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外国大学科技园对我国高校创办大学科技园的启示.docx
5页浅谈外国大学科技园对我国高校创办大学科技园的启示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享有“硅谷之父”的弗雷德里克特曼教授首先提出了将学术界与产业界相结合的创意,造就了神话般的硅谷奇迹,标志着大学科技园这种将教育、科学与工业紧密结合起来的新的经济现象的产生 一、外国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情况 大学科技园的称谓在各国是不同的,英美等国称之为科学公园或研究园;日本称之为科学技术园区或研究开发产业复合体;韩国称之为研究团地;瑞典、比利时等称之为研究村或工业园 大学科技园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1986年在美国召开的首届国际科学公园学术讨论会上,认为那些已经存在或已经规划了一定区域和建筑并专门用于科学研究和发展研究的机构,同大学建立了联系或正在合作的;大学和工业的合作研究能促进风险产业的开发和经济发展的;能促进大学与工业间的转移和产品的商业化的园区可以称为科学园但对大学科技园区不应片面的认为它是名牌大学、一片土地和资金的简单结合 大学科技园起源于大学它以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和地域形态为教育与科技、经济相结合寻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体现了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教育协调发展的方向自斯坦福科学园建立并取得成功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效仿,半个世纪以来,据统计,世界各种科学园区已达500多个(见下表)。
国外大学科技园有着它产生的背景,20世纪中叶,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发展深受资金问题的困扰,政府财政支持的大幅度下降,使大学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和生存危机迫使许多大学重新给自己定位,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与企业合作开辟出一条多渠道的创收之路,从而加强与高校与产业界的联系,把大学的新成果和新发现推广到社会和工业中去,使大学逐渐为社会服务,这不仅促进了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也得到了研究经费,这样大学科技园便诞生了 二、外国大学创办科技园的几种模式 归纳起来外国大学科技园的主办模式主要有5种: 1、一校一园式:即单所大学为主举办和经营,如斯坦福研究园、弗吉尼亚大学科技园、剑桥科学园等; 2、国家主办的大学科技园:如日本筑波科学城、韩国大德研究团地; 3、企业与金融机构主办的:如德国卡尔斯鲁厄技术工厂; 4、国家与地方联合主办的:如法国的安蒂波利斯科技城; 5、官、产、学合办的:如日本关西科学城等 从国际上来看,科学园区一般由国家、地方、国家与地方联合或有条件的大学承担首先要有极强的理工科技力量,其次要有广阔的校园或校园周围有发展建筑物的条件大学科技园的管理模式大体根据主办者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有政府管理型即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大学管理型即由大学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还有企业管理型即把科技园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由董事会进行管理。
大学科技园的资金筹划模式也是多渠道和多形式的: 1、官、产、学多元投资模式:由政府为主,产业界和大学共同投资成立研究园 2、内涵发展模式:在利用原有大学和科研机构地区资源的基础上新建或扩建大学科学园,这样可以节省很多园区建设耗资 3、风险投资模式:风险投资公司经过审慎的项目论证,对合作伙伴进行了解和评估,对创业公司投入首期资金,从而拥有公司的股权,而后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增殖服务”,不断提高公司的价值 比较典型的两个科学园模式是硅谷发展模式和剑桥科学园发展模式斯坦福大学在硅谷的产生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与斯坦福有关的企业的产值占硅谷的 60%,斯坦福大学于1951年建立了“斯坦福工业园区”,这是世界最早在大学校园内开设高技术园区建立“学术界和产业界合作”的,开创了大学——产业结合的新模式 斯坦福工业园有它自身的特点:1、选准优势的高科技项目——半导体;2、形成技术创新的社会网络;3、风险投资公司的发展和支持;4有着良好的创新环境;5、经营管理组织的高度分散性 剑桥科学园是1970年拥有土地的圣三一学院决定将剑桥市东北角面积为53公顷的土地提供出来建立的,它的特点是:1、入园公司规模小而灵活;2、以本土型公司为主,可充分利用大学的智力、人才等因素;3、发展项目集中于高技术领域;4、公司融资便利;5、剑桥大学管理民主,权力分散的组织管理方式鼓励了个人的发展;6、剑桥人才的流动频繁,有助于技术转移。
部分科学城(园)区基本情况名称地理位置始建年份占地面积(km2)科研机构数高等学校数公司企业数职工数科技人员主办单位统计年份斯坦福研究园帕洛奥托市19512.67 60280007000斯坦福大学198819593145750230004800北卡州1988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新西伯利亚市1957156014 25000国家199019720.53 322137003000三一学院1988安蒂波利斯科技城尼斯市西北196924 1800150002500国家尼斯地区19941983400占全国占全国8000 30000国家巴黎大区199443%60%19830.063 78 1600国家西柏林市1994卡尔斯鲁厄技术工厂卡尔斯鲁厄市19840.0184132200 地区银行企业199419820.066416 500南方开发署1994卡图贾科技城 19880.7516120 4000 199419632844622005000013000国家1994大德科技城汉城南197428.721422 7000 198819791.254112 1988注:资料来源:《教育参考资料》第19期,1998年10月,第2页 可见,国外以大学为依托建立的科技园有着它们的共性: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只能是教学、科研的合理延伸,而并不是由大学去办企业,大学科技园只是发挥“孵化器”的作用,实行校企分开;都选准了有优势的高技术项目,把发展重点定位在发展优势产业上,以最有实力最具特色的优势为发展动力;都有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有充足的经费;管理模式多为权力分散型,坚持自主创新、管理民主等特点。
三、外国大学科技园的模式对我国高校创办科技园的启示 1、我国大学科技园在观念上存在着障碍,大学科技园的运行需要开放的、民主的、革新的观念由于大学与企业体制和运行方式的不同,价值评价标准的不同,行为的风险性不同的差异等,使得两种体系的成员在沟通、交往和合作中存在着明显的观念的差异这必然会延长双方交易协商的周期,提高交易成本及风险因而大学能否成功地培育出健康的高科技产业,成功完成技术成果向市场的转移,观念更新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大学科技园要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行企业化的运行机制,这与大学现有的管理机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在决策目标、管理方式、运行节奏等各个方面有所体现,很难发挥大学的资源优势大学科技园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其经营权、管理权和决策权的分配制度是根据投资各方的产权份额来划分,大学和其他投资者一样对科技园实行目标控制,而不是过程干预,为其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对入驻园区的高科技产业,要用市场和产业的标准而非大学和学术的标准来办园,在构建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体制时,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依据,以产业智力方法和观念来管理,而不能用大学的管理办法把产业作为学校的一个部门来管理。
3、发挥政府——大学——企业的协同作用,加快建好大学科技园发展大学科技园仅靠大学的资源是不够的,必须把学校资源与其他社会资源结合起来,加强大学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间的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大学——企业界的系统作用政府在宏观上给予指导,制定优惠政策;大学组织园区的规划建设,营造创业环境;企业是投资发展的主题,从事各种创业服务和高技术生产三方合作是全方位的多方式的,形成合力,对我国高新技术创新工程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部编.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 2.中央教科所教育情报研究室编.当代外国教育发展趋势.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3.国外高等院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作用研究报告.北京理工大学编,1988.12 4.唐斌.国外以大学为依托建立科学园区的实践与启示.《电力高等教育》,1995(4) 5.袁传荣.中国大学科技园区的发展途径和模式.《中国科技产业》月刊,1996(7) 6.邓存瑞.美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形式及借鉴.《生产力研究》,1996(1) 7.郭碧坚、剑桥现象.樊长荣等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