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研究综述.doc
2页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研究综述三、国内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我国学者对企业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多始于2000年以后从研究内容看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 •部分主要是对西方绩效评价发展的阶段进行划分和区别;一•部分対两方进行评价理论进行 研究,其至将西方的进行评价模型在做实证检验分析通过检验修止模型以提高模型在 中国市场的适用性1、 国内学者对西方绩效评价划分阶段的研究我国学者对西方企业绩效评价的阶段划分有 较大争议孙永风,李垣(2004)将企业绩效评价方而的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9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以财务评价为主,重点考虑利润、投资回报率和生 产率等财务指标以及基于财务指标的评价方法开发等;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 今,将客户满意度、战略、学习创新等非财务指标的引入,不仅反应过去的结果,同吋反应 金业综合状况及发展趋势陈共荣,曾峻(2005)将金业绩效评价方而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企业的产出指标为准的一元评价主体;第二阶段:19世纪40年代公司制企 业产生后,到20世纪80年代前,利用委托代理机制进行绩效综合评价的二元主体时期;第 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多元评价主体 时期。
袁智慧,陈险峰(2005)将企业绩效评价方而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 世纪以前的观察性绩效评价;第二阶段:工业革命以后到20世纪初的统计性绩效评价,这 是基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的,绩效评价主要为产值、产量等统计指标;第三阶段: 20世纪初至90年代的财务型绩效评价;第卩4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战略性综合绩效 评价笔者认为此划分方法比较科学,本文采纳了四阶段划分法企业绩效评价的演进方式 为从单…性的财务评价逐渐转化为多角度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山此可见,不论吋代如何, 划分,绩效评价内在的逻辑演进始终是按照从简单的单指标到复杂的多指标,从定量分析到 定性定量结合的分析,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从重点片面指标集到平 衡全面指标集的方向发展2、 国内学者对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我国学者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基本沿袭了西 方绩效评价理论的框架但是,山于我国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起步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都是在引进和吸收国外的绩效评价理论,用以服务于政府、服务于金业,提高企业生产经营 效率在理论研究上,国内比国外落后了 5-8年目前国内的硏究主要有两个分支:一是将 国外成熟的理论本土化,推广杜邦财务评价法、EVA评价法、BSC评价法等。
同吋根据国 内实际情况,以构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为主,如国内学者杜胜利(1999),孟建民(2002), 张涛、文新三(2000、2001、2002)等在此方而做出了一定贡献另有一些分学者主要从企 业要素対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做了大景的实证研究,如李维安(2001、2003),杨瑞龙、周 业安(1998)从公司治理和企业绩效关系作了理论阐述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管理者绩效管 理,如苏南海(2000)从企业家要素角度论证対企业绩效的影响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的研究上一些学者作了积极探索如王忠(2005)设计企业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 层、主因素层和指标层三级,其中主因素层包括影响金业绩效的八个指标:获利能力、竞争 优势、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行业适应指标、创新能力、动态发展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等 牛丽文、张进(2005)在分析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意义的基础上,从财务、客户、内 部业务流程、学习成长、其他利益相关者和可持续发展六个维度,以制造业为例构建了企业 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王化成、刘俊勇(2004)在冋顾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从早期的业绩 评价、财务评价到目前的EVA、BSC分析法在此基础上将业绩评价分为三种模式,即财 务模式、价值模式和平衡模式。
通过比较提出中国企业更适合用平衡模式,选择的理山主要 考虑艸个方面的因素:战略目标、纽织结构、全面预算管理和激励机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企业对绩效评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政府从宏观角度对 此问题也越来越重视=1999年我国财政部、国资委联合颁发《国有资木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简称细则),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细则》 中提出,财务指标主要山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类 8项计量指标构成张斌(2003)在《细则》基础上増加了无形资产利润率、无形资产投资 报酬率、无形资产转让收益率、人力资产投资报酬率、超额利润率等5项指标,以使企业财 务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陈毅(2000)总结国内外文献,提岀财务指标分为三类:盈利指 标,主要包括税后利润,EPS(每股收益)、ROI (投资收益率)、NOPAT (税后净经营利润)、 EBIT (息税前利润)、RI (剩余收益)、EVA (经济增加值)、REVA (修正经济增加值);营 运指标,主要包括OCF (经营现金流)、CFROI (现金流投资收益)、FCF (自山现金流)、 股票市价及市值、托宾Q:偿债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
《细 则》在2002年和2006年分别做出了进一步修止,在注重财务指标评价的同时,不断加大対 非财务指标评价的比重和力度3、国内学者对企业绩效评价模型的检验与创新为了克服西方绩效评价模型的不足,国内 有学者对西方的绩效评价模型进行了整合如杨成炎(2006)在评价EVA和BSC的优缺点 基础上,对两者进行整合以BSC为载体,以EVA为导向,将BSC在企业长期战略中的 作用和EVA评价系统的导向作用相结合,构建新的BSC体系李建丽(2006)认为EVA 和BSC两种方法反应了绩效评价的两个方面:股东对代理人的绩效评价和代理人对代理企 业的藥休绩效评价问题,并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关系,认为两者可以有效融合EVA与BSC 融合的优点在于既克服了 BSC目标分散和EVA目标过于简单的缺点,使得企业价值提高的 目标更为明确,又可以找出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驱动因素,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目标当然, 对于BSC和EVA方法联合进行绩效评价时,同样需要考虑所处行业和企业特征以及本身达 成的目标赵全超,赵国杰,王举颖(2004)以BSC方法为基础,建立了企业绩效综合评 价体系,讨论了使用BP神经网络模型评价方法的思路uBP神经网络分析法(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Analysis)是一种具有三层及以上的阶层型神经网络,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 业综合绩效评价方法能充分利用样本指标的有关信息,通过高度的非线性映射,揭示企业综 合绩效与英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
但神经网络的层数和隐含神经元数的选収山 于存在主观因素干扰,因此能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乔均、祁晓荔和储俊松(2006)以江 苏网通为例,对平衡记分卡法作了实践检验分析,修止了 BSC评价模型,提高了该模型BSC 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综上所述,从国内外企业绩效综合评价文献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国内关于绩效评价问 题的研究和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而,国内相关文献多半是介绍和评述国外的一 些主耍研究成果,缺少自身对企业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和创新;另一方面,国内研究的文献 中对企业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评价方法问题的探讨居多,但缺少一些实证研究和个案剖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