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部位采血方法在儿科应用及体会.docx
4页不同部位采血方法在儿科应用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患儿不同部位采血的技巧,提高采 血成功率方法根据患儿的年龄及血管情况,选择不同 部位的采血方法 结果 大大提高了静脉采血一次成功 率 结论 灵活掌握使用合适的采血方法,既提高了采血 成功率,又保护了血管,减轻了患儿痛苦,有利于患儿疾病 康复,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及工作压力关键词】儿科;采血方法;应用体会静脉采血是儿科病房常见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但由于 小儿的血管细,穿刺难度大,加之小儿不配合,家长要求高, 致使儿科护士常常感到抽血困难,有时因为抽的血量不足致 使标本不合格;有时因为抽血时间过久造成标本溶血,影响 检验结果;有时为了抽取到足够的血量而多次穿刺引起患儿 家长的不满那么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并选择合适部位采 血,既可提高成功率,同时又保护血管,有利于疾病康复 本文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450名0〜14岁患儿根据 不同情况灵活选用头皮静脉采血、颈外静脉釆血、股静脉采 血、四肢浅静脉采血等采血方法,一次成功率高,体会如下1采血方法1.1股静脉采血6个月以内的患儿股静脉较粗大,血量充足,适用于检查项目较多,也用于病情危重,不宜翻动 或长期输液治疗需要保护手足及头皮血管的患儿。
操作方 法:患儿仰卧位,大腿外展与躯干成45角,垫髙穿刺处使腹股沟展平,小腿弯曲90角呈蛙状,充分暴露局部常规消毒局部及操作者左手示指皮肤,以左手示指触及腹股 沟韧带中下1/3处,摸到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好, 右手持注射器自股动脉内侧0.5 cm处垂直刺入,逐渐 提针并抽吸,见抽出暗红色血液后固定针头,抽取血液至需 要量,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5〜10 min有出血倾向或 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此法,以免引起出血1.2颈外静脉采血适用于休克、肥胖、重度脱水等上下肢静脉暴露不明显的患儿操作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头■ ■■部垂于病床边缘外,并转向待穿刺的对侧,充分暴露颈外静 脉,助手分别协助固定头部、躯干及四肢常规消毒后,用 左手拇指绷紧穿刺点周围皮肤,右手持注射器或一次性头皮 采血针,与皮肤呈15先于颈外静脉上、中1/3 交界处刺入皮肤,待患儿啼哭静脉怒张时将针头刺入血管, 见回血后降低穿刺针角度再沿血管走向进入2〜3 mm,固 定针头,取血至所需量用消毒棉签压迫穿刺部位迅速拔针, 同时抱起患儿,使之围坐或立位,继续按压片刻,至不出血 为止1.3头皮静脉采血 对于住院时间短、短期输液治疗 且头皮静脉明显的患儿,采用头皮静脉采血方便快捷。
操作 方法:患儿仰卧,剃去局部头发,取额静脉或颖浅静脉,常 规消毒后,取采血针头与皮肤成5〜15进行穿刺,见回 血后把采血针另一端针头插入真空采血试管,抽取所需血量 后将采血针的塑料软管反折,使头皮针管腔容积减小,这样 拔出针头可防止血液外滴,以免引起家长不满此种方法采 血时,要让患儿哭闹,以增快采血的速度,以免造成凝血1.4四肢浅表静脉采血适用于2岁以上的患儿,主 要部位有肘正中静脉,手背、足背、内踝等安全性强,患 儿痛苦小,家长容易接受操作方法:在穿刺点上方5 cm 处扎上止血带,直接用采血针或用头皮针与一次性注射器连 接,消毒皮肤后进行穿刺,见回血后抽动注射器取所需血量 如果需要输液,采血完毕可将头皮针连接输液器进行输液2采血时需注意的问题2.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以防感染如进行股静脉穿 刺,要用干净尿布保护会阴部,避免大小便污染穿刺部位 认真做好查对制度,采血时仔细核对患儿化验单及采血容 器,防止差错发生2.2采血时,保持患儿体位非常关键患儿易动不合 作,而体位一旦变动,穿刺肯定要失败,因而操作时必须有 助手或家长协助固定好体位2.3采血前选择合适的采血容器,同时采集多个项目 时,计算好采血量,先注入血培养瓶,然后注入抗凝管,最 后注入干燥管。
注意防止溶血或血液凝固,采集的标本及时 送检2.4拔针后针眼按压一定要准确,时间充足,至穿刺 点无渗血为止特别对于凝血功能差的患儿,要确保出血已 止才能放开,否则极易致皮下青紫或血肿2.5抽血时要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凡危重患儿、 心肺功能不全患儿,不宜做颈静脉穿刺,以免引起窒息或呼 吸骤停3体会股静脉粗大,血流丰富,并且与动脉伴行,只要能触到 股动脉搏动,即可找到股静脉此方法对0〜1岁的儿童特 别适用,穿刺成功性相对较高颈内静脉因管腔流量大,弹 性好,且血管粗直,直观性强等特点,只要穿刺手法熟练, 方法正确,都能做到一针见血,穿刺成功2岁以上的儿童, 身体各部位发育相对比较成熟,在肘关节等部位可看到或摸 到有弹性的血管,在扎紧止血带时,血管暴露更加明显,所 以在此处采血,简便易行娴熟的技术及穿刺部位的恰当选 择,是穿刺成功的关键,能大大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 痛苦,减轻护士心理压力,取得护患双赢的结果参考文献[1] 柯宗明,段桂仙.婴幼儿不同部位静脉采血法 的技巧与体会•医学信息,2010, 11 (3): 4357.[2] 李淑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北京:人 民军医出版社,2007: 133134.[3] 陈小灵,陈瑶,等.儿科门诊血标本溶血原因分 析及对策•临床护理杂志,2009, 8 (3): 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