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劝学den文言文.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542041314
  • 上传时间:2023-09-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8.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艾子杂说——富人之子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①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②而且恃多能③,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④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⑤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①克:胜任   ②敏:灵敏,聪明   ③多能:多种本领   ④妄言:乱说,造谣   ⑤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⑥累:积攒、拥有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儿子很笨,儿子的父亲又不教他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您的儿子不通事务,以后又怎能接管您的家产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很聪明,而且很乖巧怎么会不了解世间的各种事务呢?”艾子说:“我们来试一下他,问他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甘愿受罚富人把儿子找来问了,儿子笑嘻嘻地说:“怎么不知道,米是从布袋里来的富人改变面容说:“你这笨儿子,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艾子说:“唉,有这样的父亲,儿子又能怎么样呢?”寓意 讽刺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法,更说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孩子不可以娇生惯养,否则对他很不好,因此教育方法也很重要。

      三人成虎庞恭(16)与太子质(1)于邯郸(2),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 王曰:“否   “二人言市中有虎,王信(5)之乎?”   王曰:“寡人(6)疑之矣”   “三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   庞恭曰:“夫(7)市之无虎明(8)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9)大梁(10)也远于市,而议臣者(14)过于三人愿(11)王察(12)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19)先至后太子罢质(18),果不得见(17)1. 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作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 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 市:市集 4. 之:代词,这里指“市有虎”这件事 5.信:相信 6.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7.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8. 明:明摆的,明明白白的 9. 去:距离 10.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11. 愿:希望 12. 察:详审,辨别是非,明察 13.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庞恭从邯郸回来,终不能见到魏王意指魏王已听信谗言,不召见庞恭。

      14.议臣者:非议我的人议:议论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臣:庞恭自称 15.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庞恭随侍魏太子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做人质 16.庞恭:魏国大臣质:抵押,这里指作人质 17.见:召见 18.罢质:结束做人质的任务罢:结束 19.谗言:诋毁的话战国时代,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 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 “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不信!”魏王立刻答道   “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   “我会怀疑魏王回答道   “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   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 “我会相信   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此事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可是,庞恭走前就有人毁谤他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1)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1.庞恭对魏王讲“三人成虎”有什么用意?2.庞恭从邯郸返回,得不到召见的原因是什么?3.学习本文对有什么启示?1.他希望魏王在他走之后不要听信别人污蔑他的话2.因为魏王听信了他人的谗言3.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读书要三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①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②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④”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⑤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⑥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⑦心既到矣8,眼口岂9不到乎10?注:①误:错②倒:颠倒③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④见:同“现”  ⑤晓:知道  ⑥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⑦急:急迫,要紧  8相当于''了"  9时常,习  10吗,语气词凡是读书,必须要读得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读书的遍数多了,它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急迫最要紧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是:这  故:原因 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 弋:将绳子系在箭上射,是古代一种射鸟的方法此处指捕鸟 烛邹:齐景公的臣仆 主:掌管,负责   诏: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这里指下令   数:一一列出,加以斥责   轻:轻视,把...........看轻   闻命:接受教导   亡:丢失,逃跑   以:因为   士: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   前:前面   主:射   毕:完   命:教导   而:1、却 2、再齐景公喜欢射鸟,叫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全都逃跑了。

      景公大怒,诏告官吏要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这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我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请杀了烛邹景公说:“不要杀了,我受教了!”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三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  揭露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机智、正直  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求学须早人生小幼,精神专得,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反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lǎn 坎壈:困顿,不得志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曹操)、袁遗老而弥笃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馀,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于暝目而无见者也①理:温习 ②坎壈:困顿,不得志 ③袁遗:人名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大以后,思虑分散,所以须要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会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但如果人因困顿不得志而在壮年失去机会学习,在晚年还应该学习,不可以自己放弃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到了老年却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曾参七十岁才学习,仍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游历学习,仍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都终於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幼年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习的人,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任末勤学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⑨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⑩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⑨虽:即使、⑩耳:罢了任末14岁,背着书籍跟从老师学习,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凭借什么成功呢?他贫穷无家,有时依靠在树木的下面,编织茅草做成小屋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就用星星和月亮的光照着看书,昏暗时就捆绑麻蒿点燃照明平日里每当看书看到领会意义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这事,其他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热爱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1)负笈从师,不惧险阻:背着书箱,外出拜师求学,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   (3)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   (4)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一同求学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

        (5)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以旁人的态度, 突出任末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我们应该学习任末爱学习的品质,这样才能变得博学多才董遇三余读书(董)遇字季直,性质纳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lǚ)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董遇:三国时期著名学者  讷:口齿不流利 性质讷:秉性纯朴而不善言辞   采稆负贩的负:   负,就是“背”的意思   贩,卖这里的意思就是采集“稆”这种东西背去卖掉   忘恩负义的负: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