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doc
57页中西文化比较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彖传》主讲教师:熊斌1第一章导论一、授课目标及要求:经过本章的学习,认识中西方对“文化”的界定,并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差别和联系;意会大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理解在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中西文化比较的现实意义二、授课重点和难点:文化与文明的划分;大学生需要人文精神的熏陶三、授课手段:多媒体授课四、授课方法:课堂讲解为主五、作业:1、试述文化与文明的差别与联系2、大纲说明文化的主要特点六、参照书目:1、冯天瑜、何晓明《中华文化史》导论部分2、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第一章七、授课内容:一、文化释义(一)中国对文化的界定1、文化的原意:“人文化成”,“以文教化”,“文治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文”的本意,指各色交叉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详尽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等;又由纹理之一导出装饰、人为加工、经纬天地,与“质”相对称;进一步推衍为美、善、文德教化,以及文辞、文章,与“野”对称,或与武事对称《论语》:落落大方,尔后君子“化”则有变、改、化生、造化、化育等意归纳起来,“化”的含义是,二物相接,此中一方或双方改变性质形态,引申为教行、迁善、告谕令人回心、化而成之等。
两者连用,最早见于《周易·彖传》:刚柔相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天道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中华之“华”,意指拥有文化的民族2“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用表现道德政治伦序的诗书礼乐教化世人,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以化成天下也二)西方对文化的界定Culture源出于拉丁文,有耕种、加工、涵养、练习、留神、教育、礼貌等多种含义,包括着经过人为努力摆脱自然状态的意味Cultivate:耕种、种植、成立、发展Cultivated:耕种的、有涵养的Cultured:有涵养的英国文化学者泰勒: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奉、艺术、宗教、文化、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拥有的其他所有能力和习惯三)文化与文明的划分civization来自拉丁文civitas(城邦),法国的启示学者最早使用这个词,指对技术进步、知识进步、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模糊向往文明与野蛮相对应,用来指一种社会进步的过程德国人则用文化来指宗教、艺术、思想等精神方面的事物,而文明者用来指政治、经济等社会中的现实事物。
一般来说,文明是人类创立的伟大成就,它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我们大体把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类而文化则很多的指人类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二、今世大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的迫切性人文学科(humanities)与科学(science)的差别humanities:thesubjectsofstudythatconcernedwiththewaypeoplethinkandbehave,forexample,literature,language,historyandphilosophy.science:knowledgeaboutthestructureandbehaviourofnaturalandphysicalworld,basedonfactsthatyoucanprove,foeexamplebyexperiments.3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科学能解决人生的问题吗?今世大学教育人文教育的缺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们培育成独立、自由并向善的人也就是说,将学生们培育成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丰饶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人在今天的教育模式下,好多学生掌握了大批的书本上的知识,但是缺少独立思虑和责备的能力,缺少追求自由和正义的精神。
这使得学生们成为知识上的巨人、精神上的侏儒科学昌明、实利主义的时代需要人文关怀科学的进步离不开人文精神何兆武先生回忆六七十年前的西南联大时,发现授课自由和学术自由是其灿烂的重要原由他说:“联大老师讲课是绝对自由的,讲什么、怎么讲全由教师自己掌握何先生还指出,今天的教育各处讲究一致的模式、标准教科书,甚至标准答案,但是,“若是大家都按一个思路想,科学怎么进步”?经济全球化的趋向突显人文教育的重要性1、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兴归根结底是文化的中兴GDP数量的增加其实不表示综合国力的增加,奥运金牌的第一也其实不表示中国已经是体育强国2、对青年一代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独立而灵巧创立性思想、深沉的文化底蕴、健康向上的自由意志无论是父亲母亲还是教师,都不应该教育孩子只去适应该下的社会,为了适应而被迫改变自己,甚至放弃高远的目标和理想康德从前指出,对孩子们的教育不应以人类的当前情况,而应以人类将来可能的更佳情况----即吻合人性的理念他劝谈谈:“父亲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平常但实质上他们应该把孩子教育得更好,这样才可能在将来出现一个更佳的状态三、中西文化比较的今世意义(一)中国在近代遭到“两千年未有”之变局“:”同化相承“的古老文明碰到了挑战。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就是中国被动学习西方、融和西方文化的过程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交融更新“1、太平天国运动标志住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衰落4《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红楼梦》2、器物引进:洋务运动(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失败3、制度引进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效仿日本明治维新辛亥革命(章太炎、孙中山)-------形式上成功、实质上失败4、公民性改造---五四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鲁迅:什么是中国文化?就是奴才侍奉主子的文化胡适:在一个遍地都是奴才的国家,是无法成立起一个真实自由民主的共和国的二)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交融是一个长远的过程1、五四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完成启示的任务主体性原则与民主、科学见解(文艺中兴、宗教改革、启示运动)中国文化:同化相承(米亚得现象)--循环、轮回西方文化:融和更新---进步、直进2、今世中国的现代化进度与西方近代文明的反差法制见解的缺失价值观系统的重建(三)中西文化差别举例赵承熙与马家爵的不一样境遇5第二章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一、授课目标及要求:经过本章的学习,认识雅斯贝尔斯关于文化的“轴心时代”说;认识中西文化形成的地理基础以及由于这种基础而形成的农业文明与工商业文明的差别。
二、授课重点和难点:中西方的自然差别地理;由于地理差别而以致文化种类的差别;农业文明与工商业文明的实质差别三、授课手段:多媒体授课四、授课方法:课堂讲解为主五、作业:1、试析自然条件对中西方文化形态形成的影响六、参照书目:1、冯天瑜、何晓明《中华文化史》第一章“文化生态”讲解七、授课内容:一、人类文化的起源--“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特别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体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要打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一样的文化传统,也素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诚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间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好多相通的地方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悟”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
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打破而超越和打破的不一样种类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一样的文化形态那些没有实现超越打破的古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规模弘大,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而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素来连续到今天每当人类社会面对危机或新的飞驰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6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二、中西文化形成的地理基础黑格尔:助成民族精神的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我们把它(自然的联系)看作是“精神”所进而表演的场所,它也就是一种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我们要知道各民族所占有的土地的自然种类和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的种类和性格有着亲近的联系我们不应该把大自然预计得太高或太低:爱奥尼亚明亮的天空诚然大大地有助于荷马诗的优美,但是这个明亮的天空决不能够单独产生荷马而且事实上,它也并没有连续产生其他的荷马,在土耳其的统治下,就没有出过诗人了黑格尔《历史哲学》)马克思:人们创立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其实不是为非作歹地创立,其实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立,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立元谋猿人、北京人、蓝田人、柳江人等原始人类化石告诉我们,早在数万年前,我国的广阔国土内就出现了人类的身影;而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河姆渡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历史遗迹更向人们明示数千年前华夏文明就已经在东亚大陆上流行。
古老的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大多分布在江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或冲积平原上东北:黑龙江、乌苏里江、辽河流域中原:渭河、黄河流域南方:江汉、江淮、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1、古老的华夏大地的地理特点(1)幅员辽阔、要地纵深:纵横5000余公里,面积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境内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580条,高出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9条,仅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及大水系的流域面积就达数百万平方公里,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希腊等世界古老文明的起源地都无法与之对照------土地肥沃、物种繁多,进而有着丰饶的生计资源和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