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食源性寄生蟲病研究現狀與防控策略.doc
12页福建省食源性寄生蟲病研究現狀與防控策略【摘要】近年來,不良的飲食方式不斷侵入人們的生活, 使得食源性寄生蟲病發病率呈迅速上升的趨勢本文綜述近年來 福建省主要食源性寄生蟲病的流行狀況與特點,傳播宿主的種類 與地區分佈,並提出瞭食源性寄生蟲病的防控策略【關鍵詞】食源性寄生蟲病廣州管圓線蟲並殖吸蟲 東方次睪吸蟲防控策略福建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山脈縱 橫,丘陵起伏,溪流眾多,森林茂密,自然生態環境非常適合各 種寄生蟲病及其媒介宿主的孳生和繁衍,人、畜寄生蟲感染率之 高,感染蟲種之多,均位於全國前列建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 領導下,福建人民和寄生蟲病展開瞭頑強的鬥爭,使嚴重肆虐人 民健康的血吸蟲病、絲蟲病和瘧疾三種主要寄生蟲病相繼得到瞭 消滅或控制,一些土源性寄生蟲病,如蛔蟲、鞭蟲、蹺蟲的感染 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髙, 飲食方式的多樣化,各種生冷風味食品、未經煮熟的菜肴以及可 口的醃制品不斷進入瞭人們的生活,使得“餐桌污染”嚴重,增 加瞭食源性寄生蟲對人類的侵犯,導致食源性寄生蟲病發病率呈 迅速上升的趨勢為瞭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促進海峽西岸 經濟區建設的發展,加強對食源性寄生蟲病的研究和防控,已成 當務之急一人體腸道寄生蟲病感染情況調查2002〜2003年,按全國統一制訂的調查方案,按東、南、 西、北、中5個地理方位,以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確定調查 點,共調查24個縣(市、區)73個村45736人,人群腸道寄生 蟲總感染率為36. 15%,其中閩東40. 26%,閩南39. 80%,閩西 25. 69%O閩北58.64%,閩中15.12%。
檢出蟲種14種,即蛔蟲、十二指腸鉤蟲、美洲鉤蟲、鞭蟲、蹺蟲、東方毛線蟲、華支睪吸 蟲、福建棘隙吸蟲、埃及棘口吸蟲、佈氏薑片蟲、縮小膜殼絳蟲、 斯氏並殖吸蟲、衛氏並殖吸蟲、囊尾黝其中,蹺蟲、鉤蟲、鞭 蟲感染率較高,分別為22.06%、19. 73%和11.48%;並殖吸蟲人體皮試陽性率為7. 07%,血清抗體陽性率為9. 23%O通過醫院門診及住院病例的回顧性調查,還查出廣州管圓線蟲、顎口線蟲、 牛帶絳蟲、闊節裂頭絳蟲等我省近年新出現的寄生人體蟲種二食源性寄生蟲病研究現狀顧名思義,食源性寄生蟲病是指通過飲食傳播的寄生蟲病, 以病從口入為傳播方式,其傳播途徑有多種,如生吃或半生吃魚、 螺、螃蟹及各種肉類和蔬菜等等近年來,引起我省食源性寄生蟲病流行且影響較大的有螺源性寄生蟲病,如廣州管線蟲病和甲殼動物源性寄生蟲病,如並殖吸蟲病(肺吸蟲病)(一)廣州管圓線蟲病1、流行情況 2002年8月福建省長樂市某地8名小學生,在水溝裡撈取 福壽螺又大瓶螺100多隻,敲碎後串起來燒烤吃,每人吃1〜5 串不等,5〜7天後陸續出現劇烈頭痛、惡心、嘔吐,外周血液 和腦脊液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髙,先後多處診治無效,後轉入省衛生防疫站確診為廣州管圓線蟲病而治愈,檢查當地老鼠和福壽 螺,鼠糞和螺感染率分別為39. 3%和40.0%2002年10月福州市某單位職工20人在某酒樓聚餐食用“爆炒美國蝸牛肉” ,2天後陸續發病,有13人先後出現頭痛、嗜 睡、四肢無力和皮膚觸痛等癥狀,發病率65%, 7人住院治療,對8例患者采集血清檢測,廣州管圓線蟲抗體陽性7例,經口服 阿苯薩哇治療,癥狀逐步緩解此外,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門診部先後多次診治吃過福壽螺、銅銹環棱螺等而感染得病的患者。
林金祥等(2005年) 對近年來廣州管圓線蟲迅速擴散的原因作瞭探討,認為目前發現 的廣州管圓線蟲病患者,絕大多數系食用福壽螺而感染20世 紀70年代,福壽螺由臺灣引進大陸,後因其肉質疏松,味道較 差,而出現滯銷,養殖戶紛紛棄養,並將其拋入水溝、池塘等地, 很快造成螺災福壽螺適應性強、食性雜、生殖力旺盛,導致其 大量繁殖,幼螺孵出後,即攝食(包括浮萍、雜草、瓜果、蔬菜、 玉米以至禽、畜糞便與腐植質),因其食物充足,個體增長很快, 加上其生殖力強,產卵期長,而至今,在我國尚未發現寄生蟲之 類的天敵,因此,經過20多年來的不斷繁衍擴散,在我國長江 以南隨處可見,種群數量較大,已成為我國首批公佈的外來入侵 物種中危害較大的生物之一作者曾對水産市場、超市和酒樓、 飯店與大排檔進行調查,發現有大量福壽螺出售,且還制成盒裝 螺肉投放各超市福壽螺經加工後出售獲利,有的酒店將福壽螺 混入其他珍貴的海螺肉出售,以假亂真獲得利潤,而人們對廣州 管圓線蟲的危害性缺乏認識,致使染病不斷,造成惡果2、自然疫源地及傳播宿主的調查2005年〜2006年為瞭解廣州管圓線蟲自然疫源地的分佈和 傳播宿主的種類,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選擇武平、寧化、建 寧、永安、建甌、浦城、漳浦、南靖、詔安、莆田、古田等11 個縣、市開展調查,均發現螺體有廣州管圓線蟲感染,連同以往 調查的15個縣、市證實福建省26個縣均為廣州管圓線蟲的自然 疫源地。
剖檢福壽螺1481隻,感染率達21.81%,其中感染率在30%以上的有漳浦(39.89%).南靖(38.83%).建甌(36. 6%). 永安(33.33%);剖檢褐雲瑪瑙螺46隻,感染率28. 26%;檢查 鼠糞124份,陽性率17. 74%gl李莉莎等(2005年)選擇連江、南安2縣、市6個村,在 春夏秋三個季節對廣州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轉續宿主和保蟲宿 主的感染情況開展周年觀察,共采集中間宿主和轉續宿主22種7169個隻,發現感染廣州管圓線蟲幼蟲有14種感染率較高的是褐雲瑪瑙螺,為36. 12% (108/299),其次為沼水蛙和高突足裳紙嫦,分別為 34. 72% (25/72)和 25. 83% (273/1057),並發現秋季和居民點附近5M內的環境螺類感染率最高14種感染宿主中光滑頸紙喻、羅氏巨❷紙喻、黃姑端、雙線大虫舌始、沼水蛙和環棱螺(待定種)為廣州管圓線蟲首次報道的新宿主3、PCR檢測福壽螺體內廣州管線蟲幼蟲方法的建立張儀等(2006年)從美國生物信息中心GenBank中獲得廣州管圓線蟲感染性III期幼蟲(L3) cDNA特異性片斷,應用美國DNASTAR公司Lasergene軟件,設計特異性引物。
采用TRIzol 一步法抽提廣州管圓線蟲感染性L3和福壽螺總RNAo用PT-PCR法能檢測出陰性與陽性螺,其最低檢出的總RNA量相當於1條廣州管線蟲L3;將陰性福壽螺總RNA與感染期幼蟲總RNA不同濃度混合,PCR法可檢出肉眼能分辨的電泳條帶相當於總RNA濃 度為128pgo此方法可以檢測出廣州管圓線蟲III期幼蟲RNA的最 低值為105pgo成功地建立瞭PCR檢測福壽螺體內廣州管圓線蟲 幼蟲的方法(二)並殖吸蟲病1、種類並殖吸蟲又稱肺吸蟲,受染後所患疾病稱為並殖吸蟲病(又 稱肺吸蟲病)並殖吸蟲在福建省蟲種多,分佈廣,所引起的病 例散在發生並殖吸蟲感染人體後在不同發育階段所侵犯的部位 不同,因此所表現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復雜多樣,常被誤診為肺結 核、皮下脂肪瘤、肺癌等疾病近年來福建省寄生蟲病防治工作者在總結多年來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系統地收集各地溪蟹,分離各種並殖吸蟲囊蝴感染貓、狗、鼠、兔等動物,檢獲成蟲,鑒定種類結果發現,福建省共有7種並殖吸蟲,即林氏並殖吸蟲、衛 氏並殖吸蟲、斯氏並殖吸蟲、三平正並殖吸蟲、福建並殖吸蟲、 閩清並殖吸蟲和泡囊並殖吸蟲,分佈於全省42個縣、市,其中 衛氏並殖吸蟲為廣泛分佈的優勢蟲種,所有縣、市均有發現,其 次為斯氏並殖吸蟲和三平正並殖吸蟲,各分佈11個縣、市,林 氏並殖吸蟲分佈6個縣、市,泡囊並殖吸蟲分佈3個縣、市,較 局限者是閩清並殖吸蟲,僅分佈2個縣、市,福建並殖吸蟲僅分 佈於福清市。
雖然多數縣、市僅發現1〜2個蟲種,但有的縣、市蟲種較多,如閩清縣有林氏、衛氏、斯氏和閩清並殖吸蟲4種2、中間宿主並殖吸蟲有2個中間宿主在福建省,第一中間宿主是淡水螺類,第二中間宿主為溪蟹李友松等(2004年)經過多年的調查,在25個縣、市捕捉各種淡水螺,檢查其攜帶的並殖吸蟲尾蝴,證實有6種淡水螺類 可充當並殖吸蟲第一中間宿主,即放逸短溝蜷、湖北釘螺閩亞種、 福建擬釘螺、建甌洱海螺、小橋擬釘螺和新店擬釘螺,並殖吸蟲 感染率分別為0.26%、0. 53%. 0. 15%. 0.49%和6. 57%其中放逸 短溝蜷為優勢螺種,除平潭、柬山2個海島外,各縣、市均有發 現經過深入調查,第二中間宿主是溪蟹,有福建華溪蟹、廈門 束腰蟹、臺灣南海溪蟹、角肢華南溪蟹、鼻肢閩溪蟹、福建博特 溪蟹等6屬28種可充當並殖吸蟲的第二中間宿主程由註等(2001年)在平和縣對平和華溪蟹囊黝感染情況及其生態習性 進行觀察,結果顯示,平和華溪蟹能自然感染衛氏、三平正和斯 氏3種並殖吸蟲,感染率達82. 6%,剖驗當地優勢蟲種衛氏並殖吸蟲,發現囊蝴主要分佈於步足(54. 9%).胸肌(21.8%)和螯肢(17. 0%),並對其孳生環境和活動規律進行瞭描述3、終末宿主李友松(2004年)系統總結瞭福建省並殖吸蟲終末宿主動物的種類及其分佈地區,通過獵獲野生動物,在疫區收集動物糞 便或捕捉溪蟹分離出囊蝴感染宿主動物,待查出蟲蝴後解剖出蟲 蝴制成染色標本並鑒定種類,發現福建省並殖吸蟲終末宿主動物 有18種,以靈貓科、貓科、犬科和鼠科動物為主,所調查的福建東、南、西、北、中不同地區方位的23個縣都有發現,分佈 廣泛,感染普遍4、泡囊並殖吸蟲獨立性的研究泡囊並殖吸蟲系陳心陶等於1977年發現並命名的,長期以 來,一些學者存有爭議,認為泡囊並殖吸蟲與斯氏並殖吸蟲相似, 不是獨立性。
2003年張世陽等通過形態觀察、生活史循環試驗 和分子生物學鑒定,探討泡囊並殖吸蟲是否能夠成為獨立新種作者從三明市三元區采集溪蟹分離得到泡囊並殖吸蟲和斯氏並殖吸蟲囊蝴,進行形態觀察以泡囊並殖吸蟲蟲卵投放到調查過 無泡囊並殖吸蟲的疫區中感染螺聊,繼而感染溪蟹,稍後檢查蟹 體內所獲囊蝴是否保持泡囊並殖吸蟲形態還是同斯氏並殖吸蟲囊蝴近似提取斯氏並殖吸蟲囊黝和泡囊並殖吸蟲囊黝的基因組DNA,用特異引物,PCR擴增其ITS2基因並將PCR擴增產物純化後測序,然後通過GenBank的Blast程序分析基因序列的同源性, 並應用MEGA3. 0軟件中的ME程序構建種系發生樹結果顯示泡囊並殖吸蟲囊蝴與斯氏並殖吸蟲囊蝴形態差異明顯,但觀察到泡 囊並殖吸蟲囊蝴在從蟹體分離後0. 5〜2h內有57. 14%變成同斯氏並殖吸蟲囊蝴近似的特征將泡囊並殖吸蟲蟲卵投放到自然環境 進行生活史循環試驗,從收集的溪蟹中分離到斯氏並殖吸蟲囊黝 而沒有發現泡囊並殖吸蟲囊蝴基因同源性比較結果顯示:泡囊並殖吸蟲與斯氏並殖吸蟲的ITS2基因同源性為100%,城基差異 為0,沒有基因差異作者認為,雖然泡囊並殖吸蟲囊黝和斯氏 並殖吸蟲囊蝴的形態特征有較明顯的差異,但放置一段時間後,57. 14%的泡囊並殖吸蟲囊蝴變成與斯氏並殖吸蟲形態相似的特征。
從用泡囊並殖吸蟲蟲卵進行生活史循環試驗中收集的溪蟹體 內沒有發現泡囊並殖吸蟲囊蝴ITS2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較分 析發現斯氏並殖吸蟲和泡囊並殖吸蟲的基因髙度同源,而且種系發生樹也顯示二者之間無明顯的遺傳分化因此,斯氏並殖吸蟲和泡囊並殖吸蟲為同一物種泡囊並殖吸蟲不具有獨立性(%1) 東方次睪吸蟲對人體致病性的發現東方次睪吸蟲自1921年發現以來,一直認為是危害禽類的 寄生蟲,其對人體的致病性未見報告林金祥、程由註等(2001) 年在廣東省平遠縣采集標本時,從麥穗魚體內檢獲大量東方次睪吸蟲,考慮其對人體感染和致病的可能性作者之一程XX自願 進行人體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