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二:孔子与柏拉图.ppt
25页孔子与柏拉图孔子与柏拉图主讲人:崔延强 教授专题二问题导引1.你对孔子和柏拉图了解多少? 2.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有相同点吗 ?若有,有哪些相同点? 3.有人说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已经 过时,你怎样认为?值得思考的现象• “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命题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 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 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个时期,世界各民族都 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成为世界各大文明的 标志比方说,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 有释迦牟尼,中国则有孔子等等他们提出的 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 着人类的生活所以雅斯贝尔斯把这个时代称 为“轴心时代”精神导师们相继出现• 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5); • 孔子(前551-前479);72岁 •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70岁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 •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 孟子(约前372-前289); • 庄子(约前369-前286) 儒家思想创始人、至圣——孔子 一、生平简介 1 1、、自学礼乐自学礼乐::15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成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成 为儒士,苦研为儒士,苦研《《诗诗》《》《书书》《》《礼礼》《》《乐乐》》,, 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 任。
任 2 2、、从政失败从政失败::50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 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 后后 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3 3、、周游列国周游列国::55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 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 4 4、、献身文教献身文教::6868岁时回到重国,整理编订岁时回到重国,整理编订 《《六经六经》》,专门从事教育,专门从事教育 二、孔子主要思想1.仁者爱人2.克己复礼3.中庸之道4.有教无类 1.仁者爱人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 厩(马圈)焚子退,曰:“伤人乎? ”不问马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材料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仁”的含义:指个人的人格和人际关 系它强调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要彼此尊重对 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 处 最基本含义是“爱人”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者实行仁政 局限性:有等差的爱 (2)实现方式:要遵守“忠恕”周公旦2.克己复礼 (1)礼的含义:周礼 (2)礼的意义:没有“礼”,就无 法分辨君臣、上下、长幼之序。
(3)如何维护“礼”:“正名”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为政》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 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 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 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4)“仁”和“礼”的关系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仁和礼的关系:“仁”和“礼”结合,“仁”是“ 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 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3. 中庸之道(1)中庸的含义:1)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2)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 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2)中庸与仁礼的关系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思考:孔子的中庸之道对你有何启示?4.有教无类——教育思想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 垄断教育的局面 (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 培养成“君子”。
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 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 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 恶小人反是等)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 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 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 ——柏拉图 一、柏拉图的一生 1.生活的时代特征(1)发生伯罗奔尼撒战争(2)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2.出身名门(前427年—347年) 3.追随名师——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有哪些思想主张?) 4.游历四方——游历小亚细亚沿岸、埃 及、北非、意大利南部,考察各地制度 风俗,与各地学者交流思想 5.创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柏拉图 学园)二、柏拉图的主要思想1.哲学思想:理念论(1)世界由两部分构成:理性世界由两部分构成:理性+ +感觉感觉 uu 理性世界理性世界( (理念理念) ):真实、完美而永恒:真实、完美而永恒 “有许多美丽的事物以及善的事物存在者;……另一方面我们 又说有一个美自身、善自身,相应于每一组我们认为是众多 的事物都有一个单一的理念,它是一个统一体,我们把它称 为真正的存在。
──《国家篇》 uu 感性世界感性世界( (具体事物具体事物) ):虚假、残缺而变幻:虚假、残缺而变幻((2 2)理念先于物质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理念先于物质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万物的本性是相近的,灵魂又已经知道了一切,也 就没有理由认为我们我们不能通过回忆某一件事情──这个 活动一般叫学习──发现其他的一切,只要我们有勇气,并 不倦地研究由此可见,所有的学习不过只是回忆而已——《曼诺篇》2.政治思想:理想国“一切现成的国家都治理得不好,它们的政制,没 有剧烈的处置和很大的运气是不能改革的实际上,我 被迫相信,为社会和个人寻找正义的唯一希望是在真正 的哲学中,否则人类的烦恼不能得到缓解,直到,要么 真正的哲学家们掌握政权,或者由于得到某种奇迹,政 治家们成了真正的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十三封信札》正义就是占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国家的 正义在于三种人各做各的事情——柏拉图u构成: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 u责任和义务 u 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 u国家的目的:和谐 u统治者: u“哲学王” —最有智慧、正义感和 理性《理想国》是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篇幅较长,共计10卷 。
它有一个副标题——“论正义”书中的人物对话层层推进, 不时穿插着优美的神话和格言警语,既给人美的享受,也给人 智慧的启发 3.教育思想:阿卡德米学园(1)学园概况:①特点:综合性… ②学生来源及特点…③教学内容… ④教学方法… (2)教育目标:全面发展,培养“哲学王” (3)学园的地位与作用:①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②欧洲的教育、科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③培养了许多著名学者,如亚里斯多德Ø 目的:为了培养理想国的统治者——哲学王 Ø 情 况: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集知 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 Ø 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 Ø 教育宗旨: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 ;培养人才 Ø 学生来源:具有初级数理知识;上层社会; 男女平等 Ø 开设课程:算术、几何、天文 Ø 教学方法:对话形式,自由讨论 Ø 教学理念:全面、和谐、发展VS探究:两者的异同?相同之处:1)时代背景:两人都处在天下大乱时代,面临相同 的问题从各自角度提出“仁学”和“理念论” 2)个人活动:从政;游历;从教 3)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仁”和“仁政”,反对暴政;柏 拉图主张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对民主政体不满;都体 现“人人治”的特点,都偏于理想化。
4)教育思想: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均主张因材 施教,进行启发式教学 不同之处: 一、哲学思想孔子:1.敬鬼神而远之2.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 优先位置 柏拉图:1.唯心主义,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 质,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2.研究物质世界只能获得不确定的 “意见”,而不能获得知识二、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的治国国方略,力图发挥道德的作 用来缓和各种社会矛盾他反对统治者实行“以力服人”的霸 道,反对政府对百姓课重税 “导之以政,齐之以行,民免而 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柏拉图:“哲学王治国”既不同于不依靠法律的雅典式的平 民政治,也不同于不依靠法律的斯巴达式的军人统治,是依 靠哲学王的智慧来管理国家只有将哲学王的智慧与政治家 的权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人类才会得到安宁,和谐的实现 才会有可能 三、教育思想 孔子: 贤才;六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启发式教学;当仁不让于师 柏拉图:哲学王;七艺;人分三等;回忆说孔子杏坛讲学图思考1.为什么两位东西方先哲的思 想在当时都没有实现?2.在今天有实现的可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