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价值感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开题报告.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知进****失
  • 文档编号:233158676
  • 上传时间:2022-01-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1.83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价值感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1. 选题背景 现代社会中,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当今世界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人类传统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要的改变(汪小熙,1999)不难发现,作为科学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地球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网络的使用已经遍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青少年等也无可避免的会接触到网络,甚至有部分青少年的网络依赖导致问题网络的使用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是指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陈侠、黄希庭、白纲,2003)已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常常处于失衡状态,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更多的是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喻爱军,2015)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家是最温暖的港湾也是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这所学校最重要的老师家庭的整个氛围(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带来好的结果,反之亦然。

      自我价值感是自我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影响自我价值感有很多因素但其中影响最大莫过于家庭因素,在家庭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好的教养方式会带来高价值感认同,从而减少一些不好的行为的出现青少年网络成瘾是青少年过度使用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离不开父母的教养方式和自我价值感本研究拟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并检验自我价值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2.选题的意义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价值感及青少年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从父母教养和自我认知两个方面的因素入手,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二. 研究现状 1.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景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张文新,1999) 人们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对精神病和神经症患者治病起因的探讨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不仅与非正常心理存在着高度相关,而且对正常人的健康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各个方面对这一领域进行探讨。

      总体而言,对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一般从两种取向进行研究,一是从父母教养行为的维度入手,探讨某一行为维度或行为维度下的具体的教养方法;一是将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化、模式化20世纪40年代,Baldwin通过对父母的访谈和观察父母与儿童在家庭中的互动,于1948年提出民主与控制是父母教养的两个重要维度1957年,Sears、Maccoby和Levin对近400个家庭进行访谈和调查研究后指出限制和允许是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并且认为如果父母随心所欲的支配孩子,孩子则倾向于顺从、腼腆、被动、缺乏自信心,如果接受孩子,孩子则情绪稳定、兴趣广泛、行为更符合社会的要求Schaefer(1959)研究了父母教养方式的三个维度:接纳(Acceptance)— 拒绝(Rejection)— 心理自主(Psychological Autonomy)— 心理受控(Psychological Control)、严厉(Firm Control)—放纵(Lax Control),并编制了子女对父母的评价量表我国学者桑标(1993)则从“接受—拒绝”和“宽容—严厉”两个维度划分母亲的教养方式,从“肯定—否定”维度划分父亲的教养方式,探讨其对需要及教育的不一致性等七个维度研究了幼儿母亲的教养方式的教养方式。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父母教养方式维度的研究,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而且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的维度是有差异的另一方面,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修养四个方面,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开创了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化和模式化研究的先例鲍姆林特发现,所有父母在管教子女是,其言行的特征都离不开管束、成熟要求、亲子沟通和教育四个方面,只不过各位家长在这四个方面的程度各不相同而已管束是指父母为子女定下规矩以及子女违反规矩时处理方式;成熟要求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亲子沟通是指父母在教养子女时,如何与子女之间进行双向沟通与交流;养育是指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来自权威型家庭中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青少年独立性较低,社会责任感不强,而且这种影响在男性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宽容型家庭中青少年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信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性,在认知和社会发展中缺乏主动性西蒙兹(P. M. Symonds)根据母亲对儿童态度的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即接受与拒绝,支配与服从,将母亲的教养方式分为不关心型、残酷型、过分保护型、放纵型四种类型他认为,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而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且具有逆反心理倾向;受父母支配的孩子大都比较顺从,依赖,自信心不强,让父母顺从自己的孩子表现出独立性和攻击性。

      土耳其心理学家卡其策巴希(C. Kagitcibasi)1990年依据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独立---依赖”关系的不同,归纳出了三种典型的家庭模式:X型,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在物质与感情上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亲子关系的取向是顺从的,属于集体主义模式,在家庭教养中母亲总是力图保持协调的关系;Z型,家庭中两代人之间在物质和感情上都是相互立的,亲子关系的取向也是独立的,属于个人主义模式,在家庭中母亲尽量把自己和孩子分离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Y型,将上述两种模型辩证的综合在一起,强调在物质上的独立,在情感上的相互依赖瑞典的C. Perris等人(1975)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父母教养方式的维度加以扩充,一套反映父母教养方式全貌的问卷得以问世,即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通过对神经症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研究发现,神经症患者的父母较正常人的父母对子女缺乏情感温暖、理解、信任和鼓励,但却存在过多的拒绝和过度保护此外,我国学者还利用岳冬梅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的问卷对我国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现状进行了研究其中,左占伟(2003)通过问卷调查法对548名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发现:总体上,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是积极的,父母对初中生的接纳程度超过其干涉、拒绝程度,接纳型是父母的主要教养类型;不同年级、性别的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着差异,父母对低年级初中生、女生的接纳程度高于高年级的初中生、男生;父亲教养类型与母亲教养类型在全体被试中的分布不一致,父亲教养类型属于接纳型的被试比例显着高于母亲教养类型属于接纳型的被试比例。

      王志梅(2003)对石家庄市城市、农村两所中学389名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男女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差异,,初中男生更多地感受到惩罚严厉和过干涉过保护的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同时,也更多地感受到母亲的偏爱;城市和农村的父母教养方式也存在差异;文化教育程度的差异是影响父母对子女教养方式的主要因素吴志斌(2018)对西南地区三所高校471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对女儿的关怀,自主性显着高于儿子,父母对儿子的冷漠与拒绝高于女儿,父母对儿子的教养比女儿更严苛本研究选用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 Perris等人1980年编制,中国医科大学岳东梅等人1993年翻译和修订的父母教养评价量表(EMBU), EMBU是目前国内应用较多且客观、稳定的问卷2. 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较稳定的人格倾向,是自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客体的自我(me)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主体的自我的认知和评价,是一种正向的自我的情感体验 詹姆斯·库利的早期研究为自我价值感提供了理论概念和经验背景;40-50年代的心理学家探讨了自我价值感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在60-70年代,心理科学中不同学派及不同学科对自我价值感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而80-90年代的研究者们则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自我价值感的决定因素,并进一步从认知和情绪的角度拓展了自我价值感的研究范围,揭示了低自我价值感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自我价值感对于人类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作用。

      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 James)开创了自我价值感研究的先河,使自我价值感正式进入了心理学研究领域,他本人也成为心理学中研究自我与自我价值感的奠基人之一他明确提出了“自我”的概念及其3个表现形式,即自我知觉、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行动,认为人们在对他人周围环境进行自己知觉的基础上发展了对客体的态度和情感,并形成对客体的典型的反应方式在此基础上,个体又形成了自我情感和态度,即自我价值感,并建立起对于自己的反应形式,形成了自我行动能力,他还阐述了自我价值感产生的机制及对行为的影响,指出自我价值感是个人对自己抱负的实现程度,提出一个着名的公式:自我价值感=成功/抱负其中,抱负是指个人的内心标准,是那些被认为是最重要、期望达到的水平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水平可由提高其成功水平或降低其抱负水平来提高在詹姆斯研究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开始着手建立系统的理论来说明自我价值感的发展查尔斯.库利(C. H. Cooley )就是其中一位颇具影响的人物和先驱者他于1922年提出了 “镜中自我” (Looking-glass self )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自我价值感是通过 “镜像过程”( Looking-glass process )形成的,个体自我价值感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具体的说,就是个体在社会社会交往中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即镜像过程),并从这些评价中摄取他们自己的形象,从而形成与自我感觉想联系的带有情感和评价性质的观念,这就是自我价值感库伯史密斯(Coopersmith ,1976)认为,自我价值感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简言之,自我价值感就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判断,他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态度H. Marsh 认为: 自我价值感是一个知觉到现实自我特征和自我评价标准之间的比较结果;M. Rosenberg 认为自我价值感反映了知觉到的个体的现实自我状态和理想或期望的自我状态之间的差异;Steffenhafen 认为自我价值感指个体对自我的知觉的总和,其中包括他的自我概念(心理的)、自我意想(身体的)和社会概念(文化的)国内对自我价值感进行独立研究的时间还不长,有些学者尝试从中国实情出发编制出了关于儿童和青少年进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调查研究,对自我价值感的结果模型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并得出整和的自我价值感进行了建构,编制了一个“中国化”的自我价值感量表,较全面的界定了我国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内涵。

      徐海艳(2012)选取四所高校的1~4年级本科生,共85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这三个维度上,女生得分显着高于男生;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得分显着高于农村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各维度上得分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文科大学生只在社会取向的特殊价值感和个人取向的特殊价值感方面,得分显着高于理科大学生男生网络成瘾倾向性显着比女生高;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倾向性高于农村大学生,并呈显着性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性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文科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性明显高于理科大学生本研究将使用黄希庭、杨雄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这是一个“中国化”的自我价值感量表,较全面的界定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