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古至今我国考试制作中的作弊与反作弊论文.doc
3页从古至今我国考试制作中的作弊与反作弊论文 自从有了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起,考试作弊现象就如影随形的产生了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从隋唐到宋元到明清,紧紧地伴随着中华文明史,整整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科举制度既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又是古代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通道试想,在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士子文人面前只有科举一条路,“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终身”,他们当中有的家境富裕,衣食无忧,做官是为了锦上添花,光耀门楣,而有的则是家境贫寒,吃了上顿愁下顿,做官就是为了出人头地,支撑门户因此他们节衣缩食刻苦攻读,只能从科举这座独木桥上挤进官场,进而取得前程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篇课文,范进原本是个穷秀才,住的是茅草房,吃了上顿愁下顿,到了三十五岁才娶了胡屠户家的“剩女”为妻,动辄被他那屠户丈人骂得狗血淋头,他只有唯唯诺诺的份儿,却不敢反驳半句一直考到54岁将近“退二线”的年龄,才有幸挤过独木桥,先中举后进士,而后做了朝廷高官可以说他是幸运者而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却没有范进那么幸运了,他屡试不中,到后来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穷困潦倒,兽人欺侮,最后死在何处都无人知晓。
封建科举制度的残酷性可见一斑因此,在这座独木桥上,每个人都得拼命,都得使出吃奶的劲来挤,有真本事的人自然不怕,而那些没本事又要往上爬的人怎么办?于是就有人想到了歪门邪道——作弊,其方法很多,掇其要者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贿买考官贿买考官是唐代科举中的最大弊端,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投卷确实能够使有才能之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其中弄虚作假,欺世盗名者也不乏其人当时,考生中的贵族官僚家庭无不行贿托情,因此唐代科考几乎是有名无实,贵族官僚子弟基本垄断了科举推荐既被允许,久而久之自然会有大量阴暗伎俩产生,唯一的办法就是制定严密的规范来制止作弊行为的发生到了宋代,推荐理所当然地被阻止了,为了防止考官接受试卷外的信息,实行“锁院”制度,即考官一旦被任命就须住入贡院,断绝与外界的一切来往,直到发榜的那一天二、夹带夹带因为简单易操作,因此成为最古老、生命力最强的作弊手段,至今仍然久用不衰早在唐朝,这种作弊方法就已经司空见惯,考生把必考的《四书》、《五经》、前科中举范文和自己的猜题习作缩小抄写后塞在鞋底、腰带、裤子、帽子里,一切可以想到的角角落落都塞,有的干脆密密麻麻地写在麻布衬衣里或者身体上,带入考场。
为了对付这种作弊手段,历代官府采取各种方法,如,宋代考生入场实行搜身,将考生全身搜摸一通,甚至要把鞋子脱下来查看鞋底是否有可疑物品但到后期,由于中央官员的腐败,或监门官受贿形同虚设,或主考官故意泄漏考试题目,致使搜检制度名存实亡金国考生入场前要洗澡,实行裸检明代考生作弊要进小牢房严查,到清代,考生头上的辫子也要解开来查过,甚至还要察看肛门为了防止在羊皮袄里夹带,规定考生进考场穿的羊皮袄不能有面子,只能把单羊皮穿在身上,一眼看去宛若纷乱的羊群一般到后来搜检严厉到所带的馒头、糕饼都要切开来检查三、代考代考现象在唐朝时极为常见,诗人温庭筠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枪手,据说他在一次考试中竟然在考官注视下的不长时间内为八位考生完成了试卷为了防止雇人替考,历朝的科举机构都需要考生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准考证,进考场前,考官根据履历、证件验明考生的身份,考生持证进入考场号舍,对号入座对作弊者地惩处历代都很严厉,清代尤为严酷如有发现枪手替考,查出后在考场门外戴枷示众三个月,然后再万里流放然而并未能完全杜绝代考现象,例如民国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汉民,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代考“枪手”,曾在清末两次代人参加乡试,皆获得中举。
四、关节所谓关节,就是指考官与考生通过卷面上特定的字眼进行作弊的暗号是在考生和主考官之间进行的一些幕后交易,考官与考官事先约好在文章开头或是结尾第几个字写上什么字,约上好几处,全部符合的就是约定人的试卷了关节作弊严重的破坏了科举考试原本公开、公平、公正的主旨,成为科场上的一大顽疾在科举史上,为防止考官根据考生姓名、笔迹串通作弊,自两宋到明清都采取了糊名、誊录两项防范措施针对考生与考官在卷内密定关节暗号的作弊新招,于是有了明清两朝在科举中坚持使用刻意讲求的八股文,在清代有了对卷内虚字的再三限定,有了停写所习经文与禁写卦画篆字的禁令,更有了禁止帘官与人交接的严格规定,作弊与反作弊如斗智斗法,怪圈重 重,不一而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也是高考改革制度发展的转折点从1949年到1966年地17年,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环境所制约,中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在学习、探索中发展,在实践、创新中完善高考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和成型的1952年至1965年,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虽然几经波折,但总体上仍然是在发展和完善中进行。
1966年5月,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成为重灾区,统一高考制度被迫终止1977年恢复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高考作弊手段也越来越“科技化”,综合起来不外一下几种: 1.小抄:自考试出现就有的作弊手段把答案用极小的字体,抄在纸上或者衣服、手绢、身体上2.枪手:这个也是自考试出现就有的作弊手段,只不过古时候叫替考3.耳麦:开始,在南方流行的一种“隐形耳机”可以缝在t恤衣领里,也可藏在耳朵里4.无线通讯:随着bp机、出现的一种高科技作弊手段5.作弊钢笔:炒得最热闹的作弊方式有的笔身上有作弊的内容,有的用荧光照出颜料字6.作弊眼镜:被一些人称作最新的作弊武器,是由两副眼镜及无线接收器等组成,可以里应外合戴上它之后,就可以看到正确的高考试题答案但是只见网上叫卖,不见实物,更多的是一种诈骗手段7.作弊手表:出售手表的“公司”是雇枪手佩戴针孔摄像机或者录字笔混入高考学生中,然后再通过某种手段将答案传到购买答案的学生的作弊手表中,等等有作弊就有反作弊,作弊与反作弊如同魔道竞斗,魔稿一尺,道高一丈,为应对高考中不断升级的高科技作弊趋势,教育考试部门的反作弊手段也在不断升级。
主要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监考一直采用人盯人的战术,为防止考生左顾右盼找答案,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采用ab两套试卷,从开始,教育部陆续要求考生必须在高考、自考、考研等考试前阅读并签字认可《诚信考试承诺书》,承诺遵守考试规则,诚信参加考试从开始,各地有条件的考点实行电子眼监控,普遍使用屏蔽仪,为防止枪手替考,一些考点在报名时采集考生左右手指纹,入场时验证以防止替考者有人说,在好的制度下,坏人也会有所收敛;在有缺陷的制度下,好人也可能会干坏事因此,消除考试作弊现象,制度很重要专家认为,应当对症下药,标本兼治,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主要应该立法严惩高考作弊,对考试进行科学管理,加强新闻监督,完善举报奖励制度,进一步改革招生制度,解决好落榜考生的复读等问题总之,要想从根本上遏制高考作弊,除了高科技手段、进行诚信教育外,还应尽快健全法律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