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武汉市产业结构推进课件.ppt

22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68426156
  • 上传时间:2024-07-2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701.50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武汉市的产业结构推进 •一、武汉市产业结构概述•二、武汉市产业结构推进历程•三、武汉各区域发展定位•四、十二五期间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价 值取向 概述•武汉地理位置优越,得“中”独厚,得“水”独优,在解放前就已经是我国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汉即成为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一五”期间,武汉市的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大型骨干企业就属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改革开放30年,武汉市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变,2008就成为全国9个“三、二、一”产业结构的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之一 概述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成效 :1、工业结构优化,重型化、集约化趋势明显 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1978年轻、重工业差别不大,但近几年重工业急速上升 在一批现代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投产的推动下,形成了汽车及机械、钢铁、光电子、烟草及食品、石油化工等一批支柱产业,集约化水平大大提高 2、农业结构转型,规模化、产业化步伐加快 种植业向优质、特色品种调整,畜牧业向规模化和特种良种养殖发展,水产品向产业化和高新技术方向拓展,农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

      3、服务业层次提高,现代化、新兴化不断推进4、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化、区域化逐步形成 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468个,国家级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1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13个形成了以“武汉—光谷”为龙头、以“两区多园”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成为推动武汉市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概述我国1949-2011年三次产业比重曲线图1959年1978年1988年2000年 武汉市产业结构推进历程•1、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1949-1978)•2、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8)•3、20世纪90年代(1989-2000)•4、21世纪 1、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1949-1978) 1、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1949-1978) 产业结构调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计划的资源配置,与国家的计划配置密切相关因此武汉市作为全国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一直是全市主导产业,主要的产业棉纱、花纱布、粮食、盐业、工业器材、土产等,还有就是1958年武钢的正式投产此时的第三产业比重也比较大,主要就是1949年刚成立时成立了信托公司。

      从生产总值方面看,总体是逐年上涨的,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全市的商业活动遭到严重破坏,商业体制和管理都陷入混乱,从而在这几年出现了波动 2、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8) 2、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8)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武汉市的经济建设有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第二产业还是占比最大,但是有比重由逐步下降的趋势,主要的支柱产业为钢铁、冶金、机械、纺织、化工、食品、建材等 与兄弟城市相比,武汉在全国经济上的位次大大后移,产业结构变化比较迟缓大致原因是:国家的政策倾向特区和沿海城市,武汉的经济效益差 3、20世纪90年代(1989-2000) 3、20世纪90年代(1989-200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产品生产、交换、流通等环节逐渐市场化,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汉市根据经济发展客观要求,实施“两通起飞”(交通、流通)战略,服务业迅速发展 武汉市把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新增长点”和“长期战略”,促进服务业快速增长199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7.6:44.9:47.5,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

      4、21世纪 4、21世纪 进入21世纪,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武汉市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2001年,三次产业比重为6.4:43.6:50,第三产业比重突破50%;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9%,超过第二产业贡献率20.8个百分点 武汉市的产业结构表现为三二一的结构,呈现出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替代升级趋势,同时也表明武汉的城市发展进入到工业化后期阶段 这一阶段武汉的汽车产业、钢铁产业、光电子以及无纺布等发展比较成熟 三、武汉各区域行业定位•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 • 大力发展金融商贸业,积极发展都市加工业,加大旧城改造和环创新力度,全面提升商务功能•武昌区 突出发展旅游业,形成服务产业发达、科技教育文化先进的现代化城区•青山区 •服务武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建设现代都市居住新区•汉阳区 突出风景旅游特色,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依托汽车工业优势,大力发展汽车贸易和汽车运动•东西湖区 依托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大力引进和壮大加工业、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洪山区 面向”武汉。

      中国光谷“,大力发展高效服务业、科技商务和高科技农业 四、十二五期间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1、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2.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3. 加快发展服务业 •4.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5.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五、案例分析—东西湖经济开发区背景:Ø国际: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借鉴美国硅谷、日本筑波、英国苏格兰等科学工业园发展新兴技术新产业的成功经验,世界许多国家都兴起了一股创建科学工业园区的热潮Ø国内: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Ø武汉:武汉市委、市政府,作出“三区崛起”的开发区发展战略Ø东西湖区:具备建立“武汉硅谷”的智力优势和科技优势 发展历程1982年1984年1985年1988年1996年“新技术革命武汉对策讨论会”上,专家呼吁在东西湖区兴办新技术密集型经济小区进去规模化发展阶段《关于加快建设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若干试行办法》发布,武汉市人民政府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正式挂牌向中央上报《关于筹建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的请示》并得到批复 国家认定武汉东湖是全国五个新技术开发区试点之一市委书记批示“先干起来”,省委批示同意试办“东湖小区”的请示,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武汉,对开发新兴产业的思路作出新指示1984年向中央上报《关于筹建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的请示》并得到批复 国家认定武汉东湖是全国五个新技术开发区试点之一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Ø已经实现了在新区建设上由发展产业基地向发展现代化科技新城的转变Ø在资金筹措上实现了由企业资本的原始积累向多渠道、多途径、大规模筹措方式转变Ø在产业发展上实现了由单个项目向产业集群方向转变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Ø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逐步实现了以现代通信、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为支柱产业,以新材料和机电一体化为优势产业,以软件、激光、环保为新兴产业的发展道路Ø通信产业研究、开发、生产的重要基地 长飞公司、武汉日电、力兴电源公司、精伦电子有限公司…………Ø依托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大力引进和壮大加工业、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