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环型社会及其评估指标体系.doc
9页循环型社会及其评估指标体系 循环型社会及其评估指标体系【作 者】张超【作者简介】张超,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内容提要】循环型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模式,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它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模式,还包括人们的消费模式、生活方式等3R原则是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操作原则,系统模式是循环型社会最主要的实践模式在循环型社会理论指导下建立一套评估循环型社会的指标体系,可以监测、推动循环型社会建设摘 要 题】理论研讨【关 键 词】循环型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正 文】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自从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循环型社会内涵何谓循环型社会?循环型社会是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和对产品实行综合利用及循环利用为手段,旨在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保护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日本于2000年率先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构想,并制定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该法第二条指出,循环型社会应抑制产品转化为废弃物,运用适当的循环利用方法以促进产品本身转化为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对于不能转化为可循环利用资源的产品以适当的方法处理,以此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对社会的环境负荷从本质上讲,循环型社会是一种生态型社会,它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的“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单向物质流动的线形社会经济模式,是建立在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网络状模式下的社会经济形态一个理想的循环系统通常由四个主要的行为主体构成:资源开发主体、生产主体(制造商)、消费主体和废物处理主体可见,循环型社会是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模式,它最大的特点是系统内部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物质流动通量永远大于出入系统的物质流动通量,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的社会活动给地球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循环型社会和循环经济密不可分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方式,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广义的循环经济有时候和循环型社会在同一意义上使用。
但循环型社会和循环经济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是强调的领域不同,循环经济强调的侧重点是生产领域,循环型社会所指的领域不仅包括生产领域,还包括生活领域;二是行为责任主体不同,循环经济所强调的行为责任主体是资源开发者和生产者,而循环型社会的行为责任主体还包括消费者,将行为责任主体扩展到了所有社会大众因此,构建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倡导循环型社会理念更有普遍意义 循环型社会的操作原则与实践模式建立循环型社会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要遵循3R原则3R原则是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操作原则,包括减量化(reduce)原则、再使用(reuse)原则、再循环(recycle)原则减量化是指减少生产、生活过程中的资源流入量和废弃物的产生量,即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技术改造减少产品原材料的使用,尤其是减少一次性包装材料的使用;在生活过程中,鼓励人们学会适度消费,以避免产生过多的垃圾减量化的目的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并抑制废弃物的产生,属于输入端预防控制原则再使用原则就是要求消费主体尽可能多次、多种形式使用已经购买的产品,其最终的作用也是达到废弃物减量化的目标再循环原则就是使废弃物再生利用和资源化,它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废弃物的资源化与不可资源化的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等环节。
3R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并列的逻辑关系解决废弃物污染问题的优先顺序为:发生避免→循环、再使用→适当处理因此,对于废弃物,处理控制的逻辑是:首先要控制、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其次对于无法削减的废弃物和经过使用后产生的垃圾等要加以回收再利用,使它尽可能地在社会循环系统内部流动;最后对于实在无法避免、不能再利用的废弃物,经过焚烧、堆肥、卫生填埋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注:石成春、陈轶:《论构筑循环型社会的科学和实践》,《福建环境》2001年第6期系统模式是循环型社会最主要的实践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试图通过法律手段、政策手段来改变和约束人类的社会行为,在整个社会范畴内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比如日本,它以3R原则为核心,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情报激励、非政府组织与生产者的协议、扩大生产者的责任、生态需求等六个方面的措施来构筑循环型的社会经济体系其中前两项带有强制性,后四项则以协商自愿为原则 循环型社会评估指标体系 (一)循环型社会评估指标体系功能1.描述功能它是循环型社会评估指标体系最基本的功能我们设置指标的目的,就是要将特定区域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状况变为可以度量、计算和比较的数据、符号,然后借此来认清特定区域循环型社会发展程度,分析发现该地区循环型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促进循环型社会发展的优势和阻碍循环型社会发展的因素,为有关政府部门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对策提供决策依据。
2.评价功能它是循环型社会评估指标体系的核心功能在对循环型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准确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对特定区域循环型社会发展程度的纵向和横向相对水平的测算比较,我们可以对该区域循环型社会发展的客观状况的前因后果作出解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利弊得失作出判断,进行评价,从而为比较循环型社会发展水平提供标准,为规划循环型社会发展方案提供现实基础3.导向功能根据循环型社会评估指标体系对特定区域的循环型社会发展水平进行描述、评价后,我们可以了解该地区循环型社会发展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可以从纵横两方面发现发展的差距,从而挖掘自身发展的潜力也就是可以使我们明确哪些该坚持,哪些该完善,哪些该克服这就为区域循环型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起指导作用4.预警功能根据循环型社会评估指标体系对区域循环型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测评,我们不仅可以明确其发展方向,还可以及时发现严重影响循环型社会发展的障碍甚至破坏因素利用循环型社会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这就为循环型社会的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起着警示作用 (二)循环型社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1.3R原则评估循环型社会的侧重点在于通过资源的循环使用以节约资源、减轻环境负荷,在这点上有别于纯粹的保护环境与生态,因此在选择、确立循环型社会评估指标时要全面遵循3R原则,指标要充分体现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状况及由此产生的效益。
2.系统性原则循环型社会要求在整个社会范畴内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它涉及人们的观念意识、技术水平、政府的政策法规等方方面面,因此评估循环型社会的指标体系要有系统观念,将涉及到各方面的指标围绕3R原则组合在一起构成有机整体 3.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要求指标数值易于获取、简明扼要、有较大信息容量指标的设置要适应地方监测力量和技术水平,尽量与统计指标一致或存在一定的关联,以便纳入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中4.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要求评价结果在时间上现状与过去可比,在空间上不同区域之间可比通过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反映一个地区循环型社会建设的演进轨迹;通过区域间的横向比较,反映一个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问题,从而可以因地制宜地提出对策措施5.独立性原则若某一指标可由其它已知指标导出,则该指标与给定的已知指标相关;若某一指标与另一指标无内在的机制联系,则这两指标相互独立构成指标体系的指标应尽量相互独立要求指标有相对的独立性,是为了使指标在指示相应的准则层时有较大的信度事实上每个指标对相应的准则层的贡献是不一样的,越是独立的指标,其贡献也越大,可信度也越大6.综合性指标优先原则若一个指标所描述的对象特性可概括地代替若干指标所描述的对象特性的整体性,则该指标为其余若干指标的综合指标。
选取指标时应以综合性指标优先为原则,这样可减少指标数量,简化指标体系7.直观性原则指标的直观性,是指该项指标符合人的直觉理解,而不需进行深度的抽象思维采用此原则,可使指标宣传效果上具有群众性循环型社会评估指标应尽可能直观、形象,便于理解8.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原则循环型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工程技术方面的创新及使用,使社会能在技术层面上循环起来,同时还需要人们的行为方式、消费理念随之改变到有助于循环的轨道上来,那么衡量循环型社会的建设程度就不仅需要客观的技术性指标,还需要主观的观念性指标,因此整个循环型社会的指标体系要把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结合起来9.动态导向性原则建设循环型社会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并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动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标设置的动态性,即指标将随着社会、经济、生态的发展作适当的调整、补充与修改;二是指标的标准值及其权重是动态变化的我们认为循环型社会本身就是个动态的概念,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循环,人类一定会根据生态承受能力及满足生活质量的要求提出更高水平的循环目标因此,选择的指标必须能够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潜力以及演变趋势,揭示内在发展规律每一具体指标应该反映该评价领域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状况,从而有利于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制订、调整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
(三)循环型社会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循环型社会的内涵、操作原则、实践模式,我们制定了一个由三级指标组成的循环型社会评估指标体系这三级指标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目标层为循环型社会发展指数,准则层由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公众参与意识组成,指标层由具体的20个指标组成具体见表1表1 循环型社会评估指标体系目标层 准则层 权重 指标层 单位 权重 目标值万元GDP能耗 吨标煤 0.15 0.6万元GDP用水量 m[3] 0.15 50减量化 城镇生活耗水率 % 0.15 15(reduce) 0.30 城市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 Kg/日 0.15 0.8绿色能源比重 % 0.14 50能源利用效率 % 0.14 50循 家用节能灯使用比例 % 0.12 90环 生活污水中水回用比例 % 0.20 60型 再使用 0.25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0.30 90社 (reuse) 工业废固利用率 % 0.30 90会 秸秆综合利用率 % 0.20 95发 废旧物质回收率 % 0.22 90展 再循环 城市污水处理率 % 0.21 85指 (recycle) 0.25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 0.22 50数 农村粪便资源化率 % 0.17 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0.18 100环保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 0.30 5公众参 绿色标志商品率 % 0.25 50与意识 0.20 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 % 0.15 100公众循环型社会意识 分 0.30 80 标准值、权重、发展指数的确定与计算 (一)标准值的确定从定量的角度来考量,什么样的社会才算循环型社会?目前还未见具体研究,因而也没有明确而权威的说法。
笔者认为循环型社会的量化标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环保观念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的,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它又是相对明确而固定的它的参考标准是在有一定经济基础和一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现有技术能达到的水平在目前的技术背景和认识水平下,根据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对循环型社会评估指标体系各指标尝试提出以下标准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