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出口企业跨越国际环境和技术壁垒的策略.docx
9页我国出口企业跨越国际环境和技术壁垒的策略 目前,我国出口产品面临越来越多的环境和技术壁垒的限制,出口贸易所受的影响每年达200多亿美元,几乎涉及所有行业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环境和技术壁垒是国际贸易中不能回避的现实因此,我国出口企业应积极探索跨越环境和技术壁垒的对策环境和技术壁垒的形式对贸易产生影响的环境和技术壁垒一般包括三类:一是为环境目的所采取的直接管理工具;二是自愿安排,即自愿执行与产品有关的环境措施、环境管理体系(IS014000);三是环境经济工具,如环境税、贸易许可证等工具这些措施影响了生产销售和消费,对贸易也有直接的影响1.直接管制措施直接管制措施也称强制手段、指令和控制手段(CAC),是行政当局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通过限定生产过程、限制产品的消费或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限制生产者产生外部不经济的数量和方式的行为使用指令和控制手段要求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根据法律法规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确定生产和工艺中的污染指标、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和数量等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有差异,环境法规和标准的严格程度也不同标准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环境管制方法,涉及污染排放的种类、数量、方式及与生产工艺过程相关的各项污染指标,与污染排放限制有关的法律和规章条例,也属于标准之列,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较严格,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宽松一些。
2.自愿安排自愿安排包括与生产有关的环境标准、产品包装标准、废物回收、生态或环境标志等管理体系环境标准可理解为管理自然和人造环境的措施,包含保护人类和动植物健康和安全的要求,针对产品、生产过程或相关产品的要求,术语、符号、标签和包装方式的要求等!一般环境标准包括两种形式:(1)产品标准产品标准对最终产品的特征设立规则,这些特征是有形的或可在最终产品准确检测出来:环境产品标准包括可回收包装要求、杀虫剂最大残留限制、染料使用限制、在使用或处理过程中可渗透到土壤或水源中的重金属或其他破坏环境物质投入限制;作为技术性规制采用的产品标准,必须对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一视同仁,(2)PPMs(加工和生产方式)PPMs与产品生产、加工、处理或处置有关,通常为生产某种产品的投入和产出制定指导规则,包括废水排放标准、某种颗粒的空气排放限值、有害废物处理要求,产品是否符合PPMs并不能在最终产品表面或通过检测看出来WTO不允许国家采用技术性法规区别基于PPMs的进口和国内生产的相同产品,除非与卫生和检疫措施相关,这样就阻止一国的环境规制通过域外权强加给另一个国家的产品环境管理标准中的IS014000环境管理标准,因其具有国际统一性和透明性而受到欢迎和认可,包括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环境审核与环境检测标准、环境标志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产品生命周期评估、产品标准中的环境指标六个子系统,规定了100个标准号,从IS014001至IS014100,将环境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工艺设备、生产、审核等各项管理之中。
其目的是指导组织建立和保护一个符合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EMS),再通过不断的环境评价、管理审核和体系审核,帮助企业预防污染,达到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IS014000系列标准以预防为主,减少和消除污染为原则,为解决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使各国在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上平等竞争提供有效途径和有利条件,目前已被100多个国家采用环境标志或生态标志是由第三方授权、印在产品或包装上的图形,用以说明该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环境无害或危害很小,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利用环境标志产品涉及一些对人类和环境有害,但如采取适当措施就可减少或消除的产品,主要有:节能节水低耗型产品;可回收循环利用的可再生产品;清洁工艺产品;低污染、低毒产品、可生物降解产品目前广泛采用的环境标志制度,有德国的“蓝色天使”标志、北欧的“白天鹅制度”、奥地利的“生态标志”、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方案”等环境和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经济效应分析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东南亚国家和新兴工业经济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标准较高、环境规制严格,我国许多出口产品被拒之门外根据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口的环境和技术贸易壁垒类型集中在技术标准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包装及材料的可回收利用和环保要求、纺织品染料指标等方面;影响农产品和食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类型集中在对农兽药残留要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限量要求、细菌等卫生指标要求、食品标签要求和食品接触材料要求等方面。
我国出口企业受环境和技术因素或壁垒限制的国家主要集中于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从各类产品直接损失额看,2006年我国出口到欧盟的产品遭受的直接损失最大,达101.5亿美元左右,占直接损失总额的35.2%;美国和日本的环境和技术壁垒给我国出口造成的直接损失分别为67.2亿美元和29.6亿美元,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23.3%和10.3%1.防织行业出口产品的经济效应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纺织品和服装不符合国外环境和技术要求的覆盖面约在15%,纺织品服装出口因技术性贸易壁垒造成的损失已从20世纪中后期的每年4-5亿美元上升到21世纪初的每年10亿美元左右其中受欧盟和美国的影响最大,受影响合同金额分别为23亿和5亿美元,对欧盟出口在行业受影响总额中约占79%当前,国际纺织服装行业环境和技术壁垒的发展已呈现新的趋势:(1)受限的内容涉及面广,涉及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各个方面从1996年下半年起,德国正式颁布法令,全面禁止使用芳香胺类偶氮染料染色的纺织品和服装进口,凡违反规定的进口产品将被销毁,接着荷兰、瑞典、法国和丹麦等国也相继颁布了类似的法律欧盟于2002年9月11日通过了第2002/61号指令,禁止在有机会与人体皮肤或口腔接触的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中使用偶氮类染料,随后日本、美国等也采取了类似措施,这使我国普遍使用偶氮染料的纺织品出口受到重大打击。
2)环境标准日益严厉欧盟于2002年5月12日通过了“生态纺织品标签”指令(2002/371EC),正式开始对纺织品和服装加附生态标签,其中使用的纺织品标准对服装和纺织品中某些物质的含量要求高达PPb级,如对苯乙烯的要求是不超过SPPb、乙烯环乙烷不超过2PPb2006年10月欧盟议会正式通过决议,规定欧盟市场上制成品中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含量不能超过质量的0.005%,使我国众多行业的出口受到极大影响,而纺织服装业首当其冲,势必大量增加生产成本[来自WW] (3)认证制度越来越严格美国和欧盟规定,只有获得IS09000认证的服装企业所生产的服装产品才能参加其展销会;欧盟要求纤维、服装贴上生态标签方可进入欧盟市场,并且检验手段和要求日益提高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高灵敏检测设备进行精密分析,大大提高了检测标准,如对十大类重金属的检测,砷、钽直接与皮肤接触的限值分别为0.2 mg/ kg和o.8mg/kg,在纤维聚合过程中要求有机化合物的释放量不能超过1.2g等由于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和服装遭遇国外环境壁垒的限制,与我国出口贸易连续多年迅速增长的势态相反,与主要贸易伙伴出口额增长率相比,我国纺织品和服装产品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2.机电行业出口产品的经济效应我国机电产品面临发达国家的环境和技术标准、壁垒越来越多,这些环保法规往往是最严格最完善的,许多条款涉及机电产品的性能、排污量限制、兼容性、可回收率、节能性和防电磁污染等。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90亿美元的出口机电产品受到《臭氧层保护国际公约》及其国别相关标准的限制而被禁止销售,约8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环境标志制度的影响,24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的环保包装要求而间接受到影响欧盟《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WEEE指令)规定自2005年8月3日起,欧盟市场上的电子电气产品生产商必须自行承担报废产品回收、处理和再循环的费用;另一项《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要求在2006年7月1日以后,对进入欧盟市场的电气、电子产品和设备的汞、镉、铅、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等六种有害物质的最大限量作了规定,从原材料投入就将产品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低到最小,这一指令是针对电子电气产品迄今为止最严厉的环保法规,涵盖了各种电子电气产品及相关原材料欧盟实施这两项指令,至少[来自WwW.lw5u.cOm]影响到我国560多亿美元的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欧盟机电产品总值的70%以上于2008年8月11日生效的《关于制定用能产品环保设计要求框架的指令》(EuP指令)要求对用能产品加施CE标志,虽然是框架性指令,但是其管辖内容和覆盖产品范围广,将会对我国今后用能产品的出口造成重大影响。
3.农产品和食品出口的经济效应有关数据表明,我国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环境壁垒的影响,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出口受阻的产品涵盖了蔬菜、水果、茶叶、蜂蜜、冻虾、禽肉、水产品等,由于环境措施和壁垒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已由20qc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综合分析,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受到环境壁垒的影响主要来自严格的卫生检疫制度、生产和加工技术标准、农药和有毒物质残留量、包装和标签要求如美国的《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公共卫生服务法》、《联邦肉类检验法》、《蛋类产品检验法》、《家禽食品检验法》、《茶叶进口法》等,对进口农产品和食品的包装,认证、检验检疫方法作了详细的规定对于农药残留量控制的要求,欧盟共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17000多项,对无标准可参照的农药推行则“一律标准”,日本2006年实施的《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涉及全部的农产品、农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涵盖了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等,无疑提高了我国向日本出口农产品的技术门槛我国出口企业跨越环境和技术壁垒的策略1.制定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1)制定对外贸易环境要素密集度指标对外贸易环境要素密集度指标反映了对外贸易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进出口产品在生产、运输、使用、消费和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排放废物,留下污染足迹。
如果贸易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那么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环境要素密集度指标反映的是贸易与生态环境是否协调,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对外贸易的发展根据我国主要工业制成品出口行业的工业三废排放量与总排放量比重的变化,可测算出我国外贸出门产品的环境要素密集度首先根据年度出口产品分类统计指标,统计出主要出口产品及行业分类,然后分别测算在一定时期内工业三废排放量在总排放量中的比例,可使用如下公式:对外贸易环境密集度指标1=主要出口行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废水排放总量;对外贸易环境密集度指标2二主要出口行业工业废气排放量/废气排放总量;对外贸易环境密集度指标3=主要出口行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固体废物产生总量该指标将出口行业的三废排放量与工业排放总量进行对比,分析两项变量之间的关联度,在环境质量变化与外贸可持续发展之间建立联系2)制定对外贸易环境效益评价指标,环境效益评估采用清洁型产品的贸易额作为评价指标,反映清洁型或环境友好型产品的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用进出口环境效益、出口(进口)环境效益指标考察货物贸易的环境技术效益;对于服务贸易、环境服务贸易进出口占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比重可反映环境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产品进出口环境总效益二(清洁产品出口额+清洁产品进口额)/进出口总额;产品出口(进口)环境效益:::清洁产品出口额/出口(进口)总额;环境服务贸易出口(进口)效益二环境服务贸易出口(进口)额朋艮务贸易出口(进口)总额该项指标可反映进出口贸易额对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