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章 科学、科学共同体、.ppt
53页第九章 科学、科学共同体、 规范与责任授课教师 文法学院 刘国建第一节 科学的内涵“科学”是一个看起来简单而事实上很 复杂的概念• 认识科学的三个视角--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注意:没有给出“科学”一个完备的定义 如贝尔纳所言:科学不能用定义诠释“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 实和规律的知识,是系统化理 论化的知识 —知识:事实、规律、反映—知识体系:系统性对科学的本体论认识科学不仅仅是知识 体系,而且是特殊的认知 活动 -知识生产-精神活动 “知识是探求的结果, 而活动才是内容本身 对科学的认识论、 方法论认识•“科学是一项国家事业, 是社会中的专门部门,是新 兴的社会产业,国家的战略 产业,一项国际事业 • 组织化 • 社会化 • “所谓科学,就是国家出 钱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 • 对科学的社会学认识• 科学的本质是发现 • 技术的灵魂是发明 • 工程的核心是建造—体现了人在协调人 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的 能动性的不断加强,自 然界在这些活动中概念 的不断深化科 学 技 术工 程研究的 目的和 任务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 的客观规律;解决自然 界“是什么”、“为什么” 的问题。
改造世界,实现对自然物 和自然力的利用;解决变 革自然界“做什么”、“怎么 做”的问题头脑中的观念 形态的东西转 化为现实,并以 物的形式呈现 给人们 研究的 过程和 方法追求精确的数据和完备 的理论,从认识的经验 水平上升到理论水平; 主要运用实验推理、归 纳、演绎等方法追求比较确定的应用目标 ,利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 问题,认识由理论向实践 转化;多用调查、设计、 试验、修正等方法工程目标的确 定、工程方案 的设计和工程 项目的决策等 ,其实现考虑 方方面面的因 素 成果性 质和评 价标准知识形态的理论或知识 体系,具有公共性或共 享性;评价是非正误, 以真理为准绳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的物 化形态,某种程序或人工 器物,具有商品性;评价 利弊得失,以功利为尺度 遵循“计划-实 施-观测-反馈- 修正”路线评价 成败,工程达 不到预期目标 就意味着失败 研究取 向和价 值观念好奇取向,与社会现实 联系相对较弱;价值中 立任务取向,与社会现实关 系密切;处处渗透、时时 体现价值用好与坏和善 与恶评价,在 各方利益间权 衡 研究规 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 性、创造性和有条理的 怀疑主义以获取经济和物质利益为 目的;保密和专利团结、协作, 团队精神。
关于“20世纪以前的科学发展”三个发展阶段• 古希腊的三大发现 • 从哥白尼到牛顿:“牛顿时代”• 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 1、从古希腊看到近代科学精神的起源 2、哥白尼革命,“怀疑”战胜“信仰”,近代科学的唯物主义传统和形而上学、机械论 的局限性 3、科学由搜集材料走向整理材料,由经验走向 理论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关于“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微观领域的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电 子 • 理论上的两大突破相对论、量子力学这里要抓住20世纪 科学革命的特点谈:科 学观念的革命现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 对人类一些“不解之谜” 的探究 • 物质之谜:原子物理学 、核物理学 • 宇宙之谜:现代宇宙论 • 生命之谜:分子生物学 • 思维进步:系统科学李可染: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 关于“20世纪以前的技术发展”近代技术的发展:两次技术革命 • 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 • 近代技术的产生(机器-蒸汽) • 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 • 近代技术的全面发展(电力、 炼钢、内燃机、重化工) • 结合两次技术革命,谈技术体系 的更迭问题(主导技术和主导技 术群) 关于“20世纪新技术革命的兴起”•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 导,以新材料技术、先进 制造技术为基础,以新能 源技术为支柱,在微观领 域向生物技术、纳米技术 开拓,在宏观领域向环境 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 术扩展的一大批相互关联 、成群集队的高技术和高 技术产业群落 。
• 电子与电子计算机、 原子能、信息 、航天 、 生物 、新材料 、海洋 神舟六号升空关于“现代科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科学整体化 • 科学发展加速化 • 科学事业社会化 • 科学数学化 • 系统科学研究方法诞生 • 人们新的哲学思考和观念 变革 • 相对比较成熟的归纳方式 关于“现代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以高技术的诞生为标志: • 知识高度密集、科学化 • 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对于技术、经济、社会发展 具有高战略价值 • 国际化 • 主要是对高技术特点的介绍 依据:高技术是当代技术发 展的主要特点关于“科学、技术与工程的一体化发 展趋势”• 科学活动的技术化和技 术活动的科学化 • 工程活动的技术化和技 术活动的工程化 • 科学、技术、工程的互 相融合 • 注意:一体化不等于同 质化,要在区别中谈“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相 互制约、相互渗透 斯坦福大学建造的直线 加速器(SLAC)全景第二节 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是匈牙利裔英国科学家波兰尼于1942年首先提出用以指科学家群体的概念 在科学社会学中,科学共同体的概念首先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更多地是指一种关系共同体 。
它强调科学 家群体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以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指整个的科学界,用于考察其外在关系1) 指部分科学家组成的各种集团, 用于考察科学界的内部结构2)科学共同体的两层意义: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库恩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出版使科学社会学界对“科学共同体”更为关注库恩的贡献在于他把科学发展的认知过程和社会过程,通过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成功地解释了科学发展的规律问题库恩认为科学共同体实质上是指具有共同范式的科学家群体,并且提出了“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的科学发展模式 库恩对科学共同体的研究侧重于研究微观层次上的专业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被库恩看作是科学认识的主体,他认为科学本质上是集团的产物,科学活动的主体由科学家个人变成了科学家集团科学交流为科学共同体成员间互动的主要方式(1)同一专业、同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其职业岗位可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机构之中,那么形成这种共同体联系的惟一途径就是科学交流只有通过发表文章、阅读与引证同一领域的文献,参加相关的会议与短期访问、交流和合作,才能使这些分散的人员联系起来。
(2)科学共同体在专业问题上的一致,也是通过科学交流逐步实现的,无论是符号系统、模型及范例,无论是概念、理论、方法或仪器工具的使用,都是通过科学交流而逐步取得一致的科学交流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它把分散的科学家的认识汇聚和统一起来,形成不同的研究领域、专业和学科,形成不同层次的科学共同体3)科学交流还是科学家获取学术承认的重要途径按照社会学中的“交换理论”,提交给科学期刊的论文实际上是一种“礼物”,它交换的报酬是学术承认,期刊接受投稿意味着作者的科学地位已被确定,这是一种学术承认同行的承认是对角色履行任务的认可对于科学共同体的不同成员,由于其贡献的大小有别 ,他们所获得的承认也有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了科学共同体的分层结构 科学共同体中的 “马太效应”科学共同体中的 “马太效应”指科学研究中的 优势积累效应,它表现为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一 定优势后,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进一步去获得成果 和承认,反之则变得更加默默无闻 “马太效应” 和分层结构一样,虽然有其一定的消极影响,但 由于它们都根源于共同体内同行的承认,而这种 承认又是建立在全体成员自愿基础之上的,所以 它们又是科学共同体得以维系的重要保证。
2 技术共同体 以库恩“科学共同体”和“科学范式”的概念为参照,美国著名技术史家康斯坦(Constant II E W)于1980年提出了“技术共同体”和“技术范式”的概念技术范式是根据一定的物质技术以及从自然科学中推导出来的一定的原理,解决一定技术问题的模型或模式技术范式是一个技术共同体的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而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便是技术共同体,其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 (1) 技术共同体强调在一定的范围与研究领域中,具有比较一致的价值观念、知识背景,并从事技术问题研究、开发、生产等的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通过技术交流形成并维系着的技术专家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同科学共同体一样相对独立,有自身的评价系统,奖励系统等,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扰 技术共同体与科学共同体的比较(2) 由于体制目标不同,技术共同体相对于科学共同体来说与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技术共同体的结构、技术专家的互动方式与科学共同体的结构、科学家的互动方式有明显的差别3) 技术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要比科学共同体成员的互动复杂得多3.工程共同体 工程共同体是指以共同的工程范式为基础而形成的、以工程的设计、建造、管理为目标的活动群体。
工程共同体包括了多类成员:投资者、企业家(工程指挥人员)、管理者、设计师、工程师、会计师、工人等工程范式是根据一定的物质技术以及物理、力学、管理学等基本原理,解决一定工程问题的模型或模式工程范式是工程共同体的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 是构成工程社会的核心,其主要成员由从事工程设计和研发的有关人员构成,如工程师、设计师工程设计共同体的经验、知识体系对整个工程的设计起着关键作用 工程设计共同体:工程设计研发共同体工程建造共同体工程管理共同体核心中间最外层工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施,因此,工程主体要从设计共同体转向建造共同体由于工程的建造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因此,工程建造共同体的主要成员不仅包括工程设计人员,也包括工匠 工程建造共同体其主要成员是从事工程管理的有关人员构成,包括投资者、企业家(工程指挥人员)、管理者等 工程管理共同体二、科学、技术、工程共同体的社会角色 1、 角色是与社会地位密切联系的人们行为模式 角色是一种行为模式,一种符合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或身份及其权利义务要求的行为模式;角色也代表一种社会期望,社会(以及他人)总是期望一个人按他的社会地位或身份行事,行为者自己也总是这样要求自己,经常要努力做出迎合这种期望的行为来,因此又叫做“角色期望”。
角色的含义:2、科学家及其共同体的社会角色 20世纪以前,科学共同体所从事的科学活动虽然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依然被看成是外在于社会、从社会之外作用于社会的一种独立的力量直到20世纪,人们才充分认识到科学是处在社会之中、受社会影响和制约的一种社会建制从原来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到处在社会之中,科学家及其共同体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世纪后期欧洲出现了一些大学,教授自然科学的大学教师成为一种社会职业,这种社会职业孕育着未来科学家角色大学教师擅长观察和实验产生了近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出现了近代科学家及其共同体的社会角色英国在近代科学家及其共同体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中迈出了 第一步1660年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科学家共同体——英 国皇家学会 1666年法国建立了巴黎科学院,作为科学家的 专门学术机构巴黎科学院的成立和领取国家薪俸的院士制度 出现,是科学及其共同体社会角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步1666年法国建立了巴黎科学院,作为科学家的专门学术机构 巴黎科学院的成立和领取国家薪俸的院士制度出现,是科学 及其共同体社会角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步科学最终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是在19世纪的德国,它与高等教育,工业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
科学家及其共同体的社会角色首先在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身上实现,企业建立的工业研究实验室也为科学家提供了职业岗位,从而开创了工业科学家及其共同体的社会角色 1834年,英国哲学家惠威尔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 成立大会上首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