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尔眼科高管减持忙.doc
5页爱尔眼科高管减持忙连续引发争议的爱尔眼科,还是一家好公司吗? 6 月 29 日,爱尔眼科高管宣布减持,此次减持股票来自于股权激励计划,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注意到,此次股权激励属于精准达标,背后疑窦重重 在此之前,上市公司高管已经有过多次减持行为,这引发了市场对公司前景的担忧更为市场所诟病的是,高管大举减持的同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在执行增持计划时却是大打折扣,承诺增持不超过 3 亿元,但实际却只增持了 2100 万元,可谓“雷声大、雨点小” 爱尔眼科 2016 年抛出的 24 亿元定增计划同样引来了质疑之声:公司账面并不缺钱,有必要推出定增计划吗?体外孵化模式令上市公司获取眼科医院资产的代价要远远高于自行新设模式,体外孵化模式真的有利于长期股东利益吗?豪掷 11 亿盖办公楼有必要吗? 争议不断的爱尔眼科,还是原来的好公司吗? 股权激励精准达标 6 月 29 日,爱尔眼科公告称,公司董事和副总经理韩忠先生、董事会秘书吴士君先生,计划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 15 个交易日后的 6 个月内,以集中竞价方式减持本公司股份分别不超过 50 万股、6 万股 这两位高管减持的股份来自于股权激励计划。
6 月26 日,爱尔眼科公告称,依据 2016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公司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授予日为 2016 年 6 月 8 日,截至 2017 年 6 月 8 日,公司首批激�疃韵蟮南拗菩怨善彼�定期已届满 爱尔眼科对首期股权激励考核的条件是,以 2015 年净利润为基准,2016 年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 20%公告称,公司 2016 年净利润较 2015 年增长 20.87%,高于业绩考核要求,达到解锁条件 从上面可以看出,爱尔眼科首期股权激励是精准达标,实际增速仅比考核值高出 0.87 个百分点而在此背后,《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注意到,爱尔眼科的所得税与利润总额的变动明显不一致,2016 年,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24.37%至6.84 亿元,而所得税却只增长了 3.1%至 1.17 亿元,明显低于利润总额增速,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管理层是否在利用税收调节利润呢? 公告显示,爱尔眼科使用的上述净利润指标,以未扣除激励成本前的净利润,且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作为计算依据 这种计算依据在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中并不常见,本刊记者经查阅发现,采用类似计算方式的主要是一些不知名的小市值上市公司,如松发股份,而知名的上市公司使用的净利润指标均是扣非净利润,即扣除激励成本之后的扣非净利润,如海天味业、东方雨虹等。
如果爱尔眼科采用海天味业和东方雨虹的计算依据,那么其本次首期股权激励将无法达到解锁条件年报显示,2016 年,爱尔眼科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 18.86%,低于 20%的考核值 而且,这也不是爱尔眼科高管 2017 年以来首次减持Wind 资讯显示,自 2017 年 2 月 14 日至今,公司高管已经累计减持上市公司股票 843.03 万股,累计减持市值高达 2.3亿元 与高管大举减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爱尔眼科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在执行增持计划时却大打折扣 6 月 13 日,爱尔眼科公告称,在 2016 年 12 月 12 日至 2017 年 6 月 12 日股份增持计划实施期间,控股股东爱尔投资增持 30.87 万股,实际控制人陈邦增持 37.48 万股,合计约 2100 万元至此,爱尔投资及公司实际控制人陈邦先生已按照承诺完成增持计划 2016 年 12 月 12 日,公司公告称,爱尔投资及实际控制人陈邦计划在未来 6 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金额不超过3 亿元 这也就意味着,爱尔眼科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实际只增持了计划总额上限的 7%,可谓“雷声大、雨点小” ,同时其背后的动机或许也并不单纯。
2016 年 12 月 8 日,爱尔眼科发布定增预案,公司拟通过非公开发行募资不超过 24.93 亿元,用于爱尔总部大厦建设项目、眼科医院迁址扩建项目、9 家眼科医院收购项目、信息化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分别为 11.84 亿元、1.14 亿元、5.8 亿元、5.48 亿元 定增有无必要? 爱尔眼科抛出上述定增计划之后,引发了市场较大争议不少投资人认为,上市公司并不缺钱,此次定增计划并无必要性,不过公司管理层却不这样认为 从账面上看,爱尔眼科资金充裕,截至 2017 年 3 月31 日,其货币资金为 6.31 亿元,没有任何短期借款 爱尔眼科主营连锁眼科医院,医院资产属于现金奶牛,每年都可以给上市公司创造大量的现金流入年报显示,2014-2016 年,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 4.54 亿元、5.22 亿元、6.75 亿元,保守假设未来三年经营现金流净额与 2016 年持平,那么上述募投项目的实施期间可以产生20.25 亿元的经营现金流入,可见凭借自有资金及未来三年的经营现金流入,完全可以满足上述项目的资本开支需求,此次定增计划似乎并没有实施的必要性 对此,爱尔眼科并不认同上市公司董秘吴士君在接受《证券市场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经公司测算,仅靠自有资金难以承受非公开发行预案中的大额投资,公司账上的货币资金需要维持公司正常运营,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保有的营运资金规模也不断增大。
不过,即便如此,爱尔眼科仍然可以优先选择债务融资,并不一定非要使用股权融资方式 截至 2017 年 3 月 31 日,爱尔眼科资产负债率只有31.87%,有息负债只有长期借款 1.85 亿元,有充足的加杠杆空间,如果上市公司将资产负债率提升至 50%,那么可以获得 14.82 亿元的债务融资 对于长期投资人而言,债务融资明显要优于股权融资债务融资虽然短期会增加利息支出,但不会摊薄老股东权益比例,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股东利益的;而股权融资方式,虽然不会增加财务负担,但却会永久性的摊薄老股东权益比例,尤其是对于持有优质股权的投资人而言,更不愿看到自己的权益比例遭摊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