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容器的电容教案(共6页).doc
6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电容器的电容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l.知道什么是电容器以及常用的电容器. 2.知道电场能的概念,知道电容器充电和放电时能量的变化. 3.理解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及其定义C=,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 4.知道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5.知道公式C=及其含义. 二、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了事物的本质是自身的因素,即内因决定,不由外因决定的观点.教学重点 电容的概念.教学难点 电容的引入.教学方法 类比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静电计、平行板电容器、铁架台、电介质板、电容器示教板(上装各种电容器)、电池组、导线(若干)、联等. 投影仪、投影片.课时安排 l课时教学过程 [投影本节学习目标与学法指导]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容器和电容器的功能. 2.理解电容是表征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 3.会计算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4.知道常用的电容器有固定电容器和可变电容器两大类. (二)学法指导 1.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实验了解电容器的特点. 2.类比理解电容器的电容. 3.结合知识点的联系分析判断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引入] [实例引入] 教师出示电容器示教板(上装各种电容器). [提问] 大家是否认识这些电学元件? [引入] 虽然看起来形式各异,但这些电学元件都是电容器,它在电子仪器中有广泛的应用.本节来认识电容器及其相关问题: [板书]电容器的电容. 二、新课教学 (一)电容器 [实例探究] 教师出示一纸质电容器并将其拆开,请大家观察它的构造. [学生活动] 结合实物投影图示和教师点拨分析.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该元件有两片锡箔(导体),中间是一层薄纸(绝缘) [引申]电容器的概念. 类似这样,任何两个彼此绝缘且又相隔很近的导体就构成一个电容器. [实例分析] 相邻两同学是否构成电容器? (构成,中间空气绝缘,人是导体且靠得近) 两个平行金属板夹上一层绝缘物质能否构成一个电容器? (构成,金属板导电是导体,这种电容器叫平行板电容器,其中的绝缘物质称之为电介质) [学生活动] 结合上面分析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再思考. [演示]按图连接电路(注意电源电压不得超过电容器的最大耐压值). 当S接n和接6时,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现象]当S接a时,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当S接b时,电流表指针反向偏转.[CAI课件模拟上述过程]S接a时: S接b时: [学生活动] 观察现象,分析规律. [教师点拨学生汇报] 1.当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与电源的两极相连时,电路中有电流通过,使电容器的两个极板带上异种电荷,这个过程叫充电. 2.当用导线把已经充电的电容器两极板连接起来时,导线中也有电流通过,最后使电容器的极板不带电,这一过程叫放电. [引申]由于放电的最终结果是两极板都不带电,说明原来两极板所带电荷量异性等量.我们把一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电容器的所带电荷量Q. [问题讨论] 1.充放电的短暂电流说明什么问题? 2.有电流就有电流做功,会消耗能量,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在充放电过程中能量如何转化? [学生探究活动1]阅读课本认识电场能(极板带电→电场→电场能)[学生探究活动2]结合电场能的认识讨论问题、互动探究.[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同学补充,教师点拨]1.充放电电流短暂说明这两个过程进行得很快,称之为哲态过程.2.电容器充电:电能→电场能电容器放电:电场能→其他形式能.(二)电容[问题思考]电容器能起什么作用?[学生活动]请大家结合已有知识体系思考.[教师点拨拓展]电容器→电容→储存电荷、类比容器→储存物质(具体,水杯存水).[引申思考]水杯存水的本领大小由什么来决定,电容器储存电荷的本领的决定因素呢?[学生类比探究]水→容器的容积.(本身结构决定)电荷→电容器的电容.(本身结构决定)[引入概念]电容:反映电容器储存电荷的本领,用C表示.[实例展示] [问题思考] 如何能表征大容器储存水的本领大(由本身结构决定)? [学生探究活动] 尝试各种方式. [师生互动] 可用水量比深度来判断. [类比引申] 那电容器储存电荷的特性如何表征呢?是否也同水杯储水一样?一样的话,它涉及的是哪些物理量? [学生探究活动1] 结合自身的知识体系思考、猜想. [学生探究活动2]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师生互动归纳] 1.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成正比. 2.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 3.公式C=. 4.单位:法拉(F);微法(μF);皮法(pF) 1F=106μF=1012pF 5.电容器的电容由本身结构决定. Q=CUQ由C、U决定. (三)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学生活动] 回顾平行板电容器. [演示] 通过实验确定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同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步骤] (1)投影实验装置 把一已充电的平行板电容器和一静电计相连. (2)介绍静电计: 静电计是在验电器的基础上制成的,用来测量电势差.使用时把它的金属球跟一个导体相连(或者同时接地),从指针的偏转角度就可以测出两个导体问的电势差. (3)演示并观察现象。
a.保持极板上的电荷量Q不变,改变两极板的正对面积S,S越大,静电计指示的电势差越小. b.保持极板上的电荷量Q不变,改变两极板间的距离d,d越小,静电计指示的电势差越小. c.保持Q、S、d都不变,在两极板中间插入电介质,静电计指示的电势差减小. (4)分析总结: 由C=可知,在Q一定的情况下,U越大,C越小. 由a得到:S越大,U越小,则C越大. 由b得到:d越小,U越小,则C越大. 由c得到:插入电介质,U减小,C增大. 理论和实验表明: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跟介电常量ε成正比,跟正对面积S成正比,跟极板间的距离d成反比,即 C= [学生活动] 了解几种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介电常数ε>1) [问题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课本的“思考与讨论”. [投影]分析提纲 1.继续保持电容器的两极板与电源相连接的含义. 2.切断与电源的连接(充电后)的含义. [学生活动] 结合分析提纲推导分析. [抽查学生的推导分析] [师生互动推导] (1)充电后保持极板与电源相连接的含义是U不变.由E= (2)充电后切断与电源的连接的含义是电容器的电荷量Q不变.又由E=不变[学生活动]1.“思考与讨论”的变形推导(d在减小).2.互动探究体会推导过程和结论的特点,识记该推论条件及结果.(四)常用电容器[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认识常见电容器,了解它们的构造和特点.[学生活动2]结合自主学习实践应用——辨认电容器示教板的各个电容属于哪一类.[击穿电压]加在电容器两极板上的最大限度电压,电容工作时的电压应低于击穿电压.[额定电压]指电容器长期工作时所能承受的电压,比击穿电压低.说明:电容器上标的是额定电压.(五)拓展应用要使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加倍,同时极板间的场强减半,下述四种办法中应采取哪种( ) A.两极板的电荷量加倍,板间距离为原来的4倍 B.两极板的电荷量减半,板间距离为原来的4倍 C.两极板的电荷量加倍,板间距离为原来的2倍 D.两极板的电荷量减半,板间距离为原来的2倍 [参考答案]B 三、小结 1.结合板书学生自结. 2.对照学习目标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3.[投影]示范小结四、作生1.阅读本节内容.2.练习七:(3)、(4).3.预习下节内容,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专心---专注---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