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doc

121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418308713
  • 上传时间:2022-10-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72.50KB
  • / 1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5年8月<内部资料,仅供参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范<9种>1.毫针技术 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 4.三棱针技术 5.火针技术 6.穴位注射疗法 7.醒脑开窍技术 8.皮肤针<梅花针>9.电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4种>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温针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种>1.刮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4种>1. 留罐技术 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刺络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操作规范<1种>1.针刀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6种>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 2.脏腑推拿技术 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 6.小儿推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5种>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 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5.熏蒸技术 八、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6种>1.理筋技术 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 4.夹板固定技术 5.石膏固定技术 6.牵引技术一、针刺疗法操作规范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4. 补泻手法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须知] 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2. 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3.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7.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2、头皮针[概述] 头皮针法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头皮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则在70年代以后.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和体针取穴不同,头皮计穴位有着六大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主要的为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和方云鹏头皮针穴名体系三家.其中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但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上有一定难度.而实际;临床上,以**焦顺发所提出的头皮针穴位影响较大,且取穴方法简便,特别适合于初学者,故本节仅介绍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则作为课外部分附于本节之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现将主要头皮针穴介绍如下: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主治:运动区上互乃,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感觉区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舞蹈震颤控制区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晕听区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足运感区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共两条.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 视区 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的平行线与杭外粗隆水平线的交点开始,向上引4厘米的垂直线,即是该区.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 平衡区 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5厘米,向下引垂直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 上面7个头皮针刺激区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另外尚有血管舒缩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胃区、胸腔区和生殖区等7个区,因不太常用,故略而不论.[器具药物]  头皮针一般选用 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小儿则用0.5~l寸针. [操作方法] 正确取定头皮针刺激部位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初学者应用卷尺精确测定,并用龙胆紫药水作好标记.然后嘱病人取正坐位,分开局部头发<男性病人如有可能应理成光头>,进行彻底消毒. 进针法 在进针时要避开发囊、瘢痕及局部感染处,以免引起疼痛.初学者可用指切进针法,即以左手拇指的指甲掐切头穴,右手持针,针尖紧靠指甲缘,迅速刺入皮下.进针方向与头皮成15~30度角.熟练后,可用快速进针法以减轻疼痛,方法为: 用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2厘米处>,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5~10厘米序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借助这一力量使针尖冲进皮下或肌层. 进针后,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至帽状腱膜下层.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后,指下会感到阻力减小,然后将针沿头皮针穴线推进0.5~1.5寸,再进行运针.注意:头皮针进针要掌握好角度,角度过小,针易进人肌层;角度过大,则容易刺人骨膜,都会引起疼痛.为了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可嘱病人憋气,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 运针法 头皮针运针只捻转不提插.为使针的深度固定不变及捻转方便起见,一般以拇指掌侧面和食<示>指挠侧面夹持针柄,以食<示>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左右.这一速度对初学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双手同步捻转,因此要下苦功锻炼一段时间.每次持续捻转卫~2分钟,头皮针留针15~30分钟,在此期间 还需间隔5~10分钟运针1次. 如手捻确实有困难,也可以电针代替,频率宜在200~300次/分以上,刺激强度以病人的反应来决定,一般以病人可耐受力度,波型可选择连续波. 另有两。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