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学讲义-3《大学》之格物致知.ppt

15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52807170
  • 上传时间:2018-08-2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65M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国学经典《大学》讲义,第三讲:《大学》之格物致知,《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之道大略:三纲、八目、七证,,“格物致知”简释,格物 格,用智慧来观察 物,宇宙,万事万物 致知 1、恢复良知 2、增长智慧,“格物致知”的各家注解:,朱熹的解释: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尽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把事物的理都弄明白了,通达了,圆满的领悟事物之理,能使这个理一分一毫没有不明的,到了极处,叫做格物推极我的知识,达到无所不知的地步格尽物之理,推广我的知识 有人称之为“心外求法”,“格物致知”的各家注解:,张居正直解: “心之明觉谓之知,若要诚实其意,又必先推及吾心之知,见得道理无不明白,然后意之所发或真或妄,不至错杂,所以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理之散见寓于物,若要推及其知,在于穷究事物之理,直到那至极的去处,然后所知无有不尽,所以说,致知在格物 “至,是尽处,人能于天下事物的道理,一一都穷到极处,然后心里通明洞达,无少亏蔽,而知于是乎可至。

      夫物格而后知至,可见致知在于格物也知既到了至处,然后善恶真妄,见得分明,心上发出来的念虑,都是真实,无些虚假,而意于是乎可诚……” ——穷尽事物之理,内心通达明净,能辨善恶真伪,从而得以发心真诚,行善道,走圣贤之路格物致知”的各家注解:,王阳明解: “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於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 原来有不正的(物欲、恶习等),现在把它摆正,就是格; “‘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良知明觉者也 人之初,性本善,恢复人心本有的良知,就是致知格物致知”的各家注解:,(民国)印光大师通俗解: “所言格物者,格,如格斗,如一人与万人敌,物,即烦恼妄想,亦即俗所谓人欲也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必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否则心随物转,何能格物?”——财色名食睡,人的五欲六尘,都是覆盖我们本性明德的障碍物,与这些烦恼习气做斗争,而不是心随物转,就叫做格物格物致知”的各家注解:,蕅益大师解: “我法二执破。

      则物自格犹大佛顶经所云不为物转便能转物也致其知者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也作唯心识观了知天下国家根身器界皆是自心中所现物心外别无他物也是故若欲格物莫若观所缘缘若知外所缘缘非有方知内所缘缘不无若知内所缘缘不无方能力去内心之恶力行心内之善方名自谦方名慎独又只一明德即明明德 (以智慧观察宇宙万物,皆是我心中所现,心外无物,无好坏、无美丑、无人我,若能转识成智,放下分别、执着,以清净平等心待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格物欲,求清净,断恶修善,则境亦随心转!)——作者自辑迷失图,,格物致知,,朱子、张居正的格物致知,,,阳明、蕅益大师的格物致知,推荐书目:,《原本大学微言》南怀瑾 《细讲大学》钟茂森 《大学解读》徐醒民 《大学章句》朱熹(宋) 《大学直解》张居正(明) 《大学问》王阳明(明) 《四书蕅益解》蕅益大师(清)注:讲义内容均参考以上书目及古圣先贤的讲义,有谬误处还请方家指正,读者见谅!,,谢谢!共勉!,(网友万壑松 免费提供),乙未年 2015-06,。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