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24页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
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这一节论述,正确地指出了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当然,“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摘编自骆玉明、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1. 下列关于“楚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楚辞”这一名称至迟在汉代前期已经出现它本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如孔子游楚时听到的当地小孩所唱的《孺子歌》B. “楚辞”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后来专指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不使用四言句C.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而汉代人普遍把楚辞称为“赋”D. “楚辞”是一种诗体,而《楚辞》是屈原、宋玉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集,由西汉末年的刘向辑录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楚辞》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其中的作品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B. 楚辞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但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
据古籍记载,它需要用类似古希腊史诗“吟唱”的特别声调来诵读C. 楚辞虽然脱胎于楚地歌谣,但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它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D. 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屈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文化氛围中,所以他创作的作品给人以神秘的感受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 为了与汉赋区别,我们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而汉人因为楚辞“不歌而诵”,称它为赋,这也并不为过B. 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但不应属于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C. 从楚辞中可以看出《诗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也可以看到战国时代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使《楚辞》与《诗经》朴质的体式有所不同D. 楚辞的形成有多种因素,除受巫教等楚文化外,同时还受到不同文学体式以及形成时代的影响,但不会受个别诗人创作影响参考答案:1. B 2. B 3. D1. 试题分析:“这种诗体不使用四言句“错误,楚辞有时使用四言体文章第五段“屈原《九章》中《菊颂》全用四言句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
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B项过于绝对,混淆范围2. 试题分析:“这大约类似古希腊史诗的‘吟唱方式’并非古籍记载,而是今人推测选项混淆范围3. 试题分析:“不会受个别诗人创作影响”错,原文最后一句“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选项曲解文意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的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
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化,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若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拘“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上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中“趣味教育”一词,乃是直接借鉴、改造了西方的提法其后,中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进行自觉的中西比较和互鉴,达到了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这种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地现代转化并非个例,在一个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们中有人提出“以西释中”的口号,表面上抬高了西学,但他们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际上超越了“以西释中”,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总之,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回顾百年中国美学现代建构的历程可以发现,虽然这个时期我们的主动借鉴占主导,但实质上这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中西文明互鉴的一种特殊形式摘编自朱立元《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国维写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人间词话》,创建了创新美学体系,是因为他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各家的思想B. “美育代宗教”说继承了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融化了康德的有关思想,并借鉴了席勒的美育理论C. “趣味主义”美学主张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
D. 朱光潜之前的一些中国美学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们还没达到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美学大家为例,阐述了中国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和超越的进程B. 文章指出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是一个“学西”“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其中主动借鉴占主导C. 文章以较多文字介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贡献,突出肯定他所具有的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D. 对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的话题,文章先提出观点,后运用举例等方法进行论证,最后总结,重申观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固执坚持中学、西学二分的狭隘观念,一味“学西”,而不知中西互鉴互融,就不可能有中西美学的创新融合B. 王国维与蔡元培都借鉴了康德的审美四契机说,并结合本国传统思想,各目提出了有创造性的学说主张C. 蔡元培、梁启超在建构自己的美学思想时,都做到了既借鉴西方美学思想,也吸收中国儒家思想D. “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
参考答案:1. B 2. A 3. D【1题详解】试题分析: A因果关系表述欠周密王国维与《人间词话》;创建了创新美学体系,不仅有对德国古典美学各家思想的借鉴也有对中国古典关学思想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的深刻反思C表述不当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这表述与原文不吻合,原文说“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由‘趣味主义’的美学主张”而“趣味教育”,是“直接借鉴了两方的提法”D“但他们还没达到对两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表述绝对化,也于文无据【2题详解】试题分析:A“超越”这表述不当,文中无此意3题详解】试题分析:D推论不当‘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这推论缺乏实据,而“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其包容性”这推论,也与原文所述不吻合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5分)废墟的辉煌刘上洋①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②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
因此在我的想象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