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doc
10页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 作者:———————————————————————————————— 日期: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三〕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1 区域的根本含义1、区域的概念:地球外表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根底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2、区域的根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限、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3、区域的空间构造: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影响区域空间构造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开展水平4、区域的产业构造: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开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拟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开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1.2 区域的开展阶段1、衡量区域开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开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开展阶段的特征区域开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开展阶段经济开展水平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产业构造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开展第三产业开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交通运输建立显著加快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城市化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开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开展状态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增长高水平的均衡状态1.3 区域开展差异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开展差异: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兴旺,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拟高,开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兴旺,工业构造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开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构造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③ 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北方南方区域特征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限制因素水资源缺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开展方向调整产业构造、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3、西部大开发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开展潜力大但西部根底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措施:抓好根底设施和生态建立;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开展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开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开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平安;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开展战略。
1.4 区域经济联系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开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开展②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对西部地区开展的影响〔1〕推动中西部地区根底设施建立,增加就业时机,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开展〔2〕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增长对东部地区开展的影响〔1〕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构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2〕解决能源紧张状况,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开展③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三条线路意义:对输出地区的影响〔1〕增加就业时机,拉动相关产业的开展〔2〕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增长对输入地区的影响〔1〕优化能源的消费构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2〕解决能源紧张状况,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开展。
3、产业转移原因:①降低本钱: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本钱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 ③降低内部交易本钱影响:促进欠兴旺地区的经济开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开展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3、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根底设施建立;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4、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原因:①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易溶于水;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强 ②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开荒;开矿。
危害及其表现: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使黄河泥沙巨增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水土流失治理:①合理利用土地,挑战土地利用构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开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②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具体措施:工程措施〔保塬、护坡、固沟〕、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即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2、湿地的功能:修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3、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突出问题治理措施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能退化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水质污染问题突出防治水污染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野生动植物、制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拟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2、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4、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5、亚马孙开发方案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方案: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移民亚马孙平原 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6、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消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2.3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2.3 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田纳西河流域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拟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局部,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局部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局部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兴旺,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展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流域的综合开发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展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开展农业,大力开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立,开展旅游业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给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开展治理经历: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开展●美国农业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