得分率88%第16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句意,得分率87%第9题《一双手》中理解点评赏析句子,得分率85%第2题默写,得分率85%得分率在85%以上的题目有7题,积累运用占4题,阅读理解每篇1题,本试卷比较容易的题占30%得分率较低的题目依次是11、18、8、12、13、15、1711根据《远去的歌声》这一标题,整体感知文章45%18课外文言文理解47%8理解文章的写法、作者选材的特色47%12《远去的歌声》中的创造性阅读,描绘作者所想象到的情景56% 13《远去的歌声》中理解关键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56% 15文言文阅读理解词意57%17课内文言文理解文意59%得分率在60%以下的题共7个,主要出现在课外阅读理解和文言文中,这些题目比较难,但并未出现难度系数在0.4以下的题目。
综合我班学生得失分的情况,我认为本张试卷难度系数比较合理,区分度也比较明显,这是一张具有信度又兼顾效度的试卷二、学生对试卷的评价试卷是用来检验学生一阶段学习情况的,学生无疑是考试的主体,他 3常州市初三语文期初教研活动讲稿 2/6/09们同样具有评价试卷的权力考完后我也让我的学生议论了以下几个简单的问题1你是否喜欢这张考卷?结果是35%的学生喜欢,58%的学生比较喜欢2你喜欢的题和你不喜欢的题1、2、4、7题是学生最喜欢的题;3、6、19是他们最不喜欢的题3你有把握的题和你无把握的题1、2、7是学生最有把握的题;6、19是学生最无把握的题4你认为有水平的题和无水平的题4、5、6、10是学生认为有水平的题;6、17学生并不认可在这一调查中我发现:(1)学生喜欢的题是自己有把握的题,学生不喜欢的题是自己没把握的题2)学生其实渴望创造,渴望激发自己才情,渴望思维的挑战3)对于探究题学生有爱有恨,对于文言文学生很少提及三、试题点评基于学生对于本张试卷的爱恨情仇,我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点评以下几类题目:(一)、学生的最爱——积累本张考卷中积累一共占8分,第一题“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 4常州市初三语文期初教研活动讲稿 2/6/09点字的拼音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
写对2个给1分),其中三个汉字学生基本是兵不血刃地拿下了,两个拼音大多学生能写对“婀”的注音因此,学生得分率高达95%,然而在这表面繁华的得分率前,我发现“娜”的注音许多学生错了,错误层出不穷,有注no、有注ne、还有注na的,抛开学生在韵母上犯的种种错误,还有几个学生声调的位置标错第二题默写共6分,其中有4分是理解性默写,学生得分率85%学生易写错的字有“侯”“阑干”“销”这三个第一个写错是因为写了错别字写成时候的“候”;第二个“阑干”错是因为背诵的时候囫囵吞枣,没有理解“阑干”意思,写成了“栏杆”;第三个错是因为不了解“举杯销愁愁更愁”的“销”是个通假字同“消”这三个字错误的原因各不相同,对我们教学的启发不言而喻本题学生更多的失分出现在第(4)小题,写出两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名句可以是相连的完整句如果两句不是出自同一首诗词,则必须都带有“愁”字)学生接触古诗词中有许多带有愁字:我寄愁心与明月;浩荡离愁白日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举杯销愁愁更愁;愁云惨淡万里凝有些学生积累过有关“愁”的诗句,然而并没有加以整理,考试后纷纷表示后悔,遗憾的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机灵一点的发现第2小题中出现了一句“愁云惨淡万里凝”,于是纷纷愁云上考卷,造成了严重的失分。
5常州市初三语文期初教研活动讲稿 2/6/09(二)学生喜欢却做不好的题试卷第7题,课内阅读理解:张迎善的“天下第一奇手”“奇”在哪两个方面?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4分)得分率65%,这个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的能力看似简单,其实不然 我列举几个答案进行分析:A生:粗大肥圆,就像老甘蔗一样硬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缠着线治手裂,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非常大,手十分硬,颜色与常人不同B生:1奇在手十分粗糙,从第2小节“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运用比喻手法,体现手的粗糙2奇在手大从文中15小节,一系列数据体现手大C生:1手很大,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2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连续几年下来,他的手没有被磨光磨透,反而愈加结实这几个答案共同之处在于没有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只从外形角度片面作答,没能考虑到贡献之奇根本来说,我认为学生没有认识到一双手对于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手外形之奇目的在于引出这双手的贡献之奇,表面写手之奇,实则写人之奇正是因为此题学生没有领会外形与贡献的关系;手与人的关系,于是有进一步导致第8题的失分(文章为什么不直接介绍张迎善的工作实绩来表现他的崇高精神,而要把写作重点放到他的一双手上呢?请谈 6常州市初三语文期初教研活动讲稿 2/6/09谈你的理解。
可谓一错再错三)有爱有恨的探究题第6题探究题同时被学生评为最不喜欢的题、最无把握的题、最有水平的题和最无水平的题,由此来看学生对这个题有爱有恨客观一点的学生认为题不错,可惜我无把握;意气用事点的学生认为我不会,题不好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探究题6.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材料一:目前,由于升学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