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物态变化12(教育精品).doc
3页课堂笔记查缺补漏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1节 温度1、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2、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物理学中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将0℃和100℃评分为100等分,每个等分代表1℃——温度计的定标原理3、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常用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例题】两支内径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同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内径粗的升的高,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4、 温度计的读数:① 量程: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测量范围,如0~100℃;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的值,如1℃② 人体的正常体温37℃,水银的凝固点是-117℃(读作:零下117摄氏度,或负的117℃)5、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① 选取量程、分度值与被测量温度适合的温度计(最高测量值比被测量值稍大,保证安全;分度值要合适,确保测量精确度)② 正确放置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液体中,不触底,不碰壁)③ 正确读数(温度计玻璃泡留在被测液中,稳定后读数):找到零刻度线,零刻度线以上为正值,零刻度线以下为负值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否则带来误差(俯大仰小“虎大羊小”)6、 体温计量程:35~42℃,分度值:0.1℃关于缩口:② 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升到玻璃管内③ 读体温计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遇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保证读数正确④ 使用前,必须用力甩几下体温计,使留在细管中的水银退回到玻璃泡中【典例】没有甩过的体温计读数为38.2℃,若实习护士用它先后测了两位病人的体温,而两病人的实际体温为37.3℃和39.1℃,那么这个医生读出来的示数分别为:38.2℃和39.1℃本节考查:1、 温度的概念(0℃的水与0℃的冰,温度一样,冷热程度一样)2、 温度的估测(人体正常体温37℃,最适宜生活的环境温度25℃)3、 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填空题)4、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放置、读数)第2节 熔化和凝固1、 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状态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2、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需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需要放热3、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常见的晶体有:冰、海波、所有金属;常见的非晶体有:蜡、玻璃、松香、沥青4、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5、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并继续吸热6、 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7、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图像对比如下:8、 探究海波、蜡的熔化实验① 加热法:水浴加热,受热均匀,温度低于100摄氏度② 温度计放置避免触底、碰壁③ 如何减少加热时间:加盖子,减少热量的散失减少水量,以刚好浸没温度计玻璃泡为宜使用热水,提高加热的初温本节考查:1、 判断熔化、凝固现象以及吸热或放热;如河水结冰——凝固;钢水浇铸——凝固;冰川熔化——熔化;蜡烛熔化——熔化2、 物质状态的判断,如锡的熔点是232℃,而232℃的锡,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可能是固液混合态3、 晶体熔化的条件、特点,如海波的熔化条件是:温度达到海波的熔点,并继续吸热;海波的熔化特点是:吸热,但温度不变4、 吸热与放热的条件——存在温度差(选择、简答题)【例1】 把0℃的冰放在一个0℃的房间里,它将不熔化【例2】 冬天,放在室外的木头、铁块和冰块温度最低的是温度相同简答题:答题步骤,表态+课本理论依据+题目情景分析+得出结论【例3】 如图11所示,A、B两容器里都装有水,当对A加热至其中的水沸腾后,再继续加热,B试管中的水能沸腾吗?为什么?答:不沸腾。
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B试管中的水吸热升温至与A烧杯中水的温度相等后,没有温度差,不能继续吸热,所以只能温度达到沸点而不能沸腾例4】 如图所示,大烧杯内的冰大部分熔化时,试管内的冰是否会熔化,为什么?答:一点也不会熔化冰融化需要温度达到熔点并继续吸热大烧杯中的冰大部分熔化时温度是0℃,而试管内的冰吸热升温至熔点0℃后,没有温度差,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