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工程教育国际化_1.docx
6页论工程教育国际化 三、通过“用中学”提高英语能力 语言环境是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大多数国家公认的国际语言是英语,在工程技术领域更是如此经济全球化要求未来的工程师能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同事共事,能理解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因此,用他国语言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是工程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的重要部分之一美国工程教育对于学生的外语能力历来没有硬性要求,但现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也开始把外语交流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之一,纳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概是世界上在外语学习方面花时间最多的国家,但是效果与付出不成正比主要原因是没有应用环境,只是单纯的书本学习,以考试成绩论效果经验证明,必须彻底摈弃“应试”导向,改变“纯课堂英语教学”的传统模式,提倡“用英语讲授专业课”,使学生在英语环境中既学会专业,也学会使用英语——这也是“做中学”或曰“用中学”有些人认为,学生限于英语能力,接受英语授课会有困难,实际上,真正的困难在于没有足够的教师能用英语开课,而不是学生听不懂在国外学习过的人都了解,对年轻人来说,只要有环境,时时讲,天天用,语言关是不难通过的笔者多年用英语授课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刚开始可能有语言上的困难,但几周后就适应了。
而且正因为对英语不像母语那样熟练,学生上课听讲会更加专心,课后会花更多的时间看书自学,因而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有些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英语比较挑剔,只希望听到标准英语授课,出国留学也只愿意去英语国家,这其实是对国际化缺乏认识的表现我们提倡的是国际化,而不是“美国化”或“英国化”学生需要有机会接触、听懂各种口音的英语,这样才能获得国际化所需要的交流沟通能力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聘请了一位优秀的印度教授讲课,刚开始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她的口音,纷纷要求退课其实,印度在软件产业、特别是服务外包行业中发展很快,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地位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后难免与印度工程师打交道,也许同事、甚至老板就是印度人,如果听不懂印度英语,不能有效沟通交流,将会失去很多合作机会,甚至会影响升迁如果不仅能听懂标准美国、英国英语,也能听懂印度英语、欧洲英语,真正能在国际范围而不是只能在一个理想的局部范围与人沟通,那就等于捧上了金饭碗后来,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的学生弄清了上述道理,接受建议继续学习,坚持了几节课就适应了中国有些学生眼界不够宽,一遇困难就想打退堂鼓但多数还是懂道理的,坚持下来,真正受益了,将来总有一天会感到“国际化”比“美国化”或“英国化”更有价值。
建立语言环境的关键是教师中国需要培养一大批能用英语授课的教师,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有大批教师获得过出国学习和进修的经历,但总体来说,大部分教师的英语水平与国际化的要求差距仍然很大,真正能用英语授课的教师太少在这方面,中国的基础不如许多非英语国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巴西等,也不如中国台湾地区,台湾重点大学教师的英文水平普遍较高,大多数可用英语开课为此,我们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用英语授课很多学校高薪聘请外籍教师上专业课,但对本校教师用英语开专业课却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这是短视的创造一个全面的国际语言教学环境,归根结底要依靠本校的广大教师提高了本校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积极性,才能真正建立国际化的教学环境 在校园建立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大量吸收留学生是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在美国的研究生中,留学生占40%;哈佛大学留学生来自100多个国家;牛津大学留学生占25%,来自130多个国家;剑桥的研究生60%来自外国;许多非英语国家的大学如日本东京大学,2000名留学生来自60个国家;比利时Group T鲁汶工程大学,学生总数的15%是外国留学生中国招收留学生的工作与这些学校有很大差距。
来中国大学的留学生多数是来学习中文,即便是学习其他专业,也是先掌握中文,通过中文来学习在公共专业领域,中国大学很少能成系统地用英语开出某一专业的课程,即使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课程都不能全部用英语开出,更不要说整个专业的学历教育了,这就大大限制了中国大学接收外国留学生的能力 四、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典型 许多发达国家已将工程教育国际化提上重要日程,在校园中建立国际化教育环境,大量吸收外国学生到校学习,使本国学生获得与外国学生共同学习、进行团队合作的经验,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工作方式;并致力于推动国际产学合作,大量派学生到外国企业去实习、实训,在海外建立项目基地,实施基于项目的教育澳大利亚皇家理工大学(RMIT)提出“培养国际公民和国际专业人才”、“使毕业生能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就业”的培养目标,近15年来,坚持把四年级大学生派往世界各国实习,在教育国际化中取得巨大成绩 著名的麻省伍斯特工学院(WPI)是美国最早成立的工科大学之一WPI建校之初就以“做中学”为基本教育方法论,以应用研究导向作为办学方针,并从1973年开始实施“基于项目的教育”(Project based education)战略,取得极大成功。
WPI毕业生第一年的平均工资近6万美元,远远高于全国大学毕业生第一年工资4.5万美元的平均水平,说明了毕业生的质量和产业界认可的程度WPI具有国际化的远见,认为面向21世纪的工程师必须了解多元文化,能在世界任何地方工作,能与任何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合作为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WPI在世界五大洲(美、欧、亚、非、澳)建立项目中心,派学生到这些项目中心,与当地学生混编成小组到产业界做真刀真枪的项目5年前,他们与中国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在武汉建立了项目中心,将中美学生编成小组到企业做工程项目,每个企业1~2个项目,3~6名学生,从项目定义到总结报告(包括书面、口头报告)全过程都由学生完成,企业工程师和教师共同指导中外同学在合作过程中互相学习,彼此适应,除学到知识外,对多元文化、不同价值观的了解也有很大收获,真正达到了学生满意、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家长满意美国政府对这类项目十分支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甚至立项支持美国学生的国际旅费,在中国的外国公司也积极支持、资助这些学生在当地的旅费和生活费WPI与华中科技大学的合作是双向的,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也到美国与WPI学生编成小组到美国公司做项目,同样取得可观的效果,增长了适应国际化的各种能力。
非英语国家中工程教育国际化做得好的典型是比利时Group T鲁汶工程大学(简称Group T)该校地处比利时的荷兰语区,母语是荷兰语按照政府规定,本科教育必须采用母语,即荷兰语该校校长、著名工程教育专家Johan De Graeve(中文名韩德华)博士在十多年前就意识到:作为新崛起的巨大市场和经济大国,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还远不能满足对国际化和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需求,而Group T的国际化产学合作工程教育模式有条件为中国培养这样的工程人才;同时,与中国和亚洲合作将使Group T的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大大提高能力和竞争力,中、比学生共同学习和工作将使比利时的学生更符合比利时产业界在与中国等亚洲国家日益发展的合作中对国际化工程人才的需要因此,Group T在10年前就开始在所有的工程本科专业分别用英语和荷兰语授课在留学生生源不足的情况下,用英语授课成本很高,但即使只有两个学生注册,该校也坚持用英文开课,这无论对学校的财政预算、还是对师资的英语水平都是巨大的挑战多数教师和管理人员开始时对此并不完全理解,但由于校长的远见和勇气以及董事会的支持,该校国际化终于打开局面,迅速发展,取得了成功,成为比利时惟一一所可在本科层次用英文授课的工科院校。
目前,Group T与中国、东南亚各国的大学紧密合作,采用1+3、2+2、1+1等多种模式,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向跨国公司输送了大批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工程师 上海交通大学坚持国际化工程教育已有10年了,取得很大成绩他们采用的是“走出去、请进来、靠自己”三步策略10年来,学校坚持与美国密西根大学(Ann Arbor)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方面合作,每年邀请密大教师来校为本科生教课;每年派一批青年教师到密大学习一年,目标是:师从一位名教授;学会用英语教一门课;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写一篇高水平论文10年不懈,大见成效现在该校已在机械工程专业用英语开出20多门课,不仅培养了大批本科生(每年400名),而且有能力接受外国留学生现在,该校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完全符合国际水准,可以直接到国外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也可到跨国公司和优秀的国内企业就业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全面展开国际化工作,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大大减少英语课的课时,不仅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英语,更主要的是实施“用中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使用、学习英文学院引进美国先进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全部使用原版教材,聘请多国(美、印、比、澳)专家学者常年用英语给学生授课,学生作业、考试都要求使用英语,即使是产业界的工程师来授课也要用英文原版教材。
中国学生有机会与外国学生经常大规模地交流互访英语的大量使用真正练就了学生的英语能力,其水平之高绝非应试英语可比实际上,应用英语能力强了,考试成绩自然也提高了,多年来,软件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英语考试水平和各项考核指标均居全校之首,远远高于平均水平,这就足以说明了“用中学”与提高考试成绩非但不矛盾,而且较之应试教育从长远看其效果更佳 五、学习成功的国际化经验 中国应当积极引进国外工程教育的优秀资源,开展合作办学,使中国的工程教育尽快与国际接轨,实现国际化国外许多大学长期坚持“做中学”、产学合作与国际化,不断改进、积累工程教育经验,与企业建立紧密牢固的合作关系,培养出大批国际化的创新人才,值得我们借鉴更多的大学(包括MIT)在按照产业对于创新型、创业型和国际化人才的需要全面改革工程教育当然,任何经验都是相对于具体条件产生的,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照搬中国也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真正形成适用于中国环境的行之有效的国际化工程教育,不仅成为中国工程师的摇篮,也成为国际工程师的摇篮 发达国家的工科生源严重不足,导致工程教育的衰退和工程人才的稀缺;而中国有着丰富的优质工科生源,这既是中国工程教育的财富,也是世界工程教育的宝藏。
世界产业的转移、转型和升级,造成全球工程人才在质和量两方面的严重短缺,这为中国工程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据统计,美国硅谷50%以上的工程师是外国血统;西欧国家近五年将面临250万工程师及与工程相关专业的人才缺口;日本也有50万数字技术工程师的短缺它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人口资源丰富的印度、中国和东欧国家现在,印度每年有35万工程师涌到国际市场,预计2015年将达到每年140万在全球化进程中,印度最具竞争力的不是其软件产业,而是遍布全世界的国际工程师的数量中国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优秀工科生源和最大的工科教育资源,也有巨大的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需求,只要全面改革工程教育,实施“国际化”、“产学合作”和“做中学”的战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中国完全有机会成为国际工程师的摇篮,不仅满足国内企业的需要,也可以向国际产业输出工程人才,这将大大加强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乃至全球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