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学临床》实验教学指导.doc
44页《针灸学临床》实验教学指导 实验一 毫针的练针方法、进针方法、行针方法练习[课时数]2学时[目的要求]1.了解毫针的构造、规格、种类,并正确选择使用毫针2.掌握正确的练针方法,提高指力,熟练手法,掌握常用的进针方法3.通过熟悉针刺的技巧,恰当把握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细心体会针刺得气现象4.通过实休练习,进行评测进针有无痛,行针得气感应等)[标本教具] /[仪器试剂]各种规格的毫针、消毒棉球、?5%乙醇、针盘、镊子等,学生自备棉团[实验原理]通过不同的练针手法,正确掌握毫针进针、行针方法及得气感应[实验方法与技巧]一、观看老师示范: (一)观看练针示范1、纸垫练针:以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如持毛笔状地持1.0—1.5寸毫针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垫上,然后拇指与食指、中指前后交替地捻转针柄,并向下渐加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后,另换一处反复练习要点:①持针稳固,不向下滑②右手臂须悬空(无依托)持针练习③练针过程中保持针身垂直④先用短毫针练习,待指力增长后换用较长毫针练习 2.棉团练针:左手持棉团,右手持针在棉团上按手法要求进行练习捻转练习:将针刺入棉团内一定深度,右手持针使针身在同一平面内来回转动,掌握捻转的角度大小,使来回角度力求一致,频率快慢均匀,井注意锻炼捻转的速度。
提插练习:将针刺入棉团内一定深度,右手持针使针身沿纵轴作垂直运动,掌握提插的幅度大小,上下层次分明,频率快慢均匀,用力轻重一致要点:①注意刺手手指在练习中协调、熟练②能够区分提插、捻转的幅度(角度)大小、频率快慢、用力轻重进行操作⑧先练习基本手法,待熟练后再练习技巧性强的复式手法(二)常用进针方法示范(1)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柄,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2)双手进针法:①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要点:指甲切按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一致,切按用力适当②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上方;右手持针柄,双手配合用力,将针刺入皮下要点:注意刺手、押手协同配合进针③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手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右手持针从指间将针刺入穴位皮下要点:左手指需将所针穴位皮肤绷紧固定④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刺入皮下要点:注意进针的角度 (三)行针方法示范 1.行针基本手法 (1)提插手法:右手持针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运动,即将针从浅层下插至深层,再由深层上提至浅层,反复施行,以取得较好的针感。
提插的幅度和频率可分:小幅度1—3分,慢频率<50次/min;中幅度3—5分,中频率50--60次/min:大幅度5—10分,快频率>60次/min (2)捻转手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拇、食、中指持住针柄,使针身在穴内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反复施行,以取得较好的针感捻转的角度和频率可分:小角度90°—180°,慢频率<50次/min;中角度180°--360°,中频率50—60次/min;大角度360°--720°,快频率>60次/min (3)提插加捻转手法:将提插手法和捻转手法结合起来进行操作,边提插边捻转,手指在操作时协调灵活 2.行针辅助手法 (1)循法:将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用手指顺着经脉循行的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位轻柔地循按 (2)弹法:将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用手指轻轻叩弹针柄,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动 (3)刮法:将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食指或中指或拇指的指甲由下而上地频频刮动针柄 (4)摇法:将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中指抵住穴位旁皮肤,将针身前后或左右轻轻摇动可直立针身而摇,也可卧针斜刺或平刺而摇。
(5)飞法:将针刺入穴位一顶深度后,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作较大幅度捻转,然后松手,拇食指张开,一捻一放,反复数次,如飞乌展翅之状 (6)震颤法:将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作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二、纸垫、棉团练针 同学根据操作要求在棉团上练习操作技术,要求反复练习,使之规范熟练 三、实体练习:在学生棉练习的基础上,自身或相互间选择肢体穴位如足三里、曲池、外关、阳陵泉、合谷等穴进行进针、行针的练习来进行操作,即在提插的同时结合捻转,使手指在操作时协调灵活 辅助手法:(1)循法 (2)弹法 (3)刮法 (4)摇法 (5)飞法 (6)振颤法 通过实体练习,使学生掌握毫针针刺方法,体会针刺得气的感应 [注意事项) 实体练习时教师注意掌握刺激量,观察学生的面部反应,询问有无不良反应,防止滞针、晕针的发生 [参考资料]教材《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思考题]/[作业]针刺穴位施行手法名称幅度、频率、操作时间针刺感应 实验二 毫针补泻手法练习[课时数]2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临床常用针刺补泻手法的基本操作技术,在操作中正确区分针刺补法和泻法。
2.熟悉各种单式针刺补法或泻法操作3.通过实习,能把握针刺补泻的时机,有机地组合各种单式针刺补法或泻法进行操作[标本教具]/[仪器试剂]1.0—2.0寸长毫针、消毒棉球、75%乙醇、针盘、镊子等,学生自备棉团[实验原理]通过手法练习,明确各种补泻手法的操作要点[实验方法与技巧]一、观看示范1.徐疾补泻法插针; (1)补法:徐徐进针、插针,疾速退针,出针2)泻法:疾速进针,插针,徐徐退针,出针2.提插补泻法(1)补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紧按慢提,以下插为主,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2)泻法:针下得气后,先深后浅,紧提慢按,以上提为主,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3.捻转补泻法 (1)补法:针下得气后捻针拇指向前左转为主,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2)泻法:针下得气后,捻针拇指向后右转为主,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4.迎随补泻法 (1)补法:针尖顺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而施行手法2)泻法:针尖逆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而施行手法5.呼吸补泻法(1)补法:在患者呼气时进针,插针或转针;吸气时退针,出针2)泻法:在患者吸气时进针,插针或转针;呼气时退针,出针。
6.开阖补泻法 (1)补法:出针后迅速按针孔2)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针孔7.平补平泻法: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相应时间而后出针8.热补凉泻法 (1)热补法:用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所针穴位,右手持针进得气后,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3—5次,候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重插轻提3一—5次,针尖顶着针感部位守气,使针下产生热感留针后缓慢出针,急按针孔 (2)凉泻法;用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所针穴位,右手持针进针得气后,左手减轻压力右手拇指向后连续捻提3—5次,提退一分左右针尖向有感应的部位,连续轻插重提3—5次,拇指再向后连续捻提针3—5次,针尖拉着产生感应的部位守气,使针下产生凉感留针后急速出针,不按针孔 二、棉团练针 同学根据教师示范动作要求在棉团上练习针刺补泻手法操作技术,重点练习提插补泻法和捻转补泻法的操作教师巡视,使同学们手法规范、熟练 三、实体练习 同学在棉团练习的基础上,选取自身或同学之间四肢部位腧穴(如手三里、足三里、丰隆、阳陵泉等)作针刺补泻手法的练习程序:取坐位或卧位,定穴后消毒,选择合适针具按补法或泻法要求进针,先做各种单式补法或泻法操作,细心体会针下感觉:而后将各式补法或泻法有机结合起来练习(如热补法或凉补法),体会针刺补法与泻法的区别,最后按针刺补法或泻法操作要求出针。
[注意事项] 掌握补泻手法的用力轻重,频率快慢的区分以及操作的层次感,以不同的手法区分不同的补泻操作鉴别得气的临床表现,了解影响得气的因素,分析不得气的原因[参考资料]教材《针刺得气》中有关内容 [思考题]/[作业]针刺穴位补泻手法名称、操作要点、操作时间针刺感应 实验三 艾炷灸、艾卷灸、温针灸法练习(附:拔罐法练习).[课时数]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等灸法的操作技术要领,重点掌握艾炷的制作,艾卷灸(悬灸、实按灸)、温针灸的操作要领 2.熟悉临床常用的各种艾灸疗法 3.了解艾灸的补泻及间隔灸的操作要点 4.通过各种艾灸法的操作进行评测 [标本教具]/[仪器试剂]艾绒、生姜、蒜头、食盐、附子末、白胡椒粉、豆鼓粉、淡膏药、火柴线香、小刀、粗针、镊子、剪刀、注射器及注射针头、25%乌拉坦、消毒棉球、家兔、动物台、半导体皮肤温度汁等清艾条、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灯心草、药捻、温灸器、电热温灸仪、半导体皮温针、毫针、75%乙醇、消毒棉球,小块棉纸或棉布、火柴、线香、麻油等[实验原理] 通过艾绒制作大小不一的艾炷;点燃艾卷;针刺后取一段艾卷于针柄上燃烧等操作,了解艾灸的操作程序,体会灸法的作用。
[实验方法与技巧] 一、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制作符合规格的大中小艾炷5个以上二、选取家兔“大椎”穴做化脓灸,同时观察家兔的反应及皮温变化,灸5—7壮后观察穴位处皮肤形态变化 三、非化脓灸(1)取自身手三里或外关穴,测穴位皮肤温度;穴位上置中艾炷或小艾炷点燃施灸,觉烫即更换艾炷,连续施灸3—5壮施灸过程中注意体会灸感并观察穴位皮肤温度变化,灸后观察施灸穴位处皮肤形态变化 (2)另换一穴位,上置中艾炷施灸,分别按艾灸补法或泻法要求(吹艾火与否)操作,觉烫后即更换艾炷,连续施灸2—3壮仔细观察补法与泻法施灸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差异四、1.间隔药品制作 (1)姜片(或蒜片)制作:取鲜生姜(或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 (2)药饼制作:附子饼,将附子研末用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1—2em、厚约0.5cm的药饼胡椒饼,将白胡椒研末调面粉作成厚约0.3—0.5cm的药饼,中央按成凹陷,内置丁香、肉桂、麝香等药末豆豉饼,将淡豆豉压为末,用黄酒调和成厚约0.5cm的饼药饼中间均用粗针穿刺数孔 2.施灸方法:将间隔药品(生药片或药饼或食盐等)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大小合适的艾炷放在间隔药品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或觉灼热不可耐受时,易炷再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至局部皮肤发生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用皮温计观察一种间接灸法穴位处皮肤温度的变化情况 五、艾卷灸法操作: 1.悬起灸法操作:取清艾条或药艾条1支,点燃后按下述方法在足三里穴施灸 (1)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靠近穴位熏灸,距离约0. 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