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PPT课件.ppt
86页第二章要素禀赋理论第二章要素禀赋理论Resources and Trade:The Heckscher-Ohlin Model•伊·菲·赫克歇尔(Eli F Heckscher,1879-1952)•在经济理论方法最主要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他最著名的两篇文章1919 年发表的《外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现代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他集中探讨了各国资源要素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并且,一开始就运用了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 •《间歇性免费商品》(1924)一文提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比琼·罗宾逊和爱德华·张伯仑的早了9 年文章中还探讨了不由市场决定价格的集体财富(即所谓的公共财物)的问题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赫克歇尔和俄林都是当代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是俄林的老师,1919年提出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 俄林1922年毕业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到英国剑桥大学就读数月,不久转入美国哈佛大学,1924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时年25岁1925~1930年担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经济学教授,1930~1965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与企业管理学院任经济学教授。
还担任过自由青年联盟主席、自由党领袖、国会议员、商务大臣等职他的代表作《贸易学说》《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与现象》、《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国际经济重建》、《就业的均衡问题》《经济活动的国际分布》等197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节第一节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理论•A Model of a Two-Factor Economy•一、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H--O模型的提出和模型模型的提出和模型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一)提出:机会成本的差异如何产生的?(一)提出:机会成本的差异如何产生的?•赫克歇尔于赫克歇尔于1919 年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年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俄林在点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年出版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继承并发展了赫克歇尔的论点,创立了一书中继承并发展了赫克歇尔的论点,创立了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所以要素禀赋理论又被称为赫所以要素禀赋理论又被称为赫-俄俄理论(理论(H-0 model) 此后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此后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萨缪尔逊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缪尔逊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理论。
所以人们又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理论所以人们又称为称为H-O-S 理论 •该理论假设各国间的资源差异是生产贸易该理论假设各国间的资源差异是生产贸易的唯一原因理论表明,国内各种资源的唯一原因理论表明,国内各种资源(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度)和生产技术(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度)和生产技术(影响产品生产中不同要素的相对密集使(影响产品生产中不同要素的相对密集使用程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对一国的比较用程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对一国的比较优势产生影响由于这一理论强调了不同优势产生影响由于这一理论强调了不同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的资源所占的比例和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的资源所占的比例和它们在不同产品生产投入中所占的比例二它们在不同产品生产投入中所占的比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又被称为要素比例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又被称为要素比例理论 (二)要素禀赋理论从两个方面扩展了比较优势模型•比较优势理论没有解释两国间的比较成本为什么会发生差异 •1、将比较优势的差异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有效的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从新的角度解释了贸易的基础•2、分析了贸易对双方要素投入及收入分配的影响 3H-O model 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贸易的流向。
二、、H-0 model•(一)基本概念基本概念•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生产活: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传统经济学一般将它概括为劳动、用的主要手段传统经济学一般将它概括为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也有人把技术知识、经济信资本、土地和组织也有人把技术知识、经济信息当作独立的生产要素息当作独立的生产要素•((2)要素价格)要素价格(Factor Price):指生产要素的使: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管理的利润等资、资本的利息、管理的利润等 •2、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refers to goods)•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指的是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占整个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种要素投入比例大,可称为该要素密集度高) •理解要点:(1)这是一个相对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在2×2×2模型中,如果Y产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量和劳动量的比例依次为(K/L)y大于X商品生产中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K/L)x,则称Y商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Capital-Intensity),而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Labour- Intensity)。
举例说明:X产品:3K、12L;Y产品2K、2L,则X是劳密、Y是资本密集型取决于与谁相比•(2)在生产要素可以替代的情况下,比较两个部门的要素密集度的标准是共同的要素价格:对绝大多数产品来说,生产中资本和劳动比率是可变的,即资本与劳动之间可互相替代使用当资本价格上升时,厂商会减少资本的使用量,增加劳动的使用量因此比较两个部门的要素密集度必须在一个共同的标准下进行即共同的要素价格•3、要素禀赋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或供给状况,即所能提供它们的数量和品质的具体分布•4、相对要素丰裕度要素丰裕度(Relative Factor Abundance): (refers to countries)•是针对国家而言的,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他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要素丰裕度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禀赋比率,而不是可利用生产要素的绝对量即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无关因为假设两国需求条件相似,则相对要素价格就由资源禀赋所反映的供给条件决定它有两种定义法:•(1)实物单位定义(Physical Definition):若一国某要素的供给比例大于别国的同种要素供给比例,则该国相对于别国而言,该要素丰裕。
K/L甲国>K/L乙国,甲国是资本丰裕国,乙国是劳动丰裕国家以各国所拥有的两种要素的实物数量比来衡量) •(2)要素相对价格定义(Factor Relative-Price):若一国某要素的相对价格(某要素的加工和别的要素价格的比率)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则该国该要素相对于别国丰裕如果r/w甲国< r/w乙国,甲国是资本丰裕国,资本越丰裕r价越低乙国相对就是劳动丰裕的国家•理解要点:A:使用的指标是比率而比率而不是绝对数量•B:要素禀赋差异指的是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一国究竟属于资本丰富还是劳动丰富的国家,取决于与哪个国家相比取决于与哪个国家相比如美国、瑞士、墨西哥•C:实物法仅考虑了供给方面,价格法考虑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因而较科学在H-O模型中,假设两国对商品的需求偏好相同,采用相同的生产技术条件即两国对要素的需求偏好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的结论是一致的•D:要素禀赋差异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关系异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关系:在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会影响到两国X和Y商品的生产能力,影响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如:本国劳动丰裕且X商品为劳动密集型,外国为资本丰裕型且Y商品为资本密集型,则本国PPC相对偏向X轴,外国PPC相对偏向Y轴。
XYLKXYKYKXLYLX要素丰裕度和生产可能性曲线要素密集度•思考题•如果A国劳动力是100个单位,B国劳动力是50个单位,是否可判定A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答:不能判断一国劳动力是否丰裕,要比较该国同外国的L / K的比值,即劳动力/资本的比例,如果该国的L/K大于另一国,则该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仅凭劳动力数量的比较是不充分的,还要比较两国资本的数量(二)H-O模型的主要假设模型的主要假设•1、 2×2×2 模式:两个国家、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两种产品•2、甲国是资本丰裕国家,乙国是劳动丰裕国家,两国中X商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Y商品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即X、Y的生产技术不同;(对于任何给定的要素价格已国内的两种产品使用不同的技术或者要素比率)•3、两国相同商品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即生产函数相同区别各种生产技术的基本特征就是劳动/资本比率生产者根据市场上要素价格比率来调整要素使用比率这样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种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和资本即要素比率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倾向使用更多的便宜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4、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s of scale)。
意味着增加某一商品生产的劳动和资本劳动和资本的投入会带来该商品产量的同一比例的增加由于它允许两种要素都发生变化,故而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有明显的区别,边际报酬递减的概念是在一种要素发生变化而另一种要素保持不变是定义的因而,一个企业有可能同时在规模报酬不变和边际收益递减的条件下运作•5、两国在生产中均为不完全分工;表明两国都不是“小”国,即使在自由贸易下,两国会继续生产两种产品•6、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即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相同;如果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是相同的,两国消费X和Y的比例是相同的•7、在两个国家中,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两种产品和两种要素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各企业都接受这些价格并据此安排其生产活动即企业是市场上产品和要素价格的接受者完全竞争还表明:在长期中商品的价格与生产成本相等,生产者不会有任何的超额利润;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和要素所有者对商品的价格和要素收入是完全了解的•8、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完全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则不能自由流动要素自由流动可以确保每种要素在国内的两个产业中具有相同的价格,即使得一国的各个地区和产业、同类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大体相同同时,国际要素流动为零,因而在不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国际要素收入差异将永远存在。
•9、没有运输成本,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它壁垒表明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或绝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存在运输成本等,则当当两国的相对或绝对商品价格差不大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就会停止•10、两国的生产要素均得到了充分利用;•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进口和出口总是相等•(12、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由以上条件可知:•A、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一切条件都是完全相同的(三)H-O理论的基本定理理论的基本定理•1、基本定理: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故一国应当尽量分工生产并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密集型产品•2、H-O模型的逻辑顺序•(1)要素的自然禀赋—要素供给——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要素的相对价格——商品的相对价格;•(2)A国劳动相对丰裕——劳动的供给大——劳动这种要素的价格便宜——密集使用劳动的商品X在A国的相对价格低•(3)B国与之相反,密集使用资本的商品Y在B国的相对价格低H-O定理的基本内在逻辑关系定理的基本内在逻辑关系•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产品相对价格差异是由要素价格差异决定的。
要素价格差异由要素供求决定的如果收入分配、消费偏好、生产技术水平相同,则要素价格差异主要取决于要素供给,而要素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因此,要素禀赋不同造成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商品成本要素价格要素派生需求商品最终需求技术要素供给需求偏好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商品价格三、要素禀赋理论的现代分析(图解贸易利益)(H—O定理的图形解释) XYPBPAⅠⅡEAEBQAQBCB=CAOAOBPWⅡ(一)、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说明)•在上图中,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由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相切决定在封闭条件下,A国的均衡点为EA,B 国的均衡点为EB因为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所以图中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通过EA点的相对价格线PA为A国的均衡价格,通过EB点的相对价格线PB为B国的均衡价格,不难发现,PA<PB,这表示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资本丰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丰裕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结论:由于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因此,在封闭条件下,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异将造成两国相对价格差的存在。
而供给差又是由要素禀赋差异造成的,所以,两国相对价格差异完全是由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A国是劳动丰裕型国家,B 国是资本丰裕型国家(二)、开放条件下图形说明•开放以后,A国将输出X商品到B国,因为在B国市场上X的相对价格高于在A国市场的价格同理,商品Y将由B国输向A国也就是说A国将出口X,进口Y,而B国将出口Y,进口XX商品由A国输入B国后的结果是A国X的相对价格将上升,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最终两国X的价格将趋向于一致,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衡价格•国际均衡价格由A、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A国X的过剩供给曲线(或出口供给曲线)与B国X的过剩需求曲线(或进口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国际均衡价格PW,一般而言,国际均衡价格PW处于A、B、两国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之间•开放后,相对价格发生变动,A国面对比原来更高的相对价格,生产均衡点将由原来的EA点向下转移到QA点,QA点与EA相比,X的生产增加,Y的生产减少了,通过QA点的国际相对价格线PW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CA为开放后的消费均衡点,对应于新的均衡,图中A国的贸易三角形为QAOACA其中,线段OAQA表示出口量,OACA表示进口量。
•对B国来说,开放后,X的相对价格由原来的PB下降为PW,因此,其生产均衡点由原来的EB点向上转移到QB点,而消费均衡点为图中的切点CB这时,B国的贸易三角形为QBOBCB,其中Y商品的出口量为OBQB,X商品的进口量为OBCB四、H-O理论与比较利益学说的异同点•1、从基本层面看,H-O理论是建立在相对优势基础上的,要素流动假设也基本一致,但H-O理论认为一种要素(劳动)是无法进行生产的,至少应为两种,国内、国际贸易均为不同区域间的商品贸易,本质是相同的,交换的原则也是相同的;•李嘉图则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应用于国际贸易,李嘉图认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H-O理论则将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自己分析的出发点•2、H-O理论的进步性•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两国即使不存在技术差异,仍能够进行国际贸易;•它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3、H-O理论的局限性•资源禀赋并非国际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强调静态结果,忽视了技术进步等许多实际情况;•对需求因素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第二节第二节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一、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主要内容•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只要商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两国的商品相对价格相等,商品价格的趋等会使得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相等,同时绝对价格也会趋于相等。
也就是说,国际贸易会使得各国的工资率相等,各国的利率相等即两国相同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和绝对收入)国际贸易可以作为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替代物由于这一定理是建立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上,并由萨缪尔森发展的,因此,该定理又称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简称赫-俄-萨定理(H-O-S theorem)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具体分析•(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在分析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要素价格之前,先以X商品相对价格上升为例,考察商品相对价格变动是如何影响要素价格的•假设X产品是资本密集型,Y产品是劳动密集型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5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在均衡状态下,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相等•1、假定X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X部门内的资本和劳动的报酬上升——资本和劳动从Y部门流出进入X部门•2、X部门是资本密集型,则生产的扩张需要相对多的资本和较少劳动相配合,但Y部门是劳动密集型,只能释放较少资本和较多劳动因此在生产要素重新配置过程中:对资本新增的需求>资本新增的供给;对劳动的新增需求<劳动新增的供给结果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资本价格上升,生产要素市场上资本价格上升,劳动价格下降劳动价格下降——厂商在生产中所使用资本和劳动的比率厂商在生产中所使用资本和劳动的比率发生变化:资本下降劳动上升,这个比率要低于发生变化:资本下降劳动上升,这个比率要低于X商品相商品相对价格变化之前的要素使用比率。
要素名义价格变化与商对价格变化之前的要素使用比率要素名义价格变化与商品价格加以对比之后,才能确定要素实际价格的变化品价格加以对比之后,才能确定要素实际价格的变化•(1)从要素的实际报酬角度讲,要素价格等于其边际生产力由于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只取决于两个要素的使用比例,与两个要素投入的绝对量没关系,因此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对要素实际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对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只取决于两种商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的变化收入的影响只取决于两种商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的变化2)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商品价格变动导致资本—劳动比例下降时,由于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投入减少,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升,相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随着X相对价格上升,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绝对要素价格均等是指自由贸易会使贸易双方相同类型的劳动的实际工资相等,并使两国同类资本的实际利率相等•A、得出结论:斯托尔珀、得出结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B、斯托尔珀——萨谬尔逊定理推论推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这一结论的重要含义是国际贸易虽然改善了一国整体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因为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这一结论是基于所有要素可以在一国国内各地区和各产业之间自由流动的假设之上的(二)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假设条件:两个国家同时生产两种相同的产品;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现实中是不同的);贸易会使得两国的产品价格相等这三个假设条件是要素价格相等化的关键,但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贸易后会影响国际贸易,贸易反过来也会影响要素丰裕度以及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1、贸易前由于两国要素丰裕度不同,两国的要素价格也不同、贸易前由于两国要素丰裕度不同,两国的要素价格也不同•国际分工前:A国资本相对丰裕——A国的利息率相对低;B国劳动相对丰裕——B国的工资率相对低;•2、各国按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参加国际贸易后:X产品相对价格上升,A国增加X产品的生产并出口到B国——导致对资本的需求增加——A国的利息率上升;Y产品相对价格上升,B国增加Y产品的生产并出口到A国——导致对劳动的需求上升——B国的工资率上升。
•3、商品的国际交换,导致了生产要素在两国国内的重新配置,•两国原来相对丰裕的要素变得稀缺,而原来相对稀缺的要素变得丰富;•即使在生产要素不流动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使得商品作为生产要素的载体,代替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使得要素价格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过程是以两种产品生产过程中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过程是以两种产品生产过程中要素使用比例的变化为基础的只要专业化还不要素使用比例的变化为基础的只要专业化还不彻底,这种趋同作用就会在同种产业中持续出现彻底,这种趋同作用就会在同种产业中持续出现在两国专业化均不完全、系统的技术、规模报酬在两国专业化均不完全、系统的技术、规模报酬不变(这意味着,各要素的边际产品只取决于要不变(这意味着,各要素的边际产品只取决于要素使用比率,而与经营规模完全无关)以及不存素使用比率,而与经营规模完全无关)以及不存在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所以产品价格能够完全在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所以产品价格能够完全趋同)的假定下,要素价格在两国之间将实现完趋同)的假定下,要素价格在两国之间将实现完全的均等化但由于这些假定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全的均等化但由于这些假定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能达到,所以只是存在这种趋势。
可能达到,所以只是存在这种趋势•思考题:“根据H-O-S定理,国际贸易会使低工资国家的工资上升,使高工资国家的工资下降.”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答:正确这其实是H-O-S定理,即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实际表现,该理论认为,国际商品流动可以称为生产要素的载体,使各国的要素价格,也就是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趋同,无论是绝对收入还是相对收入•(教材第四节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罗布津斯基定理 留在“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一章讲述)第三节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第三节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一、 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里昂惕夫(Wassily·Leontif), 1973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53年在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贸易结构进行了分析, 对H-O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人们的一般直觉,美国是资本比较丰裕而劳动力比较稀缺的国家,根据根据H--O模型,美国应该模型,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美国出口品和本国与进口相竞争的产品(代替进口品本身)的要素含量,进而对进出口产品的要素含量进行比较。
他发现发现,美国实际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实际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显然有悖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由于这一结论与赫-俄原理背离,使西方经济学界大惑不解,并将此结论称为“里昂惕夫反论”或“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scarce-factor paradox)里昂悖论”(Leontief scarce-factor paradox) •投入产出法,将生产要素分为两类, 资本和劳动,对200 多个子部门进行了分析,再整合为五十个产业部门, 其中有三十八个部门和国际贸易有关 计算出每百万元的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 其中美国的进口是利用美国的进口替代产业的资料计算的 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实证检验表表 :1962年美国进出口产品包含的要素 出口进口替代品进口/出口1947年贸易情况资本劳动力(年人工)资本/年人工1951年贸易情况资本劳动力(年人工)资本/年人工资本/年人工(不包括自然资源)2 550 078美元18214 010美元2 256 800美元17412 977美元3 091 339美元17018 180美元2 303 400美元16813 726 美元1.301.060.88表表 4-5: 1992年美国与韩国之间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表表 4-4: 检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美国=100)表表 4-6: 估计技术效率,1983(美国=1)里昂惕夫之谜的进一步验证•(1)美舍德温研究:美对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从它们进口的商品的资本密集度。
•(2)Stolper和Roskamp1961年对原民主德国与其主要(3/4的进出口)贸易伙伴东欧国的贸易结构进行研究表明,出口相对于进口品属于资本密集型 •(3)1959年日本学者建元正弘和市村信一对日本50年代进出口结构研究得出:日本与美国间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与发展中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4)Steven Rosefielde1974年对苏联1955-1968年数据统计,里昂惕夫统计值为0.87,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里昂惕夫统计值更低为0.43,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发达国家间贸易的里昂惕夫统计值为1.44,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5)1961年Donald Wahl对加拿大与美国及英国间贸易,分析加拿大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6)1962年Bharadwaj(巴哈尔)发现,印度和美国贸易中,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存在里昂惕夫之迷,与其他国家则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与H-O理论一致•实证检验的含义Implications of the Tests–通过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实证检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Heckscher-Ohlin model has led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该理论没能如人所愿成功地解释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模式。
It has been less successful at explaining the actual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trade.•但该理论是一个分析贸易对收入分配影响的有效工具It has been useful as a way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rade on income distribution.提要Summary•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是一个两产品、两要素的模型,它强调了资源禀赋在贸易中起到的作用•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价格的上升会使收入分配急剧地向有利于劳动工人的方向转变–不论对哪种产品,即劳动的实际工资会上升而土地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会减少•在任何给定的产品价格下,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供给增加,而使其它不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供给减少•赫克歇尔-俄林模型预期会出现以下的贸易模式:–一个国家会出口密集使用该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会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稀缺要素的产品•一国充裕要素的所有者会从贸易中获益,而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在现实世界中,由于各国之间资源禀赋、生产技术上的巨大差异以及贸易壁垒的存在,要素价格的完全均等化是不存在的。
•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实证检验结论不统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单以资源禀赋的差异不能很好的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或世界要素价格•The Heckscher-Ohlin model, in which two goods are produced using two factors of production, emphasizes the role of resources in trade.•A rise in the relative price of the labor-intensive good will shift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 favor of labor:–The real wage of labor will rise in terms of both goods, while the real income of landowners will fall in terms of both goods.•For any given commodity prices, an increase in a factor of production increases the supply of the good that uses this factor intensively and reduces the supply of the other good.•The Heckscher-Ohlin theorem predicts the following pattern of trade:–A country will export that commodity which uses intensively its abundant factor and import that commodity which uses intensively its scarce factor.•For any given commodity prices, an increase in a factor of production increases the supply of the good that uses this factor intensively and reduces the supply of the other good.•The Heckscher-Ohlin theorem predicts the following pattern of trade:–A country will export that commodity which uses intensively its abundant factor and import that commodity which uses intensively its scarce factor•The owners of a country’s abundant factors gain from trade, but the owners of scarce factors lose.•In reality, complete 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is not observed because of wide differences in resources, barriers to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technology.•Empirical evidence is mixed on the Heckscher-Ohlin model.–Most researchers do not believe that differences in resources alone can explain the pattern of world trade or world factor prices.解释列昂惕夫之谜成为现代国际贸解释列昂惕夫之谜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契机易理论发展的契机•对对列列昂昂惕惕夫夫之之谜谜的的解解释释可可以以分分为为谜谜内内解解释释和和谜谜外外解解释释,, 谜谜内内解解释释主主要要是是在在赫赫克克歇歇尔尔--奥奥林林理理论论的的框框架架下下进进行行的的,, 第第一一种种是是从从要要素素禀禀赋赋和和要要素素密密集集度度入入手手,,进进行行解解释释。
第第二二类类是是从从H-OH-O理理论论的的假假设设入入手手,,说说明明假假设设如如果果不不成成立立,,则则理理论论不不能能成成立立;;谜谜外外解解释释则则是是在在H-OH-O理理论论的的框框架架以以外外进进行行的的((第第五五章章内容)•迷内解释迷内解释•列昂惕夫本人的解释列昂惕夫本人的解释——劳动力非同质;劳动力非同质;•要素密集度逆转;要素密集度逆转; 自然资源稀缺;自然资源稀缺;迷外解释迷外解释•资本密集型的需求偏好资本密集型的需求偏好——从偏好角度从偏好角度•关税结构关税结构——政策角度政策角度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1、劳动效率的差异论:用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来解释“谜”,认为高效率的劳动是数倍的低效率劳动,实际包含了这样的思想:只要劳动者的劳动效率高,人口少的国家也可以成为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劳动力非同质思想)(针对技术水平一致假设)•2、人力资本的差异(针对技术水平一致假设):克拉维斯、舒尔茨、基辛、坎农、鲍德温等人指出里昂惕夫计量的资本只包括了物质资本,而忽略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只包括了物质资本,而忽略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是投入在劳动力上的智力开发、技术培训及素质提高等就是投入在劳动力上的智力开发、技术培训及素质提高等方面的资本以及由此形成的劳动力的能力、素质经验和技方面的资本以及由此形成的劳动力的能力、素质经验和技能。
能美国相对其它国家来说,它不仅有较为充裕的资本要素,而且也具有较为充裕的人力资本 •3、关税结构论(针对自由贸易假设):用政府对贸易的限制或支持来解释鲍德温指出在现实中,美国的关税政策和其他贸易限制措施是倾向保护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反对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这就人为的改变了美国进出口的结构•4、自然资源论(针对2*2*2假设)•凡涅克指出,里昂惕夫的研究仅局限于分析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没有考虑他要素如自然资源要素(土地、矿产、森林等)的投入自然资源与资本在生产中往往是相互替代的,如果生产某种产品的自然资源不足,就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本(先进设备)美国和阿拉伯的石油开采例子)因此,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如石油,往往也是资本密集型的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美国的某些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如石油这样,美国的太宗进口商品很多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而这些资源的开发在美国需要耗费大量的投资,即属于高资本投入的产品,则美国的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度必然上升,就会出现里昂惕夫之谜 •5、需求逆转:、需求逆转:在要素禀赋理论中,两国消费者偏好假设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国际贸易型态只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与需求因素无关。
但在现实中,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既可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既可能来自供给方面,也可能来自需求方面如果需求差异的能来自供给方面,也可能来自需求方面如果需求差异的影响超过了供给方面的影响,就会从需求方面决定一个新影响超过了供给方面的影响,就会从需求方面决定一个新的贸易结构的贸易结构影响国际贸易的需求因素可能有很多表现,这里仅例举一种可能的影响形式:当某一国对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需求逆转(demand reversal)由于美国市场上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偏好过高,这使得美国不得不进口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但这种解释与现实并不相符有研究认为各国的需求偏好基本相似,美国并非偏好资本密集型产品•6、要素密集度逆转(、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针对X、Y密集度假设):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当两种商品生产的替代弹性差异较大时,即随着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一种产品的生产中极易用一种生产要素替代另一种生产要素,而另一种产品的生产则很难用一种要素替代另一种要素,这时就可能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
•这取决于两种商品的替代弹性的差异,例如,X商品的替代弹性较大,Y商品三替代弹性较小,则资本丰裕的国家将用资本密集型技术生产X商品,劳动丰裕的国家则有劳动密集型技术生产X商品;与此同时,两国被迫使用类似的技术生产Y商品,所以X商品在劳动丰富的国家将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将成为资本密集型商品,因而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三情况要素密集逆转在理论上可行,但现实中并不普遍,在案例的研究中其发生的概率仅为1%左右•同样一种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同样一种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没有绝对的标准集型,没有绝对的标准第四节特定要素模型第四节特定要素模型(specific_factors model)•贸易对国家内部收入的分配有着很大的影响•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有着巨大的影响,原因有两个:–资源不可能马上也不可能无成本地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各部门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有所不同短期分析即特定要素模型该模型主要用于解释在短期短期分析即特定要素模型该模型主要用于解释在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模型假定在短期内一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模型假定在短期内一种生产要素可以流动而另一种要素不可流动。
在长期种生产要素可以流动而另一种要素不可流动在长期内的影响是基于商品要素密集的差异,短期内是因为内的影响是基于商品要素密集的差异,短期内是因为要素的特定性或不流动性特定要素模型对应于要素要素的特定性或不流动性特定要素模型对应于要素禀赋理论的短期情形禀赋理论的短期情形一、生产要素的价格•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在两要素经济中,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劳动的边际产品与产品价格的乘积(w=vmpl=mpl×px);资本的价格即利率=资本的边际产品与产品价格的乘积(i=vmpk=mpk×px)在生产过程中,若资本投入量保持不变,则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产品的总产量增加,但边际产品递减此时,假定产品价格固定,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趋于下降,工资率下降另一方面,对于一定的劳动投入量,如果产品价格发生变化,工资率亦随之升降•图示(P35清华)LWVMPL′VMPLL1L0W2W0W1dc•劳动投入量为L0时,工资率=W0,当劳动供给上升至L1时,W0下降至W1如果产品价格上升,则VMPL按价格变化的幅度外移至VMPL′,此时,同量劳动投入l0可获得较高由VMPL以下,O与l0之间所围成的面积C+D表示该产业在给定产品价格和劳动投入(即工资率为W0)情况下的总产值。
其中矩形d为劳动的总收入,余下的面积为资本的总收入二、特定要素模型•(一)特定要素:是指短期内在不同部门间不能自由流动的要素这里指资本资本的特定性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不会长久存在在长期内所有生产要素多可以自由流动因此在现实中,特定要素和流动要素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这只是一个调整速度的问题,即越特定的要素在行业间重新配置它们所需要的时间越长(二)特定要素模型图示O′OWW假设本国有两个产业X、Y,X为出口商品短期内,劳动自由流动,资本不流动OO′为劳动总供给量,从O向右度量X产业的劳动投入,从O′向左度量Y产业的劳动投入左右纵轴分别度量X、Y产业的工资率VMPLX即劳动边际生产价值它反映了X部门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的价格之间的关系即劳动需求曲线两条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则取决于商品价格VMPLYVMPLXVMPLX′FEDD′W2W0W0E′•1、封闭下:由于劳动可以自由流动,要素间的竞争使得X、Y产业的工资率是相等的本国生产X、Y的劳动雇佣量及均衡工资由生产X的劳动边际价值曲线与生产Y的劳动边际价值曲线(边际产量曲线)的交点给出VMPLX=PX.×MPLX,VMPLY=PY×MPLY.图中VMPLX和VMPLY的交点确定两个产业的工资率为ED(W0)OD的劳动生产X,DO′生产Y。
•2、开放经济:X出口,使得PX/ PY上升,价格增幅设为EF(W2)同时由于VMPLX=PX.×MPLX,PX的上升使得EF到达VMPL′X此时假定Y价格不变,由于X的工资率存在向W2上升的趋势,而劳动的自流性和产业间的工资差别使劳动从Y向X转移,最终均合于E′点工资从ED移到E′D′,DD′单位劳动从Y流向X•3、收入变化分析:⑴劳动实际报酬的变化•对于X部门,贸易使其名义工资提高,但工资增量W0 W1小于X商品的价格增量EF因此实际工资水平下降所以对于劳动者来说,如果其全部收入均来自工资,则其实际的生活水平在贸易后是否提高取决于其消费结构如果劳动者的消费偏重于Y商品,则其实际生活水平可能下降;如果偏重于Y商品,则其实际生活水平可能上升(因为Y商品的价格不变)更为现实的情况是国际贸易不仅带来出口商品X的价格上升,而且会促成进口竞争商品Y的价格的下跌)•对于Y部门,贸易后的名义工资水平将提高,实际工资水平也提高•⑵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对于X部门,当X部门由于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劳动流入时,其特定要素—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将上升(更多的劳动和特定数量的资本相结合)即资本的真实收入将上升•对于Y部门,当Y部门因X商品价格上升而流出部分劳动之后,其特定要素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将下降。
越来越少的劳动和特定数量的资本相结合)资本的真实收入下降•三、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由于资本在短期内不能自由流动,故而在进口和出口竞争产业的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利益冲突利益受损集团反对自由贸易,获利集团支持自由贸易利益集团的存在会左右贸易政策的制订由于要素不可流动性或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引起的收入分配效应也反映出贸易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存在的经常性冲突短期受损长期受益,短期反对国际贸易长期从贸易中获利思考题:思考题:•1、“一种产品的相对要素密集度”指的是什么?“一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指什么?怎样用这些概念来解释贸易产品的构成?在这些分析下,阐释产品流动和要素流动可以相互替代里昂惕夫悖论是否证实了这种解释?若否,那又得到什么?•2、“世界上一些最贫穷的国家找不到什么产品来出口在这些国家里,没有一种资源是丰裕的,不用谈资本,也不用说土地,在一些又小又穷的国家,甚至连劳动力也不丰裕〉”请分析这段话•3、美国劳工运动(基本上代表了蓝领工人,而不是专业人才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传统上支持政府限制从不发达国家进口产品从工会成员的角度看,这个政策是否合理?为什么?•美国国会2000年就是否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地位一厂进行投票表决。
此案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各方都在游说反对该提案的主要是各个工会组织,而支持者大多是大公司为什么?•4、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南非尼日利亚资本100单位25单位劳动200单位100单位(1)南非的资本/劳动比率是多少•(2)尼日利亚的资本/劳动比率是多少 (3)那个国家资本丰富,那个国家劳动丰富•(4)假设服装生产需要较小的资本/劳动比,采矿需要较大的资本/劳动比南非将在哪个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5)在尼日利亚同南非贸易后,哪一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将会提高•5、根据本章所建立的特定要素模型,试分析劳动增加对要素实际收入和两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是某一特定要素增加,那么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又将如何变化?•6、甲国和乙国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用于生产两种产品x和y两国的技术水平一样,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甲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分析下列情形中,两国贸易条件和福利的变化:•(1)甲国的资本存量增加 (2)甲国的劳动供给增加(3)乙国的资本存量增加(4)乙国的劳动供给增加第五节第五节 标准贸易模型标准贸易模型•先前的贸易理论强调了贸易的起因——比较优势的特定来源:–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李嘉图模型)–资源禀赋的差异(特定要素模型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标准贸易模型是一个一般性的模型,而上述模型是标准贸易模型的特例。
•李嘉图模型只论述了国际贸易的供给和成本方面,忽视了需求方面,因此无法说明国际交换比率的确定和贸易利益的分配标准贸易模型比两方面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分析工具进行分析,解决了上述问题一、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is)•分析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相互关系•假定本国和外国生产两种商品:布和小麦,图中给出了各自的PPC和CIC图示Pd`Pw‵本国S1`C`S0`E`U1`U0`布小麦PwPdEU1U0S0CS1•1、无贸易时:两国各自达到国内均衡生产的条件为:MRT=MRS=P1/P2均衡点为PPC切于CIC的切点S0、S0`,两国的福利水平为U0和U0`;国内价格线Pd和Pd`,并且Pd的斜率大于和Pd`的斜率,因此可以得出本国小麦具有比较优势,外国的布具有比较优势两国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调整生产布局•2、贸易后:外国布的价格上升,与其PPC和CIC相切的Pd线的斜率增大即机会成本增大;本国小麦价格上升,Pd`斜率降低即机会成本下降,当MRT=MC汽/MC麦=P汽/P麦(国际价格)=MU汽/MU麦=MRS时贸易达到均衡,此时,可确定唯一的国际交换价格Pw,使两国国内的生产和消费都实现均衡。
Pw与PPC的切点决定了生产均衡点S1、S1`,同时这条价格线与更高的CIC(表明福利水平的上升)的切点成为消费均衡点E、E`(生产点与消费点不重合)外国以数量CS1的布交换本国数量为C`S1`的小麦在均衡条件下,两国的贸易三角形为CS1E和 C`S1`E`全等 二、局部均衡分析和贸易利益的分配•(一)局部均衡分析(partical-equilibrium analysis):仅分析其中一种商品•图示•1无贸易时:本国供给曲线SA交DA于E1均衡数量为Q0均衡价格为P1•外国供给曲线SB交DB于E3均衡数量为Q4均衡价格为P3由于P1﹥P3•所以外国有优势并成为出口国,本国则为进口国•2国际均衡价格位于(P1, P3)之间,假定为P2此时本国需求是Q2供给是Q1缺口为(Q2-Q1);外国需求是Q3供给是Q5剩余为(Q5-Q3)又因为两国国际贸易保持平衡Q2Q1= Q5Q3所以PW可唯一确定•3国际市场:以SX表示供给曲线,出口供给等于外国国内对商品的超额供给:SX=SB-DB以DM表示进口曲线,进口需求等于本国国内对布的超额需求:DM=DA-SA所以SX、DM在纵轴上的截距分别等于封闭经济条件下两国的均衡价格P1和P3,国际均衡价格为PW均衡数量为QW。
eabdcE1SADAP1P2Q0Q1Q2QPQP1/ P2Q4Q3Q5P3P2fjhkE3SBDBP1/ P2QP1PWP3QWnb+dnSXDME2(二)贸易利益的分配•使参加国均能获益,但不同国家的获利程度存在差别即PW使在一国内部,也并非均等的,有的利益集团获利,有的遭受损失我们用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来衡量利益的得失•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指生产者因产品收益大于其生产成本而产生的净利益具体表现为价格线以下,供应曲线以上的部分所围成的面积•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指消费者所获得效用超过其实际支付的价值而产生的净利益,简单说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其实际支付的价格和愿意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具体表现为:供求图中价格线以上,需求曲线以下所围成的面积1、以进口国为例分析2出口国•消费者剩余:净效应(j+k)•生产者剩余:j+k+n•整体福利:n三、贸易条件•(一)贸易条件的含义:提供曲线所求出的均衡贸易条件是指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的价格比值,即为进口每一单位的商品需用多少出口商品相交换,它所反映的是外贸商品的价格比值和利益分配当然要意识到实际物品千差万别,一国进口和出口很多种商品,必须全面考虑,需编制指数,所以贸易条件又叫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贸易利益大小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一国国际贸易中遭遇不等价交换程度的重要指标(二)贸易条件的变化•公式为T=Px/Pm, Px=出口价格Pm=进口价格•相对于设定的基期T0=1•T﹥1表示贸易条件改善,即在给定时期内,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上升,只需要向外国出售数量较少的出口商品就可以获得即定数量的进口商品•T﹤1,表示贸易条件恶化•T=1,贸易条件不变•贸易条件的变化体现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贸易地位的改变•需要指出的是,仅从贸易条件的变化来判断进出口贸易对本国是否有利是不全面的,因为有时要参照多种因素,除考虑价格之比外,还要考虑进出口数量、乃至劳动效率提高等影响所以在使用中我们也相应的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贸易条件(三)贸易条件的分类和计算•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分为•1、商品贸易条件(指数):最朴素的一个,简单直观地反映价格谁强谁弱,实践中常遇到来看公式,它等于一国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乘以100一提到指数,在统计学中,既要有基期P0,又要有报告期P1,商品价格指数反映出商品价格变化PX1/PX0,所以又叫净贸易条件指数,实物贸易条件指数,易货贸易条件指数用goods代表,全称trade terms of goods,Tg=px1/px0 / pm1/pm0。
2、收入贸易条件•真正考虑贸易收入多少,光有价格是不够的,不能反映贸易全貌,要考虑薄利多销的情况,要把出口的数量考虑进来,引入收入贸易条件公式Ti=Tg*Qx,用一国出口实际收入水平(价格指数乘以数量指数)来反映该国出口商品的实际购买力既考虑价格,又考虑数量,反映比较综合的收入指标这种计算方法试图将一国以出口为基础的进口商品的能力数量化,而不仅仅体现出出口与进口之间的价格关系3、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进一步探讨生产领域的问题,需知道我生产的商品在生产效率或生产能力上有无提高它是在商品贸易条件的基础上,考虑出口商品的单位要素效率变化带来的贸易利益的变化,用公式表示Tf=Tg*(FX1/FX0)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出口品的生产中,每一既定单位的劳动投入所能获得的进口数量更多了换言之,上升意味着,在出口行业中既定数量的生产要素投入的使用,可以购买到数量更多的进口品举例如书:反映出口商品领域生产效率是否提高有时出口品价格不变或价格下降,前提是生产效率提高了,很充分的话,贸易条件仍会改善生产率指数很难计算,因而这个指标计算不太容易4、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最后一个概念是把一国的贸易伙伴国的劳动生产率的走势纳入到单要素贸易条件中来,把出口商品与进口部门效率综合考虑,从单位生产要素的角度来考察贸易利益的变化,用公式表示是单要素贸易条件除以贸易伙伴国出口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指数。
它上升意味着,本国出口行业中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使用可换取更多数量的贸易伙伴国出口行业的生产要素的使用就这个意义,伙伴国之间的要素的交换就变得对本国更有利了这个数据更难获得思考题思考题•1、“一种产品的相对要素密集度”指的是什么?“一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指什么?怎样用这些概念来解释贸易产品的构成?在这些分析下,阐释产品流动和要素流动可以相互替代里昂惕夫悖论是否证实了这种解释?若否,那又得到什么?•2、“世界上一些最贫穷的国家找不到什么产品来出口在这些国家里,没有一种资源是丰裕的,不用谈资本,也不用说土地,在一些又小又穷的国家,甚至连劳动力也不丰裕〉”请分析这段话•3、美国劳工运动(基本上代表了蓝领工人,而不是专业人才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传统上支持政府限制从不发达国家进口产品从工会成员的角度看,这个政策是否合理?为什么?•美国国会2000年就是否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地位一厂进行投票表决此案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各方都在游说反对该提案的主要是各个工会组织,而支持者大多是大公司为什么?•4、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南非尼日利亚资本100单位25单位劳动200单位100单位(1)南非的资本/劳动比率是多少•(2)尼日利亚的资本/劳动比率是多少 (3)那个国家资本丰富,那个国家劳动丰富•(4)假设服装生产需要较小的资本/劳动比,采矿需要较大的资本/劳动比。
南非将在哪个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5)在尼日利亚同南非贸易后,哪一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将会提高•5、根据本章所建立的特定要素模型,试分析劳动增加对要素实际收入和两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是某一特定要素增加,那么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又将如何变化?•6、甲国和乙国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用于生产两种产品x和y两国的技术水平一样,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甲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分析下列情形中,两国贸易条件和福利的变化:•(1)甲国的资本存量增加 (2)甲国的劳动供给增加(3)乙国的资本存量增加(4)乙国的劳动供给增加•要素比例理论factor-proportions theory•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 to scale•资本密集capital intensive•劳动密集labor intensive•资本/劳动比例capital to labor ratio,K/L•资本充裕capital abundant•劳动充裕labor abundant•要素比例定理factor-proportion theorem•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斯托尔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里昂悖论”(Leontief scarce-factor paradox)•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专用要素specific factor•移动要素 mobile fac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