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哲练习答案第六章.doc
19页马哲练习答案第六章马哲练习答案第六章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一、单项选择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C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B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3、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D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4、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5、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 C )A、对立统一规律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态的规律D、阶级斗争的规律6、引起阶级对斗争的根本原因是( B )A、政治上的对立B、经济上的对立C、思想上的对立D、文化上的对立7、改革也是一场革命,这是指( C )A、改革是否定社会的一切B、改革是社会形态的质变C、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改革是解决社会阶级矛盾的唯一途径8、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 C )A、不包括普遍个人的意志B、包括所有人的意志C、不包括杰出人物的意志D、合力是个抽象9、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 )A、生产关系的发展B、生产力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展10、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是( B )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B、先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统一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适合过程11、生产力的发展有时会遭到显著破坏或陷于停滞,这归根到底是由于(D )A、生产工具的落后,从而表明了生产工具这一物质要素的决定作用B、生产者素质低下,说明了人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主导作用C、地理环境恶劣,说明了地理条件对生产力发展的支配作用D、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表明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12、生产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根源于( D )A、社会的思想关系B、社会的上层建筑C、社会的民主程度D、社会生产力1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中( A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决定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不决定13、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C )A、政党的领导B、正确思想路线C、社会生产力D、生产关系14、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 D )A、社会现存的各生产关系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C、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生产关系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15、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产生,这一事实表明( A )A、这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一般规律的特殊表现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发展规律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D、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决定的16、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 A )A、经济基础B、政治制度C、国家政权D、意识形态17、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D )A、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18、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基础是指( D )A、新经济基础产生后上层建筑会同步地产生和变化B、新经济基础产生后全部上层建筑就一切从头开始C、新上层建筑在其产生中会一概排斥旧上层建筑D、任何上层建筑现象都可以从经济基础中找到根基19、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 D )A、生产力中B、生产方式中C、社会形态中D、经济基础中2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B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它的经济基础建立后才能产生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D、社会中的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着社会上层建筑性质21、在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中,上层建筑属于( A )A、思想关系B、物质关系C、经济关系D、财产关系2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表现行尤为突出( D )A、社会主义社会折上层建筑具有生产力的作用B、在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是无所不能的C、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非常完善的D、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大小是和社会历史条件在一起的2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A )A、先进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B、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发展的根本方向C、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D、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2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D )A、前者和后者互相决定相制约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25、社会基本矛盾是( D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6、区分社会的依据主要是( D )A、社会的阶级关系B、生产力发展水平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27、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B )A、是否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C、它和经济基础矛盾的性质D、它本身内部矛盾的性质28、政治上层建筑中的物质设施属于社会的( C )A、政治关系B、纯粹的观念形态C、思想的物质附属物D、经济关系29、政治上层建筑是人的意识形态指导下而形成的,这种观点是( B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非马克思主义观点30、在阶级社会,承认上层建筑的阶级性,这是( B )A、夸大阶级斗争作用的错误观点B、坚持阶级分析的正确观C、违背实际的唯心主义观点D、鼓吹阶级矛盾的左倾观点31、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产生根源于( D )A、马克思主义的学说B、科学社会主义学说C、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激化和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根本变革的客观要求3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出现是( A )A、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B、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产生C、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应该补课D、社会发展规律的正常表现33、阶级产生的根源是( C )A、原始氏族之间战争和相互掠夺的结果B、公社内部产品分配不均的结果C、出现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D、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34、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表明,阶级是( A )A、经济范畴B、政治范畴C、文化范畴D、社会意识范畴3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革命是指( D )A、最终动力B、根本动力C、唯一动力D、直接动力3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B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37、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D )A、武装斗争问题B、民主自由问题C、国家政权问题D、阶级斗争问题38、阶级的实质是( B )A、一个集团对另一个集团的统治B、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生产资料D、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分工39、阶级分析方法是( B )A、研究和分析整个社会历史的根本方法B、研究和分析阶级社会历史的根本方法C、研究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方法D、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根本方法40、社会革命的主要形式是( B )A、议会斗争B、暴力革命C、和平转变D、自然过渡41、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C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42、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D )A、体力劳动者B、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C、进步的知识分子 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43、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是坚信(C )A、群众的意见总是正确的B、群众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C、群众自己解放自己D、群众运动都是合理的44、所谓杰出的历史人物是指( D )A、各阶级的领袖人物B、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C、同情劳动人民的历史人物D、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45、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D )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46、 “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 A )A、历史唯物主义B、历史唯心主义C、历史主义 D、自然主义4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点C、科学文化水平D、人们的生活水平48、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是( A )A、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B、人民群众的生活等于文艺作品C、人民群众的生活都是文艺创作的典型D、人民群众的生活高于文艺作品49、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有( C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意志论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宿命论的观点50、 “时势造英雄”的观点是( C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意志论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宿命论的观点51、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C )A、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52、 “英雄人物的活动是理解历史活动的基本线索”是( A )A、唯物史观的观点B、唯心史观的观点C、历史主义的观点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53、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D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C、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理者54、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C )A、纯粹是偶然的B、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C、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D、纯粹必然性55、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C )A.直立行走 B.抽象思维 C.制造劳动工具 D.语言的产生56、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57、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B)A.上层建筑 B.精神文明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文化教育水平58、社会的物质文明是指( A )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总和C.表现精神文明的物质设施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59、 最集中、最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是( C )A.哲学 B.艺术 C.政治法律思想 D.宗教60、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这个观点是(C)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C.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 D.辩证法的正确观点61、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C )A.客观世界 B.主观世界 C.人民群众的实践 D.个人的实践62、 “英雄人物的活动是理解历史活动的基本线索”是( A )A.唯物史观的观点 B.唯心史观的观点C.历史主义的观点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63、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A )A.前进的、上升的 B.周二复始的循环C.直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