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论述题的破解与增分之道课件—2022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pptx
17页历史论述题的历史论述题的破解与增分之破解与增分之道道记住答题格式记住答题格式分三段答题分三段答题明确赋分原则第一段提出观点得第一段提出观点得2 2分分第二段摆出史实论证第二段摆出史实论证8 8分分第三段得出结论得第三段得出结论得2 2分分还有一种赋分方式还有一种赋分方式4 4分加分加6 6分加分加2 2分分再根据问题中的提问动词,对问题进行分类,再根据问题中的提问动词,对问题进行分类,建立答题思路建立答题思路历史论述题解题方法:第一段:1.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2.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第二段: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思路二:内因、外因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思路五:以时间为线索选取史实论证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第三段;结论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或评价性升华。
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明确两种题型题型一:提供观点型开放题【设问方式】题型二:提炼观点型开放题题型一:提供观点型开放题【设问方式】(材料),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研究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会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种观点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另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选择上述一种观点或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基本方法】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和历史人物,以前所未有的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步骤】(1)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2)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3)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注意】有的试题除了已列出的观点以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提出其他的观点进行例证。
只要言之合理,照样可以给分解题突破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要求“选择上述一种观点或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首先,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示例一:赞成第一种观点,孝文帝改革应予以充分肯定 第三步遴选史实为什么肯定孝文帝?孝文帝改革的成就 改革内容及其作用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和国家的“衰亡”论道示例二:第二步赞成第二种观点,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不值得完全肯定第三步孝文帝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改革虽然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加强了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但孝文帝改革搞全盘汉化,使得鲜卑族拓跋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有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不应该完全肯定,移入门阀制度,使鲜卑族迅速腐化堕落等示例三:第二步两种观点综合,即对孝文帝改革应辩证看待第三步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跋部逐渐融人其他民族,也有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小结】将这种具有两个及其以上,可以任选其一作答的试题,就是观点例证型开放题这种试题其观点没有对与错,只问你同意哪一种无论选答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都是正确回答它开放的是求答指令,因此,比较有利于检测学生的历史意识是否具有辩证性,是否能够避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等。
回答时可根据自身实际,诸如知识能力的构成、兴趣、爱好、趋向等,选择自己赞同的观点,列举史实作答即可题型二:提炼观点型开放题【设问方式】评材料中关于 的观点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积淀了丰富的法律思想,流传下浩如烟海的法律典籍,成为我们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文化资源我国古代法除形成“律令体制”外,还包括礼典、大量的礼俗习惯法等这些规范习俗被不少学者称为“礼法”,并认为由此形成了“礼法之治”我国古代“礼法之治”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夏商周三代之时,夏有“夏礼”“禹刑”,商有“殷礼”“汤刑”,周有“周礼”“九刑”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礼法体系的初创阶段春秋战国至秦代,礼刑分离,也是“律令”发轫时期汉承秦制,又在法制领域向“礼”回归我国古代法逐步形成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共同发挥作用的模式,其中的礼典、律典到唐代日益成熟这样就形成以礼率律、律外有礼,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三者相辅相成的治理格局礼法之治”这样一种治理模式,既发挥法律刚性规范功能,又发挥礼仪和道德的教化作用,同时尊重民间事务自理自治习惯,体现了中国法律文化的特色,也彰显出传统社会治理的特有智慧。
结合材料,围绕“礼法之治”提出一个具体观点,并运用中国历史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不得照搬材料原话)解题方法第一步(1)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第二步(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第三步(3)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怎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及论述?步骤(1)明确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提炼观点,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遴选出其中的主要观点,以备论证(思考方向: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么?例:礼法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3)选择观点(判断表态),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怎么论述?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论述做到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具体步骤:揭示真相客观对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精选史实因为这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不一定要求全面,但绝对要求精选:14.答案:示例观点:礼法之治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阐述:(是什么?)礼法之治是指在国家制定的正式法律之外,依据礼典、礼俗习惯法等构成的规范习俗规范臣民的行为的一种国家治理模式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礼法之治往往是在宗法体系和传统道德体系构建的社会人际关系网中发挥作用,并且以家法族规、乡规民约等形式呈现出来,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举例)西周“以礼治国”是礼法之治的典型代表周初在礼乐制度的基础上,以礼治国规范贵族和民众的行为,协调和解决社会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成为了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有益补充,推动了西周社会的长治久安;西汉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并将它树立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到了宋代理学兴起,进一步将三纲五常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大大强化了其对民众的规范作用,提升了封建政府的国家治理水平。
结论:“礼法之治”彰显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特有智慧,是当今我国社会治理的有益借鉴,但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真正做到古为今用论述题解题方法论述题解题方法小结:小结:提炼观点提炼观点:论证观点:多角度、多层次,史论证观点:多角度、多层次,史论结合论点或角度论结合论点或角度1 1;论点或角;论点或角度度2 2一般举例两个史实,最多不一般举例两个史实,最多不超过三个超过三个结论:归纳、升华、拓展、补充结论:归纳、升华、拓展、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