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专项试题7.docx
14页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专项试题7教师资格考试模拟题: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专项试题7 教师资格考试精品课程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面各题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括号内本题共 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其教学法被称作“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昆体良 D.夸美纽斯 2.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生产力的发展 D.科学技术 3.新中国成立后的第1个教育方针颁布于( )年 A.1951 B.1957 C.1945 D.1949 4.( )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A.行动研究法 B.叙事研究法 C.实验研究法 D.调查研究法 5.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B.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C.倡导性学习 D.转变旧的学习方式 6.( )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A.备课 B.课外 C.布置作业 D.考试 7.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 ) 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8.“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体现了(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儿童中心主义”违背了(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0.德育过程中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这说明( )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是( ) A.进行个别教育 B.组建班集体 C.建立班级秩序 D.指导学生学习 12.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较大的强制性,与此相对的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较大的( ) A.灵活性 B.自愿性 C.自主性 D.发展性 13.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效果产生负面 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
这说明情绪具有( )功能 A.适应 B.动机 C.信号 D.组织 14.强迫症的矫正方法是( ) A.行为疗法 B.森田疗法 C.系统脱敏法 D.肯定性训练法 15.教师成熟的标志是自觉地关注( ) A.教师 B.生存 C.学生 D.教材 16.追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 )的任务 A.25% B.50% C.75% D.100% 17.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区别于其他属性、特征的思维过程称做( ) A.分类 B.概括 C.抽象 D.比较 18.要打开一个三位数组成的密码锁,可以从000、001、002逐一尝试直到998、999,最终便会找到一个正确答 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 ) A.推理式 B.算法 C.演绎式 D.启发式 19.小明在学习了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动物之后,得出虎是胎生的这一判断,小明的这种思维形 式是( ) A.抽象概念 B.关系判断 C.归纳推理 D.演绎推理 20.(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A.品德 B.意志 C.道德 D.情绪 21.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尽可能地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复述策略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2.疏导原则即循循善诱原则 3.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4.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 2.简述认知疗法的过程 3.简述如何针对不同气质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4.简述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8分,共36分) 1.材料一 在一次历史课上,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老师在讲课,听课老师入了迷,问这位讲课的老师准备了 多长时间。
讲课老师说“我准备了一辈子,但这个题的准备只用了l5分钟” 材料二有人认为,看看教材,翻翻教参(教学参考书),写份教案就是备课 材料三 苏联一位著名的芭蕾舞大师,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我正式登台演出时,我的劳动实际上早已完成了 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的教学有何启发 2.材料一 一篇调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报告显示,有一半的老师认为现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材料二在一节政治课上,老师在认真的讲课,还时不时地在黑板上写下重点内容,而学生有一部分在学 英语,一部分在看小说,一小部分同学甚至在交头接耳,老师忽然意识到了学生的情况,说把你们无关的东西收起来,否则我就下去收走有一个同学小声地说“讲的课有什么意思,还不是照本宣科,还不如直接划重点算了”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现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又称为“产婆术” 2.C【解析】略 3.B【解析】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1个教育方针 4.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叙事研究法的概念 5.B【解析】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6.B【解析】略 7.A【解析】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两种 8.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直观性原则考生需注意区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与直观性原则的内涵 9.D【解析】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转,这违背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0.D【解析】略 11.B【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 12.B【解析】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计划之外,学生自由选择、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强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和状态,选择、控制、调节活动内容和方式等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课外活动,诱发学生的动机,给予指导,但参加与否,决定权在学生,不具有强制性 13.D【解析】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
14.B【解析】矫正强迫症的方法是日本的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 15.C【解析】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其中教师进入关注学生阶段是教师成熟的最主要标志 16.B【解析】高成就动机者往往选择有50%机率成功的任务 17.C【解析】抽象是在人脑中提炼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 18.B【解析】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 19.D【解析】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 20.A【解析】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它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思想与行动中的体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21.D【解析】在进行复述时,利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例如边听边看、边读边写,能够有效地增强记忆 二、辨析题(答案要点)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特点之一。
除此之外,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另外两个特点是:由甄别走向发展,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2)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①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②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③实现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2.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善于诱导他的学生,其弟子颜回这样称赞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3.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首先,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改正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和解释其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此外,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学习者仍然会基于自已的经验背景进行理解并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 4.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当知觉对象提供的信息不足时,知觉者总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补充当前的知觉例如,给动物学家一块动物身上的骨头,他可以塑造出完整的动物形象来。
这对于缺乏动物解剖学知识的人来说,是不可能办到的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1)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课外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3)课外活动是进行德育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