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光山元宵节.docx

20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450954135
  • 上传时间:2023-12-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93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光山元宵节 篇一:送灯和盅盘舞考  神祖共娱 人丁兴旺  —— “送灯”和盅盘舞考略  海南的汉族是历朝历代大陆汉族移民而来,其很多民俗和内地汉族民俗有着传承关系和流变特征文昌的“送灯”和盅盘舞就是一个例子送灯”是海南文昌部分乡镇的民俗每逢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文昌西部、南部乡镇的村庄,根据不一样的日子举行“送灯”活动,而盅盘舞也伴伴随送灯,跳到家家户户这一民俗是从何处伴随移民流传到海南来的呢?  一、送灯寓“添丁”习俗  元宵节“送灯”、以寓意 “添丁发财”的民俗最早源于何时何地?不能确定但明代的福建就有相类民俗明代谢肇淛的笔记《五杂俎》载:“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者闽方言,以灯为丁,每添设一灯,则俗谓之添丁自十一夜已经有燃灯者,至十三则家家灯火,照耀如同白日 注1  “送灯”民俗至今仍在福建流行,据福州民俗教授郑子端说,在福建,元宵节给新嫁女和已生男婴的女儿送灯的习俗已逾千年 注2 假如说送灯的习俗在福建已逾千年,那么最少北宋时期福建就有这习俗了不过查福建现存最早的地方志—— 南宋 《三山志》对此俗无载,明正德《福州府志》、明万历《福州府志》、清乾隆十九年《福州府志》均无载。

      查清乾隆三十三年刻印的《福建续志》所引《福州府志》,不直接统计此习俗,而是借谢肇淛《五杂俎》的统计:“十三、十四、十五夜尤甚,影灯象人物、花果、禽鱼,裁缯剪纸及琉璃为之谢在杭,闽方言以灯为丁,每添一灯则俗谓之添丁 注3 可见修志的文人较正统,不屑于统计里巷风俗,而谢肇淛勇于离经叛道,所撰笔记,统计了很多  方志未载的民俗《五杂俎》付梓于明万历四十四年 公元1616年 ,最少,此风俗已在五百年前流行于闽地  闽西南、赣南、粤东一带的客家人也有元宵节“送灯”的民俗,其形式更靠近文昌的“送灯”研究客家风俗文化的书籍全部对此俗有记载,如《客家人和客家文化》中载:凡在春节前添了男孩的人家,要挑着一对写有“新丁”、“添丁发财”吉语的来到祖宗祠堂,祭奠祖先,汇报族中又添了新丁,请求列祖列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祭毕,由家长点亮灯笼,在鞭炮声中将灯笼挂于祠堂和自己厨房的门楣上 注4 文昌一带的汉族多是从福建移民而来有学人研究中国客家人分布情况,海南文昌是非纯客家县之一 注5 由此可断,海南文昌的“送灯”民俗应该是从福建传承过来的那么文昌何时兴起此习俗?查《康熙文昌县志》无载,《咸丰文昌县志.舆地志》载:“自十二夜起,曰开灯。

      作灯市,剪彩为花及鱼虾、走马各样人或掇灯球归家,置席下,以许生儿则送灯《民国文昌县志》亦载 注6 清咸丰到现在150余年,这是方志记载此风俗流传的最早年代不过现在文昌 “送灯”的形式有了部分改变,比如要在八音伴奏下跳盅盘舞,这是福建和闽粤赣客家没有的民俗换了地方,又和地方文化融合,又伴随时间的推移,必定会产生流变,形成自己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  “送灯”寓意添丁的民俗不但流传到了海南,竟然也传到甘肃《兰州日报》曾载:兰州西固区河口街于元宵节期间的社火队伍中有多种多样的灯,其中一个为“麒麟灯”,这种麒麟灯,是专为缺儿少女的家庭而制做的村里谁家人丁不旺,不孕不育,众乡亲就把麒麟灯送到谁家其寓意为“麒麟送子”该报文章言:“ 相传,这种‘送灯添丁’的习俗是从江南传到兰州的在福建、台湾等  闽南一带的方言中,‘灯’和‘丁’互为谐音,送‘灯’即为送‘丁’” 注7)  江南风俗怎么会传到甘肃?清朝政府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战争中,甘肃是战略要冲,所以,从顺治皇帝开始便在此建立“绿营兵”绿营兵”是汉族兵,兵源来自全国各地,应该有福建籍官兵官兵解甲留居当地,行故乡习俗,是情理中事,类似贵州“屯堡”人  二、送灯到祖坟习俗  元宵节给祖坟送灯的习俗在我国分布的区域比较广,《中国风俗辞典.岁时节日类》载:江、浙等地每逢夏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夜,大家携红灯、香烛到祖墓上点燃,意为请祖先出廓观灯,阴阳同乐。

      注8 据王大伟《东北元宵节“送灯”习俗初探》 注9 和有些地方政府官网记述, 注10 东三省、山东的部分地域全部有此习俗,甚至在甘肃《西河县志》中也有此风俗的记载 注  11 比较盛行的地方在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尤以河南光山县、商城县、新县为最此地域为何会有这么习俗,看一条网上的统计:  听说朱元璋做了明朝皇帝后,得悉母亲逝世好多年了,她来到母亲的葬地,可是遍野全部是荒冢,哪一座才是母亲的呢?于是她在每一座坟前点一盏灯,然后说:“孩儿不孝,孩儿今天给母亲叩头谢罪来了!是我母亲您的灯就亮着,不是就全部熄掉!”皇威谁不敬畏?鬼魂也惧怕三分朱元璋对着遍地荒冢一一跪拜时,除了一座坟墓的灯亮着以外,其他的全全部熄灭了这亮着的正是朱元璋母亲的坟茔以后这种“亮灯”的风俗也逐步盛行起来,大家用这种方法来表示对先辈的思念 注12  只是传说,未经考证很多小区域范围的民俗现在全部无法考证其源头下面引述一条商城元宵节给祖坟送灯习俗的统计:  每十二个月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大家提前把竹皮、多种彩纸、蜡烛、鞭炮、纸钱之类的祭奠品准备好,吃了中午饭,离祖坟近的就开始扎灯罩 ;离祖坟远的提前就做好准备,然后或乘车、或骑自行车、或步行出发去祖坟。

      天一黑,大家 出嫁的女儿除外当地习俗,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十五有个说法:姑娘看了娘家灯,娘家冷清清 带着这些祭奠品来到坟地,先在坟前扫出一块空地来,把灯罩插在地上,灯罩里面点上蜡烛,把供品摆上,然后开始放炮、烧纸、磕头整个仪式结束了还要再守一会儿天完全黑了,天上明月当空,地上只见漫山遍野的灯光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谁家的坟前假如没有灯,就意味着这家可能没人了或家庭不兴旺邻家祭奠的人也会送上几盏灯,烧部分纸,是“邻居”嘛,相互多照应是应该的 注13  同是“送灯”习俗,却又不一样的含义  元宵节“送灯”祭祖的习俗虽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但很多方志却不予记载查光山县志 上海古籍书店据天一阁藏明嘉靖本影印和清光绪十五年补修本 、商城县志 清嘉庆八年刻本 无载,查东北几县旧志 均为民国时期的铅印本 却有载;查山东、浙江、安徽几县新编地方志 均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编修 有载旧志的编修,以儒家道德伦理为圭臬,编志人大多饱读圣贤书,对不利于教化的民风民俗视为“淫风淫俗”,当然不统计在方志中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文人开始认识到民间民俗文化的主要性,遂开民俗学学科今天大家对未统计在旧方志、确仍然流传民间的风俗很重视,因此新地方志记载旧俗、旧方  志不统计旧俗的情况很普遍。

      那么新志和旧志的分界,应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准较为合理  三、文昌盅盘舞的起源  文昌盅盘舞的起源于何时?据现在通行的说法是: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经有六百多年历史,源于八音以后,随“八音”的勃兴应运而生,初时仅在每十二个月农历二月初九到二月十二纪念冼夫人的军坡节期间演出,文昌各地的冼夫人庙碑刻也记载盅盘舞只在闹军坡时上演,并举琼山、文昌民谣为证 注14 文昌盅盘舞在现有古籍文件和地方志中没有任何记载,《康熙文昌志》、《咸丰文昌县志》、《民国文昌县志》中找不出蛛丝马迹,包含现存海南最早的地方志《正德琼台志》、最权威的《道光琼州府志》也无载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文人和官员,不会将民间音乐、曲艺、舞蹈统计在史志中,这是很通行和普遍的做法,这种做法使现在严谨的民俗研究者经常陷于找不到历史资料的尴尬  舞蹈的起源有巫覡说、劳动说、游戏说,后两说实为一说,争论点在前后的问题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一、言:“巫之事神,必用歌舞”、“是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 注15 唯物主义美学家、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则认为文艺和美均源于劳动 注16 如按王国维说,和文昌盅盘舞最初形态、即纪念冼夫人的军坡节时演出相合,神人共乐。

      但文昌盅盘舞的起源年代假如是元末明初,那个年代中国古代文化已经经历了灿烂辉煌: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不能和上古“巫覡时代”同日而语所以文昌盅盘舞的起源应该有民间文化上的传承众所周知,海南汉族民间民俗文化是大陆各地历代迁琼的军、民、官、商传承而来,文昌盅盘舞的产生可能不是直接的传承,而是在海南汉文化逐步繁盛之时产生的这和通行的说法相合篇二:河南民俗  河南人极为重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夜明月当空,清辉洒地,秋高气爽,是一年中月亮最为皎洁的夜晚这一天,新禾入廪,游子当归,全部要在这天努力争取赶回,合家团聚如有家人身居异乡,必在赏月时念念有辞,致以思念书香门第之家,老大家向儿孙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小说,共享天伦之乐  铁塔燃灯是开封地域中秋的一项主要活动铁塔所在地的开宝寺 明代以后大家称为铁塔寺 ,景色佳丽,是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家的游乐苑圃燃灯是开封人民自汉代沿袭下来的习俗,每十二个月的元宵节和中秋节其事最盛唐代,睿宗景云二年正月十五夜燃灯千盏,重开宵夜玄宗增至十四、十五、十六,三个挽上放灯宋太祖赵匡胤时,东京又加十七、十八两天,共为5个晚上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丝交辉。

      京中各大寺院,诸如相国寺、开宝寺等;盛设华灯乐棚,张彩烧灯,竞出新奇,“华灯偏共月争光”,‘人人五夜到天明”元人冯子振描写元代铁塔然灯盛况时写:“擎天一柱碍云低,破暗功同日月齐午夜火龙翻地轴,八方星象下天梯光摇潋滟沿珠蚌,影塔沧溟照水犀文焰逼人高万丈,倒提铁笔向空题”明清时期的中秋节之夜,铁塔上遍点灯盏,一次用油即50斤,远望如同火龙,辉煌炫目如同白昼无名氏的《铁塔行云》诗赞美此景曰:“半空铁马风摇铎,万朵莲花夜放灯”请入周吉也写诗赞美说.“年年八月中秋夜,万点明灯照九霄”明代李梦阳有一首《观灯行》的诗,在极力渲染开封元宵节燃灯盛况的同时,还对统治者骄奢淫侈的生活有所挖苦,她写道:“正月十四十五间,有涞大驾观鳌山万金为一灯,万灯为一山用尽工匠力,不破君王颜?”是呵,工匠极尽奇巧,费资千万,造出火树银花,千光万焰的绚丽美景,尚不能赢得君王的开颜一笑,统治者的荒淫糜烂,由此可见  南阳地域,旧时中秋节夜设茶果、月饼于庭院,焚香祭月,称为“圆月”,以示秋季丰收,合家团圆之意现“祭月”之俗不存,但八月十五吃月饼,走亲串友之俗日盛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佳节倍思亲”之语,说明了大家对这一节日的重视  汤阴过去家家全部要蒸月饼(白面里面放糖,蒸成圆饼状,再用木梳、顶针一类的工具按上多个图案),中秋夜月上树梢时,开始用月饼、水果之类供奉月亮。

      改革开放以来因为百姓经济宽裕,市场上月饼品种繁多,多数人家已不再蒸月饼,上供时用买的月饼和水果供过后,要把月饼分给家人吃,以图吉祥团圆  在巩义,节前大家向亲友馈送月饼,全家团圆:杀鸡为肴有“男不愿月”之俗晚上在院内设案,摆月饼水果等供品,面向月亮许愿,这叫“愿月”  另外,在驻马店地域,八月十五要吃糍粑和月饼的风俗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因恰在三秋之正中,故名,也称“仲秋”河南民间多直呼为“八月十五”、“八月节”此节是从古人的祭月、迎寒发展而来,作为节日,在西汉时已具雏形,晋已经有立秋赏月之举,唐代盛行,宋太宗年间始定为中秋节,至今盛行不衰河南民间,中秋节活动一向围绕着“圆月”(祭月)、赏月和庆丰收、乐团圆进行  食月饼  中秋节白日饮食多随节日饮食习惯,北部以饺子、面条为食,南部则食以糍粑元宵或扁嘴夜晚食品则多有讲究,除了要有应时的果品外,一定要备制“月饼”月饼或自制“面月饼”或购置“糖月饼”  祭月  中秋节夜晚的祭月活动讲究要由家庭主妇负担祭月时,要在自家庭院摆上供桌,上置苹果、柿子;石榴、枣、梨等“五色供果”,豫西人则少不了供煮熟了的毛豆角,月饼置于供品之正中周口一带还把印有月宫、桂树、嫦娥、玉兔木刻画的“月宫码’摆在很多供品之前。

      月亮升起后,祭月的妇女们便焚香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5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6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0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7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3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