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礼器修改版PPT课件.ppt
22页中国古代礼器制作:致和漢文化 刘学明鬲(g)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甗(yn) 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簋(gu ) 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双耳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古籍中多写作簋,而铜器自铭则常为“皀殳”青铜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簋常以偶数出现,如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 簠(f ) 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盨(x) 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详细解释【名词】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或食具由圈足簋发展而来,用途相同器盖与器身形态相近但稍小,器盖上有四个方足,为其一般判定标准。
取下器盖后翻置起来即成另一器皿,食毕归置如一说文解字皿部:“盨,槓盨,负载器也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杜伯盨 西周 明盨遂公盨敦 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说明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渐趋消失豆 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豆,古食肉器也说文 豆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食器和礼器大汶口遗址已有陶豆出土,流行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时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爵 就现今发现的来看,最早青铜器起源为科爵可以说是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当于现代的酒杯流行子夏、商、周爵的一般形状,前有流,即 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此为各时期爵的共同特点 古代饮酒的器皿,三足,以不同的形状显示使用者的身份 斝(ji)斝 是中国古代用于温酒的小型容酒器,行裸礼时所用,或兼作温酒器。
源子同形陶器诗经大雅行苇曰:“或献或酢,洗爵奠斝”斝初见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斝的侈口较同类的爵要宽口沿有柱,一侧置鋬,长足,有盖和无盖的形制并存通常有青 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形状似爵而大,然无流无尾,仅在口缘上有两柱腹有圆形而平底的,有腹部分裆,袋足似鬲的,也有少数体方而四角圆,四足,带盖的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觯(zh ) 古时饮酒用的器皿形似尊而小,或有盖盛行于中国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记礼器觯(觯) 从字形特征不难看出,这类酒具大多源于上古兽角制作的水器礼记礼器“尊者举觯郑玄注称:凡饮酒时,”三升曰觯” 青铜器中习称的觯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此两类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者且沿用至东周古代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状小瓶,大多数有盖这种形状的觯多为商代器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觯,形状像觚,自身铭文称为“鍴”(如王义楚鍴)而不叫觯尊 其形制为敞口,粗颈、深腹、圜底、圈足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形体高大精美,颇为富丽宋以后瓷尊盛行,用于盛酒或做宫廷陈设用器,如汝窑三足尊、出戟尊。
清景德镇窑产品丰富,有苹果尊、鱼篓尊、石榴尊、太白尊、马蹄尊、络子尊、百 尊、萝卜尊、观音尊、牛头尊等等 四羊尊 商周 58.3X524厘米 湖南宁乡月出铺出土方形,大侈口,长颈,鼓腹,高圈足全器最独特之处是在腹部四角上都铸有一大卷角羊,每羊胸与尊腹合为一体,羊足铸在圈足上,而羊首、羊角则凸出器表尊的4个肩部浮雕出极为生动的4条龙据考证,羊角与羊头均系采用了先分铸,而后再与全体铸接在一起颈部饰有蕉叶纹此尊器浑厚,造型雄奇,设计精巧,技艺复杂,采用了分铸、平雕、高浮雕等方法,并使全器浑然一体其风格特点不但在同类器中独树一帜,也是商周古铜器中的奇诊卣(yu )古代盛酒器古文献和铜器铭文常有“秬鬯 (juchang音巨唱)一卣”的话,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在盛酒器中是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器形是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有也作圆筒形,作 鸱鸮(chi xiao 音吃消,猫头鹰一类的鸟)形,或作虎吃人形的等等卣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一般说,商代多椭圆形的或方形的卣,西周多圆形的卣西周卣承商代形制而有所变化,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鸟兽形卣鸟兽形有提梁的容酒器,一般统称为鸟兽形卣。
盍(h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盉,调味也从皿,禾声即是用于调和酒味浓淡的器物,为酒器但同时考古资料表明盉又常与盘配合使用,有研究者认为应为水器究竟属何类抑或二者兼有,目前学术界仍有不同意见盉一般为圆体,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三足或四足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夏代),盛行于商晚至周初,春秋战国时出现提梁盉(有称为鐎盉),群舒及淮河一带还有鬲形盉(又称献形盉)盉(h),古代盛酒器,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即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如同现今的鸡尾酒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中国古代青铜器从商代晚期开始,造型特点是敦厚凝重,装饰繁复,图纹威严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旧制而略有变化春秋早期盉的形式基本承袭了西周形制的盉到了春秋晚期,盉的形式变化较大,随着王权衰落,礼崩乐坏,青铜礼器中逐渐透出一些令人轻松的气息,旧有的神秘、庄重与沉闷渐渐隐去,而新的有创意的造型和纹饰,一步步走向生活,这件龙首盉便是冲破旧制的代表作 上世纪70年代,繁昌出土一件古铜器,样子像把铜壶,器身布满铜锈,花纹特征模糊不清。
经文物工作者仔细洗刷干净,才露出庐山真面目,使考古人员为之震惊,原来它是春秋时期一种盛酒器,称“盉”,因为器身铸刻虺(音毁)龙纹饰,故名“虺龙纹盉” 方彝(y)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彝本是青铜礼器的通称,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长方形器身,带盖,直口,直腹,圈足器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也有少数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状方彝的盖与器身往往铸有4条或8条凸起的扉棱,全器满饰云雷纹地,上凸雕出兽面、动物等纹样,给人以庄重华丽的感觉商代晚期的方彝一般多是直壁,上口大于底部在河南安阳妇好墓曾出土一件长体有肩附耳式的方彝,器身横长两倍于纵长,有斜肩,犹如两个方彝之组合,故人称偶方彝,是商代晚期的代表作西周早期的方彝四壁多作弧线状,因此器腹鼓出,圈足上的缺口也多不见了西周中期的方彝有作直角方形的,即器的上口与底部一样大小,此为方彝的最后形式,流传较少罍(li) 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诗经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古文中与篚连用,指代祭祀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圆形罍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
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下腹近圈足处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纹、龙纹与蕉叶纹等其衍生式样有:方体小口圆肩平底式、方体小口圆肩圈足式、方体高颈狭圆肩高圈足式、大口短颈广肩低体平底式等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 壶汉晋时瓷质壶开始流行,历代烧制有大量有同形制的壶,如西亚的扁壶、鸡头壶、唾壶,唐代的凤头壶、皮囊壶,辽代的鸡冠壶、马镫壶等壶式的演变是:早期壶形由口颈、腹、足构成,有的加双耳、无流与柄六朝后盛放汁液的壶,在腹部置流和曲柄,如西晋时的鸡首流、羊首流,唐代的短颈管状流、八方流,宋代细长而弯曲的流柄式有管形曲柄、龙柄、凤柄、曲带式柄等等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是手工制造的陶土工艺品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紫砂开始制成壶,从此蔚成风气,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翻新,五百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紫砂壶烧制的原料为泥土,紫砂壶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
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关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黄泥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含铁量很高,最高含铁量达8.83%紫砂壶在高氧高温状况下烧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1200C之间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紫砂壶的泥原料,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士”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 据专家介绍,一把紫砂壶准确地说共有钮、壶盖、壶腹、壶把、流嘴、足、气孔等七个部位而从制作的工艺上细分,足有圈足、钉足、方足、平足之分;钮有珠钮、桥式、物象钮等三种壶盖有嵌盖、压盖、截盖;把有单把、圈把、斜把、提梁把,其形真可谓纷繁多样 紫砂壶紫砂壶盘 商周时期宴飨用之,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 匜(y) 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鋬为了防止置放时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缓一些的无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