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篇汇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doc
58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思想] 按照初读诗句→品读诗句→感情朗读的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中蕴含的感情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读中悟情,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从而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KJ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KJ杜甫简介)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KJ出现课题) 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KJ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三、理解诗的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悟诗情 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KJ思考、讨论)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KJ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KJ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KJ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四、渲染主题 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KJ录音朗读) 五、课外拓展 过渡: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
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六、总结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2 一、揭诗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 介绍写作背景 听到这个消息(指的是诗题中的什么),写下了这首诗 再读诗题这个消息能给诗人带来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读读这首诗 二、解诗意 自由读诗2分钟,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和韵味 解决“衣裳”“妻子”“漫卷” 再读诗歌,你读出了什么感觉? 读出感觉了没有,把这种感觉带进去读读 三、悟诗情 能用一个词说说你的感觉吗?(喜)请生读一读全诗 当有孩子说读出了喜的感觉,问:“有几个也读出了喜的感觉?” 诗中的哪些词带给你这样的感觉? 1、体会诗人的喜:抓住诗中的一些动词来说 涕泪男儿有泪不轻掸啊,只有在大悲大喜之时才会流泪,还是偷偷地流,可是诗人一个温文尔雅的诗人却涕泪满衣,这眼泪是—一个诗人的泪更是一个男人的泪。
读一二两句诗这眼泪是高兴到了极点,是喜极而泣的泪水啊读这两句诗 漫卷杜甫是个读书人,读书人可是爱书如命的,可是此时却是随意地卷起自已的书,他想干什么?他想收拾行装,回家啊读三四两句诗 放歌引吭高歌 纵酒开怀畅饮 还乡青春作伴 诗人当时已经52岁了,却还要放歌,纵酒,青春伴还乡,你看到的还是一个52岁的诗人吗?诗人是人老心不老啊缘于听到了这个喜迅读四五两句诗 诗人回乡的路远吗?哪两句诗是写诗人回乡路的?生读出示地图:从梓州到洛阳少说也要走半把月,你感受到远吗?再读读诗句 诗人漫长的回乡路,诗人只用了十四个字就走完了,所经之地在诗中是一晃而过,遥遥旅程也只是一穿,一下,一向而已可见诗人心情是多么的畅快再读诗句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诗人的这份喜悦吧!齐读全诗 2、体会诗人曾经的愁:抓住“却看妻子愁何在” 刚才从诗中我们读到了诗人的喜极而泣,喜极而狂,你还读出别的感觉吗?(愁或悲)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却看妻子愁何在) 何在说明了妻子和儿女曾经的愁,曾经有什么愁呢? 出示补充材料: 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得出有家不能回,饥饿,背井离乡,困苦不堪)而如今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马上可以回家乡洛阳啦,那里有田地,那里有亲人,那里有朋友,这是一家之喜啊!所以诗人——读全诗。
这喜仅仅只是诗人一家之喜吗? 补充课外资料: 如果你就是那乳下孙,如果你就是那个征战的男儿,如果你就是那个妻子,如果你就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如今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老百姓再也不用流离失所了,男儿们再也不用征战了,母亲们再也不用忍受失去儿子的痛苦啦,国家也安定了,这是一国之喜啊! 双喜临门,诗人能不喜欲狂吗? 再读全诗 国喜则家喜,国忧则家忧,诗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和人民联系在一起,他的一生总是颠沛流离,忧国忧民,所以他的诗风沉郁顿挫唯独此诗一改过去诗风被后人称为生平第一快诗,你感受到了快吗?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希望教师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了解自己的课!谢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3 一、 谈话引入,品味《春望》 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是谁?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能背一首他的诗吗? 教师进行主动点评:诗中或写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或表现出一个悠然、自在的杜甫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无限喜爱,或体现杜甫关心时事、战争题材的诗数量很大,或表现杜甫珍爱亲情等反映诗人才华出众、品质高尚,其诗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一些佳篇名句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如《望岳》中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很多人的座佑铭;揭示统治阶级腐败和人民苦难的警世之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老师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杜甫的诗《春望》就是其中的一首 教师出示《春望》及注释,并自己乐读 同学们,从诗中你体会到杜甫当时怎样的心境? 教师概括:这是诗人目睹昔日都城长安城垣破败杂草繁芜的凄凉春景而创作的表现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气愤和对安史叛年暴行的无比痛恨 大家知道“安史之乱”吗?请学生来谈一谈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指的是安禄山,史悬明反叛唐玄宗的一次内乱) 教师出示课件并讲述: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安史叛年十年残暴,每到一处就抢掠民财,烧毁房屋,甚至把杀人当作儿戏,叛军进入长安后,大抢3天,长安成了一片火海在安禄山军队的暴行下,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镇村庄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 诗人杜甫为了躲避战乱,才流离失所,贫困潦倒,而且一家人的生命时常受到威胁,此时的杜甫内心充斥着无尽的担忧和无限的渴望,他在期待着什么呢? 平息安史之乱,早日返回故乡 点评:谁说杜甫“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今天你就是杜甫的知音 终于,公元763年,唐王朝的军队先后收复了河南河北,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被彻底平息,欣喜若狂的杜甫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储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 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 释题:(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然后解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闻”“听说”,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诗中还有同学们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发现,那“河南河北”指的是哪里?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不是的,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2、 导读: 下面让我们练读这首诗,请大家自由地读,读准字音,尤其要读准诗中的几处地名 指名读,“漫卷”读juǎn,体会为什么这样读,“卷”,动词,卷起来之意,我们一起读;“妻子”的“子”为什么不读轻声,“子”指孩子,有实在意义,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还有“青春”,不同于“青春年华”,而是指春天的景物,我们一起读 太棒啦!这都是我们读出来的知识啊!你们说读好吗?读书真好,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探究这首诗的意思和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然后在班内相互交流,合作学习,我们要来比一比,哪位同学体会深刻,哪个小组汇报精确,看谁能够走进伟大爱国诗人杜甫的心灵深处 3、 析句 学生自主探究操作,合作学习后汇报,教师适时抓重点词句加强理解 “初闻涕泪”中的“泪”与《春望》中“惑时花溅泪”的“泪”有什么不同?前者是春极而泣,后者是悲伤的泪。
初闻涕泪满衣裳”意思是“刚一听到这个喜讯,就激动的泪如雨下,泪水把衣服都打湿了”这么长的话在诗中仅短短几个字,可见诗句精练,意蕴丰富,能这样喜极而泣,那将是多么的高兴啊!谁来读? “漫卷”即胡乱的收拾,这对于一位酷爱读书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描写,体现杜甫巧妙的创作手法,此时的杜甫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你们说那将是何等的兴奋啊!谁来读? “愁何在”说明什么?妻子和孩子曾有过这样的忧愁呢,他们为什么而愁?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贫困流离,生命时常受威胁而愁如今所有的烦恼都被胜利的喜悦冲得无影无踪,留给他们的就只有高兴,只有激动,只有兴奋,只有…谁来读? “喜欲狂”的杜甫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集体返乡的遐想,他想象中返乡路线是怎样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杜甫归心似箭的心情体现在哪几个字?圈一圈,请学生连读、齐读作者此时在剑外从剑外到洛阳,途径四川,湖北,河南三省,实际相隔千里之途,却因喜悦至极,感觉如同近在咫尺,这两句中地点的转换,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你们知道全文共出现几处地名,地名之多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让我们感受到杜甫高超的创作才能。
我们赞叹这真是一首好诗,仅仅56个字,为我们展现一个感情热烈,喜极而泣,满怀希望,无限喜悦的杜甫,这是我们通过真切的体味、感知诗句的意境,这是在把诗讲胖,变丰满;下面,我们再来试着将诗说“瘦”,寻找诗“眼”那诗中最能体现杜甫的心境的是哪个词?哪个字?对,如果说《陆游》的示心是以悲寄托对祖国统一的牵挂,那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重在突出一个“喜”字喜”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就是在杜甫心中压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