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年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教案.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30431427
  • 上传时间:2023-08-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教案  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各个长度单位教学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有多长;要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根据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再教学毫米,最后教学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1?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活动体会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教学活动1) 在引出单位时产生鲜明的第一印象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教材在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引出分米时,出示了一个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的文具盒,告诉学生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这样引出新的单位分米,能让学生知道表示文具盒的长、宽各多少,除了用厘米作单位还能用分米作单位,同时还知道1分米比1厘米大(10厘米才是1分米)在引出毫米时,用直尺量数学书的厚,发现不到1厘米比1厘米小的长度怎样表示呢?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2) 看直尺首次感知1个单位有多长直尺是度量长度的工具,尺上的刻度比较准确因此,通过看直尺上的1分米和1毫米能让学生准确地感知它们的实际长度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时,教材承接前面的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的上面用红线括出10厘米长的一段,并注上1分米,便于学生观察还要求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再次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在看直尺上的1毫米时,教材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在教材的指点下感知1毫米是很短的3) 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因此,教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通过说可以有两点收获:一是反馈、检查学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可以从他们说的物体是不是大约长1分米看出来二是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长时记忆1分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1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1毫米是很短的,让学生寻找长1毫米的物体比寻找1分米的物体难所以,教材编排作了相应调整先列举了一些实例,如1分硬币、银行卡或卡、10张纸叠在一起的厚度都大约1毫米,让学生知道1毫米的物体还是比较多的。

      然后改变问题的提法,不是问学生哪些物体的长或厚是1毫米,而是问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凡是比较短的、薄的,不到1厘米的物体的长或厚,如米尺的厚度、蚂蚁的身长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显然,后面的问题容易回答4) 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学生进行了观察直尺、寻找实物等感知长度的活动,这些感知对象的共同特点是长1分米或长1毫米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是建立相关概念的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用手势比画,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就是形成概念学生在用手势比画时,还可以经历比画在尺上验证修正比画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画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5) 和1米、1厘米建立结构性联系1分米的长度介于1米和1厘米之间,比1米短、比1厘米长1毫米的长度比1厘米短得多把新教学的长度单位和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联系起来,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依次排一排,想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有益于学生在熟悉的1米、1厘米的概念上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理长度单位,可以结合第28页第5题或第30页第4题进行。

      2?结合测量教学单位间的换算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可以应用于单位间的换算本单元只进行比较简单的换算,只限于相邻的两个单位,而且都是单名数之间的换算教材更新了换算教学的编写思路,结合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单位间的换算,大致分三步教学第一步孕伏换算第27页第2题看图说出橡皮的长是多少毫米,在图上能看到橡皮的一端对齐了直尺的0刻度,另一端对齐着直尺上3厘米后面的5毫米刻度因为问题是橡皮长多少毫米,于是把3厘米看成30毫米,再加上5毫米得到橡皮全长35毫米这里不是教学单位的换算,更不是把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而是在图形直观中通过3厘米是30毫米孕伏单位的换算3厘米是30毫米不是教材告诉学生的,是他们看到和想到的教学时要给学生机会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感受教材的孕伏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第二步感受换算第29页上面的一道例题,用文字语言和直尺图画同时表示了笔芯长6厘米,要求把这个长度改写成用毫米作单位学生在图的启发下会这样想: 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个10毫米,是60毫米这就是单位换算时的思考,这种思考是直观情境激发出来的,是学生主动进行的让学生感受换算,要想一想换算时做了什么,怎样做的第三步掌握换算方法第29页下面的一道例题把课桌的高80厘米改写成用分米作单位虽然与上面的例题要求不同,但仍然可以类似上面那样去教学或是想像有1把尺在量课桌的高,从米尺上看出80厘米是8个10厘米,是8分米或者这样去想: 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里有8个10厘米,是8分米教学这道例题,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交流中总结出改写的方法另一方面还要与上面的例题比一比,比出要求上的不同以及思考方法的不同,从而掌握换算的方法。

      想想做做第1题在测量图形边长的活动中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说成以毫米为单位的长度,学生仍然可以借助直尺上的刻度进行换算体会单位换算是把同一个长度用不同的单位计量,用不同的数量表示换算前后的两个数量是相等的第2题在表示手掌宽、一步长的情境中,把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改写成毫米或分米为单位的长度,要利用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进行推理这样,再完成第3题的单位换算就有思想基础了第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