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刘渡舟临床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doc

31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453491693
  • 上传时间:2022-12-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8.50KB
  • / 3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松原市中医院传统疗法治疗中心 赵东奇 1/24/2012刘渡舟临床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刘渡舟教授(1917-2001),为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临床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经方颇有独到的见解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半个多世纪,上溯歧黄之道,下迨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于临床各科均有自己独到的经验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现将刘老在脾胃病治疗上的经验简论于后,虽不能赅尽刘老经验,亦能述其大略   1 尊仲景 活用五泻心汤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证”、“胃脘痛”、“胃痞”的范畴,其临床症状以胃脘胀满为主,而《伤寒论》五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与慢性胃炎正相合拍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首当从脾胃不和入手,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而成心下痞五泻心汤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是调理脾胃阴阳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乃是针对寒热具体情况而制订的,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然气机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气不和则一。

      因此,仲景创五泻心汤以治疗心下痞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脾胃病的治疗提出了系统的方法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对仲景之学有高深的造诣,现就导师应用泻心汤类方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论述如下   1.1 半夏泻心汤   本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它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种痞证,后人将其称为痰气痞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逆而作呕,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人参、草、枣以补之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也是导师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方   1.2 生姜泻心汤   药物组成: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大枣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干姜用量而成治疗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或胁下作痛,小便不利,脉沉弦,舌苔水滑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运,饮食不化,水饮内停而成痞药用生姜健胃以散水饮,佐以半夏涤痰以消痞气;干姜温中以祛寒气;人参、甘草、大枣甘温扶虚,补中益气;黄芩、黄连苦寒而降,以治胃气上逆。

      刘老对生姜泻心汤的使用得心应手,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刘老认为:本方的辨证要点为胁下有水气,临床表现当为胁下疼痛及腹中肠鸣在使用本方时通常加茯苓以健脾利水本方在治疗慢性胃炎的应用中与半夏泻心汤有异曲同工之妙,临床区别主要在于呕与利的多少,以及有无肠鸣   1.3 甘草泻心汤   药物组成:炙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大枣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人参,加重甘草之剂量而成治疗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下利频作,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之虚气痞方以甘草命名,义在缓客气之逆,益中州之虚;佐以大枣之甘,则扶虚之力为大;半夏辛降,和胃消痞;芩、连清其客热;干姜温其里寒务使中气健运,寒热消散,胃气不痞,客气不逆则愈本证由于反复误下,脾胃气虚较重,成痞利俱甚之证因此,按林亿所云,此方无人参,乃脱落之故,本方当有人参为是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增加了炙甘草的用量,而药味相同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应当互相发明,虚相明显时,即可用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治疗,经方之用,也当以变为灵以上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均为治疗心下痞的方剂,皆以脾胃升降夫常,寒热错杂而出现的心下痞满与呕、利等证为主三方药物相仿,治疗略同,但同中有异,其中辛开、苦降、甘调各有偏重。

      如半夏泻心汤证以心下痞兼呕为主;生姜泻心汤证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与下利为主;甘草泻心汤证则以痞利俱甚,谷气不化,客气上逆,干呕心烦不得安为主  1.4 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第154条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条述证简单,只有一脉一证一证者,心下痞,按之濡也,说明病人只是感觉心下胃脘部位有堵闷痞塞之感,但按之却柔软,而无坚硬疼痛,是属气痞一脉者,就是关上浮,关脉以候脾胃,浮脉又主阳热,今阳热之脉,仅见于关上,说明中焦有热,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故心下痞塞不通然未与有形之物相结,故虽痞塞而不疼痛本证后世医家称之为热痞,刘渡舟教授在火证论中叫做“火痞”,其治疗当泻热消痞方中大黄苦寒,泻热和胃开结,黄连苦寒,清心胃之火以麻沸汤渍之,则味轻气薄,清热而不泻下,治在胃而不及肠二药合用,使热去结开,则痞满自消  1.5 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第155条曰:“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本条论述热痞兼下焦阳虚的证治无形邪热结于中焦,脾胃升降之机乖戾,故见心下痞满;下焦阳虚,不能温阳固表,故见恶寒汗出治疗当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方用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泻热,以麻沸汤浸渍片刻,取其味薄气轻,以清泻上焦之邪热,达到消痞的目的;附子久煎别煮取汁,使辛热之药发挥温经扶阳的作用。

        病案举例 刘x x ,女,58岁患有慢性胃炎20余年,病情时好时坏,经常不能离开治胃药物,饮食稍有不慎,病情就要发作,始终无怯根治近来病情又加重,心下痞满,嗳气频作,呕吐酸苦,小便少而大便稀溏,日行3-4次,肠鸣漉漉,饮食少思,左胁下空痛不舒望其人体质肥胖,面部虚浮,色青黄不泽胃脘处按之柔软不痛,胃中有振水声舌苔水滑,脉滑无力辨为脾胃之气不和,以致升降失序,中挟水饮,而成水气之痞尊仲景之法以生姜泻心汤散水消痞,加茯苓健脾利水生姜20克、干姜4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半夏15克、炙甘草10克、大枣12枚、茯苓30克此方连服7剂,痞消胃开,大便成形,胁痛肠鸣均轻后依法调理3个月有余,饮食二便均至正常,体力如常,复查胃镜,病灶基本消夫,病获痊愈  2 效东垣 擅调脾胃升降   李东垣,受业名门,在用汗、吐、下等常法治疗乏效时,宗元素“养胃气”的家法,以饮食劳倦内伤立论,从脾胃施治,竟获卓效他在传统的伤寒外感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内伤学说,著《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其临证施治,特别强调脾胃的作用,遣方用药也多归于脾胃,崇脾补土,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之为“补土派”。

      他把物质在体内的主要运动形式--升降,紧密地落实到脾胃的功能特点上,在升清与降浊这一对矛盾的运动过程中,认为升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临床强调升发脾胃之气的重要性,创制了不少以升阳益气为主的方剂,擅长用升麻、柴胡、葛根、黄芪等升提之品,成为补土派的显著特色之一东垣之后,其脾胃学说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中医对于脾胃病的认识和治法日臻成熟,后人用“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之说,确立了李东垣及其脾胃学说在中医学史上的地位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仲景治病,擅调枢机开合,其论为“开合枢”,即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东垣治病,擅调气机升降,倡导“升清阳,降浊阴”,临床喜用风药升脾胃之阳气而达到降浊阴的目的刘老对东垣的脾胃学说,推崇备至,临床治疗慢性胃炎喜用东垣之法,其常用之方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   2.1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本方为东垣《脾胃论》第一方,出自《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柴胡、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生石膏治疗各种内伤疾病,元气下降不升,阴火乘机困扰脾胃所致的脾胃清阳不得上升,湿热困阻中焦,热多湿少的症状如倦怠懒食,身重而痛,口苦舌干,肌肉消瘦等。

      本方以柴胡为主,份量独重,配以升麻、羌活以升举脾胃之阳气;辅以人参、黄芪、炙甘草补益脾胃;苍术渗湿健脾;黄芩、黄连、生石膏清泻阴火   2.2 升阳益胃汤   本方出自《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由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白芍、半夏、黄连、泽泻、陈皮组成治疗气虚、湿多、热少的内伤病证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洒淅恶寒等肺病症状其病机为湿邪内阻,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脾胃与肺共同为病治当升阳以燥湿,药用柴胡、防风、羌活、独活,风过则干也;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益胃以化湿,湿去则阳气升发;泽泻引导湿热从下而解;黄芪、人参、炙甘草补脾胃之虚,并益肺气;黄连以清余热;芍药和营,收肺气之散,并节制风药的辛燥作用二方的区别在于湿热的轻重和是否兼有肺系症状   病案举例    董 x x,女,37岁十余年前就发现有慢性胃炎,一直间断服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近半年来病情似有恶化,饮食渐减,周身乏力,大便稀溏,日行2次,恶寒怕风,稍有不慎,即患感冒,胃镜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已服中西药物数月而无效,特求刘教授用心调理。

        烦满(神经官能症)(一)  曹××,女,72岁,住东城区首体南路1995年10月26日初诊  心烦懊恼持续2年.近有逐渐加重之势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服镇静安神药,未见好转,转请中医治疗刻下心烦苦不堪言家人体恤其情谨慎扶持,亦不能称其心,反遭斥呵烦躁不宁,焦虑不安,烦急时欲用棍棒捶击胸腹方略觉舒畅脐部筑动上冲于心,筑则心烦愈重并有脘腹胀满如物阻塞之感,伴失眠,惊惕不安,呕恶纳呆;大便不调,溺黄舌尖红,苔腻,脉弦滑,辨证:火郁胸膈,下迫胃肠立法:宣郁清热,下气除满  处方  栀子14克,枳实10克,厚朴15克  七剂药后,心烦减半,心胸霍然畅通,性情渐趋平稳安静,夜能寐,食渐增,获此殊效,病家称奇,又自进七剂复诊时仍有睡眠多梦,口舌干燥,口苦太息,小便黄赤等热未全解之症转方用柴芩温胆汤合栀子枳实厚朴汤,清化痰热治疗月余而病除  [按语]本案为热郁胸膈,下及脘腹所致故以心烦懊恼,脘腹胀满为主要表现,虽腹满,但无疼痛拒按,大便不通等实证,犹为无形邪热之郁结,非阳明可下之证故治以栀子厚朴汤清热除烦,宽中消满大论云“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本方为栀子豉汤与小承气场合方加减化裁而成。

      因邪热郁结较栀子豉汤证为深,故不用豆豉之宣透,但又末形成阳明腑实,故亦不须用大黄之攻下正如《医宗金鉴》所说:本证“既无三阳之实证,又非三阴之虚证,唯热与气结,室于胸腹之间,故宜栀子枳朴,涌其热气,则胸腹和而烦自去,满自消矣  不 寐(一)  李××,男,49岁,编辑  患失眠已两年,西医按神经衰弱治疗,曾服多种镇静安眠药物,收效不显,自诉:入夜则心烦神乱,辗转反侧,不能成寐烦甚时必须立即跑到空旷无人之地大声喊叫,方觉舒畅询问其病由,素喜深夜工作,疲劳至极时,为提神醒脑起见,常饮浓厚咖啡,习惯成自然,致入夜则精神兴奋不能成寐,昼则头目昏沉,萎靡不振视其舌光红无苔,舌尖宛如草莓之状红艳,格外醒目,切其脉弦细而数脉证合参,此乃火旺水亏,心肾不交所致治法当以下滋肾水,上清心火,令其坎离交济,心肾交通  黄连12克,黄芩6克,阿胶10克(烊化),白芍12克,鸡子黄2枚   此方服至三剂,便能安然入睡,心神烦乱不发,续服三剂,不寐之疾,从此而愈  [按语]失眠,《内经》谓之“不寐”、“不得卧”成因有痰火上扰者;有营卫阴阳不调者;有心脾气血两虚者;有心肾水火不交者本案至夜则心神烦乱,难以人寐,乃心火不下交于肾而独炎于上。

      陈士铎《辨证录》云:“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肾也……心原属火,过于热则火炎于上而不能下交于肾思虑过度,暗耗心阴,致使心火翕然而动,不能下交于肾,阳用过极,则肾水难以上济于心又饮咖啡,助火伤阴,使火愈亢,阴愈亏观其舌尖赤如草莓,舌光红无苔,脉细而数,一派火盛水亏之象,辨为心肾不交之证治当滋其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5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6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0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7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3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