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籍俗成语的意义分析教育理论论文.doc
8页禅籍俗成语的意义分析_教育理论论文 汉语通语的成语有雅俗之分,温端政(2006)认为雅成语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书面系统”,二是“多文言成分,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三是“通行范围上,多为知识分子所使用”俗成语来源于口语系统,有的来自古代口语系统,有的来自近代或现代口语系统;在构成成分上多白话成分(如‘三长两短’、‘一穷二白’、‘千秋万代’等);多通行在群众的口语俗成语属于俗语[9]67李小平(2009)认为:“所谓雅成语,就是那些来源于古代书面语的成语,如‘四面楚歌’‘亡羊补牢’‘老骥伏枥’‘大谬不然’‘形影相吊’‘惩前毖后’‘捉襟见肘’等等所谓俗成语,就是历代口头创作、口头运用的口语色彩很浓的成语,如‘乱七八糟’‘婆婆妈妈’‘改天换地’‘土洋结合’‘轻描淡写’‘实心实意’‘说长道短’等等①[4]这个结论是符合语言实际的,据此我们可以把俗成语定义为:主要来源于民间口语系统或虽见于书面语系统但仍来源于某一时期特定的方言、口语的结构固定、语义完整的四字词语俗成语和雅成语的不同除了主要体现在上述温端政所论及的两个方面即来源不同和构成要素不同外,还存在结构方面的差异雅成语结构相对凝固,不能随意变动语序或替换其中的成分,而俗成语的结构相对灵活,可以变换结构、替换成分。
此外,二者的使用群体和通行范围也有所不同雅成语多为文人所用,多出现在相对典雅和规范程度较高的文体中,而俗成语主要通行于民众口语中,往往活跃在白话程度较高的作品,如白话诗歌、禅宗语录、宋儒语录、戏曲、白话小说等文体中唐宋禅宗语录是当时口语化程度最高的文献之一,其中保留了大量俗成语有个别俗成语古已有之,但更多的俗成语则是禅师们在应机接人时随机使用并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的禅籍包含有大量俗成语的原因与禅宗基本宗教观念和其存在方式密不可分:其一,禅宗信奉“不立文字”的语言观,反对书面文字,而对口头语言“放一线道”来源于民间口语的俗成语经常被禅师们借来表达玄妙的禅理佛法其二,禅宗力图以本土色彩浓郁的农禅话语来取代外来佛教的经典话语,充满乡土气息粗拙朴实的俗成语被吸收到禅师接引弟子、传教说法的话语体系中其三,禅宗主张“平常心是道”,寓禅于日常生活,反映民众生活状况和价值观念的俗成语恰与这种禅悟精神相契合其四,当时禅宗队伍的主要成员是下层劳动者,他们时常将自己熟悉的属于母语系统的俗成语不自觉地带入到参禅话语中一、禅籍俗成语的结构禅籍俗成语都是二二相承的四字结构,②[8]69-70这和一般雅成语并无区别只有个别成语如“放一线道”是一三组合结构。
禅籍俗成语的构成方式亦可分为复合式、重叠式、复句结构和特殊结构四种类型复合式俗成语是禅籍俗成语最为常见的构成方式,可分为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动补式和连动式等这里不做分析重叠式俗成语是禅籍俗成语中出现率很高且使用频繁的一种形式,可分为完全重叠和部分重叠两种格式完全重叠的格式为AABB,根据词性的不同它又可分为名词重叠(如“物物头头”“泥泥水水”“心心念念”)、动词重叠(如“来来去去”“扪扪摸摸”“出出没没”)和形容词重叠(如“空空寂寂”“琐琐碎碎”“长长短短”)部分重叠主要有三种形式:(1)ABAC式如:错七错八(形容未能彻悟禅理)、掣疯掣颠(疯疯癫癫)、彻骨彻髓(形容彻悟佛法)、逞能逞解(卖弄自己悟得佛法)、点胸点肋(形容自我炫耀)、盖天盖地(涵盖天地)、亘古亘今(从古到今)、见神见鬼(故弄玄虚而妄为)、立阶立梯(人为设立等级)、瞥瞋瞥喜(忽喜忽怒)等此式中的AB和AC是并列关系,没有主次之分而且B和C之间还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联系,即B和C的词性相同、意义相关,部分B、C可以组合成词从语义表达的功能而言,通过A的反复使用,将B和C联系起来,AB和AC在意义上互补和照应,产生强化语义的作用。
此外,B和C在语义上往往是反义对照关系,属于反义聚合中的两极,如“盖天盖地”“亘古亘今”“尽始尽终”“彻头彻尾”“瞥瞋瞥喜”“好晴好雨”等2)ABCB式如:东听西听(到处打听)、东卜西卜(到处卜问佛法)、横咬竖咬(任意参悟佛法)、将头觅头(比喻不识自家清净本心盲目向外驰求)、将错就错、看楼打楼(有意模仿)、无梦说梦(形容无中生有)等3)ABCA式如:头上安头(比喻累赘多余)、床上安床(犹叠床架屋)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量使用重叠式俗成语是禅籍文本令人瞩目的语言特色,充分反映出禅籍口语化程度很高的特点复句结构的俗成语又可分为:(1)承接式如:立地作梦、道头知尾、勾贼破家、滴水成冰、告往知来、贵买贱卖等2)目的式如:拗直作曲、避喧求静、拨草瞻风、拨沤觅火、吃盐救渴、槌钟谢响等3)条件式如:动弦别曲、见兔放鹰、对病与药、看风使帆、买帽相头等4)转折式如:抱赃叫屈、持南作北、钉桩摇橹、短处求长、隔靴爬痒、画虎成狸、唤瓮作钟、药多病甚等所谓特殊结构的俗成语指的是有不少俗成语在结构中嵌入了数词,构成嵌数式成语它们有些是名词性的,有些是动词性的,还有些是形容词性的名词性的如:二头三首、横三竖四、七孔八窍、七珍八宝、四方八面等。
动词性的如:举一明三、七穿八穴、七颠八倒、四通五达、七通八达、坐一走七等形容词性的如:七凹八凸、七纵八横等嵌数式俗成语中的数词基本都是虚指,如:千煅百炼、千了百当、千邪百怪、千妖百怪、千少万少、千乡万里、千休万歇、万变千化、万别千差、万祟千妖、万苦千辛等,都是用来形容数量多、程度深,并不确指具体的数量二、禅籍俗成语的来源与俗成语来源于古代或近现代口语系统不同,禅籍俗成语约有三个来源:一是沿用已有成语,这些成语见于传世文献,为后世所沿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口头交际的常用习语二是源于世俗俗成语,这一类成语首次被禅宗文献所记录,成为禅籍俗成语的主体部分它们大部分在禅籍中的意义和世俗用法一致,有些则沾染了禅义成为了禅宗的行业语三是源于禅宗行业语,这类成语多是禅师应机接人,或是僧人间机锋对答时随机创造的2.1沿用传统“雅”成语这些“雅”成语在禅籍中一般都具有新义即沾染了禅义,如“安家乐业”出自《汉书·谷永传》:“务省徭役,毋夺民时;薄收赋税,毋殚民财,使天下黎元咸安家乐业本用来形容安居乐业禅籍中则形容安心静虑,不必向外驰求壁立千仞”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
本用来形容山崖石壁高峻陡峭禅籍中则形容禅悟者自明心性,无所依傍,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冰消瓦解”出自晋成公绥《云赋》:“于是玄风仰散,归云四旋,冰消瓦解,奕奕翩翩比喻事物消失或崩溃禅籍中则比喻顿时开悟或荡尽从前知见解会③“墙壁有耳”语出《管子·君臣下》:“古者有二言:‘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后以“墙壁有耳”“隔墙有耳”形容墙外有人偷听,秘密泄露禅家藉以比喻佛法之义不可用言语道断画饼充饥”语出《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本指徒有虚名而无实惠禅籍中则指依倚语言文字参悟佛法的行为2.2 源于世俗俗成语禅籍记录了唐宋时期异彩纷呈的俗成语,其中大量俗成语首次见于禅籍虽说我们在其他世俗文献中很少甚至未能见到,但根据其上下文推断,这些成语的含义与世俗用法应当是一致的,如“屙屎送尿”“驴胎马腹”“驴腮马嘴”“泥猪疥狗”等,都体现出很浓重的农禅话语特点其他如形容徒劳无益行为者有“把缆放船”“担雪填井”“掘地觅天”“扪空追响”“虚空钉橛”“压沙觅油”“钻冰求火”“斩头觅活”等;形容愚痴行为者有“立地作梦”“屎上加尖”“剜肉作疮”“预搔待痒”“舍头觅头”“开眼尿床”等;形容不能干脆利落领悟佛法者有“黏皮著骨”“惹泥带水”“牵藤引蔓”等;比喻解除妄想疑惑而摆脱迷障者有“抽钉拔楔”“解黏去缚”等;形容领悟禅法不到位者有“半合半开”“半前落后”“半青半黄”等;形容见解浮浅者有“单见浅闻”“根浮脚浅”等;比喻法眼不明而本末倒置者有“呼牛作马”“认驴作马”“认奴作郎”“认龟作鳖”等。
以下是现今通行的成语词典没有收录的一些俗成语:八字打开 把柁张帆 百丑千拙 百种千端 奔南走北避喧求静 残羹馊饭 残弓折箭 彻骨彻髓 瞠眉努眼撑门拄户 传茶度水 槌钟谢响 打模画样 道头知尾滴水滴冻 倒肠换肚 钉嘴铁舌 堕坑落堑 二头三首扶头接尾 勾贼破家 寒灰死火 和麸粜面 胡抛乱掷呼兄唤弟 户破家残 唤瓮作钟 镬汤炉炭 将长就短脚蹉手跌 聚铁成斧 快鹰俊鹞 驴唇马嘴 驴胎马腹买帽相头 囊藏被盖 拈头作尾 拗曲作直 抛沙撒土皮穿骨露 劈腹剜心 七孔八窍 牵丝带线 倾肠倒腹千邪百怪 牵犁拽杷 牵藤引蔓 烧钱引鬼 霜露果熟填沟塞壑 闲门破户 造妖捏怪 张弓架箭 针头削铁另外,禅籍俗成语给我们提供了汉语成语多样的表达形式,这种形式是通过语素替换实现的,其中有单语素的替换,如:本分钳锤——本色钳锤、成群作队——成群结队、粗羹淡饭——粗茶淡饭、龙头蛇尾——虎头蛇尾、横三竖四——斜三横四、持聋作哑——装聋作哑、背明投暗——弃明投暗、电掣星驰——电卷星驰、隔靴搔痒——隔靴爬痒——隔靴抓痒、掘地讨天——掘地觅天、将头觅头——舍头觅头、目瞪口呿——目瞪口呆、瞠眉瞠眼——瞠眉努眼——瞠眉努目、补短裁长——截长补短——牵长补短等;有双语素的替换,如:开眼尿床——开眼瞌睡——开眼作梦、一箭两垛——一箭双雕、把断封疆——把断咽喉——把断要津等;还有单双语素的交叉替换,如:开眼寐语——开眼寱语——开眼瞌睡——开眼作梦——开眼尿床、七穿八穴——左穿右穴、七纵八横——七出八没——七通八达(形容悟法透彻明白、畅通无碍)、不涉阶梯——不历阶梯——不践阶级——不涉阶级——不落阶级——不涉途程(形容当下单刀直入领悟佛法)等等。
属于世俗俗成语的还有AABB重叠式,它们有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三种名词性的如“波波浪浪”“儿儿女女”“花花叶叶”“句句字字”“门门户户”等;动词性的如“出出没没”“叮叮咛咛”“来来去去”“拖拖曳曳”等;形容词性的如“长长短短”“大大小小”“寒寒热热”“恍恍惚惚”“玲玲珑珑”“漫漫汗汗”“绵绵密密”“隐隐密密”等2.3 源于禅宗行业语禅籍中具有行业语性质的俗成语约可分为四类一是禅宗自创、用来直接体现禅宗教义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禅籍中特有的,一般不见于世俗文献如爱圣憎凡”形容有分别心安禅静虑”指禅人静心思考超宗越格”本指超越通常规程,形容有非同寻常的胆识盖色骑声”“盖声盖色”形容超越声色求玄觅妙”形容一味寻求玄妙见解挑囊负钵”比喻参禅行脚寻言逐句”指追逐并拘泥于语句依草附木”指神鬼依附草木可以显灵作怪,比喻不能直接领悟禅义而一味模仿他人语句以为知解的人游州猎县”形容禅师到处行脚二是一般俗成语在禅籍中通过比喻引申沾染了禅义而成为禅宗行业语如“把断要津”本指坚守水路要道之关卡,禅籍指阻断语路、驱除知见妄念等施设同义词有“把定(断)封疆”“把断咽喉”本地风光”本指本地的风光、景色,禅籍喻指人本有的心性。
犹“本来面目”本分草料”本指马等牲畜规定所喂的饲料,[10]156禅籍喻指本有的定分鼻孔辽天”本指鼻孔朝(向)天,禅籍形容唯我独尊傲视一切拨草瞻风”本指拨开荒草观察风向,禅籍用来指拨开一切迷雾领会禅法打成一片”本指将不同的部分融为一体,禅籍用来形容不生分别对立之心即物我不分的禅悟境界单刀直入”世俗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禅籍用来比喻抛开一切语言文字和知识见解,当下领悟,明心见性三是模式词语近代汉语中有一类按固定框架组配而成的词语,这种框架具有生成新词的功能有学者将这类词语的特点总结为五点:一是有一定的字数,二是有不变的字,三是有固定的模式,四是有固定的意义类型,五是具有能产性[9]172见于禅籍者如“立阶立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