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企业管理制度专题中国古代各种制度.docx
6页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朝:(1)、皇帝制度的确立:①由来:三皇五帝的传说秦王嬴政将三皇五帝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②基本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③本质:君主专制(2)三公九卿制①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②九卿: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2、汉朝①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③设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相权削弱,君权加强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①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②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北宋①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②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③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④设枢密院掌军政,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4、元朝:①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②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③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5、明朝(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且明确宣布成为定制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2)设内阁:①背景: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却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②过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③地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④影响: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6、清朝:(1)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3)雍正: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①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内容: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③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又因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较高④影响:军机处的设立,导致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1、秦朝:郡县制①由来: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内容: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分管行政、司法和治安郡、县长官全部都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乡、里、亭:县以下还有“乡”、“里”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及负责地方治安的“亭”③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2、汉朝:①汉初:郡国并行制②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③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2、隋唐:道、州、县3、北宋:“路”、州、县4、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5、明朝: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府、县6、清朝:省、道、府、县三、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官制:我国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由国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封侯,卿,大夫等,而这些侯,卿,大夫等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兄终弟及,世袭其职,世受其禄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6年之后,他再次下诏策试贤良,并且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察举制度虽然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4、科举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评价科举制: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四、监察制度的演变: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中央有御史大夫,地方有监御史2、汉代:西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4、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5、清代:都察院已经成为集行政监察、司法检察和财政审计等职能为一体的国家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在纠举官吏时,可以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的权限日益减少,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典型例题:1、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4、《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5、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6、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7、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8、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9、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0、“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11.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12、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
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A.辛亥革命 B.商鞅变法 C.靖康之变 D.光武中兴1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1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