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题含答案.doc
63页20诗歌鉴赏高一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品令·茶词黄庭坚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①金渠②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注释】①孤令:孤零②金渠:茶碾,金属所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B. 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C. 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D. 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 答案:C解析: (1)C(2)①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②以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③以灯之时有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抒写喝茶后的惬意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C项,“在松林喝茶”,听“掠过松林的风声”理解错误,因为“汤响松风”是比喻写法。
汤响,是煮茶的沸腾声汤响松风”,煮茶的沸腾声如掠过松林的风声 (2)本题回答“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要首先找到抒发感情的词句,如“早减了、二分酒病”是享受煮茶过程的表现,“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是言犹如独对孤灯时故人来相会的快活惬意,从而借理解内容体会技巧分析可知,写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用的是描写;写“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意在用酒衬托茶的味浓香永;写“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是打比方,来说茶的妙处不可言传,这些都体现了诗人对茶的喜爱结合全词分条整理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②以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③以灯之时有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抒写喝茶后的惬意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 【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诗歌内容鉴赏的能力对于重要诗句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答题步骤一般分三点:①理解诗句,用简洁、流畅的语言翻译诗句;②分析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强调、突出的意思;③分析情感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①(南宋)文天祥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②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③ , 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④ , 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⑤,金瓯缺注释】①代王夫人作:南宋灭亡时,王夫人作为昭仪随宋恭帝被掳往大都,在驿壁上题词《满江红》,后文天祥被押往大都途中偶见此词,不满结尾三句“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因以王夫人口气代作一首②姚黄:牡丹的名贵品种③雨淋铃: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思念玉环,分外凄怆,采其声为《雨霖铃》曲④铜驼恨:晋朝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以此象征亡国⑤天家:此处指帝王家1) 这首词的前三句“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借昭君远嫁寓指________ (2)从抒情手法角度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析: (1)王夫人等后妃被掠掳、驱行北上的凄凉处境(2)①全词借王夫人被掳事件,借事抒情;②“回首”两句等,借景抒情;③借王昭君、索靖等典故抒情;④用“苦”、“恨”和“伤心”等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表达了对王夫人置身事外、幸免苟活愿望的不满和忠言劝告也表达了诗人不愿像宋室王朝一样因国土残破而备受耻辱的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1)这首词的前三句“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意思是,试问哀怨凄婉的琵琶声,万里胡沙外是怎样的风物情景?描写的是昭君远嫁的情景,根据题目和注释“南宋灭亡时,王夫人作为昭仪随宋恭帝被掳往大都”,可知创作的背景,借昭君远嫁寓指王夫人被掳事件 (2)本词综合运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手法最苦是”“铜驼恨”“伤心铜雀迎秋月”为直接抒情的句子,间接抒情运用了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多种手法上片描写词人亡国之恨和被掳北行的痛苦;下片抒写对敌人的仇恨和词人坚守节操保持清白的决心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宁死不屈的气节结合词句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王夫人等后妃被掠掳、驱行北上的凄凉处境 ⑵①全词借王夫人被掳事件,借事抒情;②“回首”两句等,借景抒情;③借王昭君、索靖等典故抒情;④用“苦”、“恨”和“伤心”等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表达了对王夫人置身事外、幸免苟活愿望的不满和忠言劝告也表达了诗人不愿像宋室王朝一样因国土残破而备受耻辱的悲愤之情。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及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立足于理解原诗,根据诗歌具体内容分析本题可以结合本词的小标题以及词后注释“南宋灭亡时,王夫人作为昭仪随宋恭帝被掳往大都”等内容作答,前三句的大致意思是:试问哀怨凄婉的琵琶声,万里胡沙外是怎样的风物情景?可以推知答案应是借昭君远嫁寓指王夫人等后妃被掠掳、驱行北上的凄凉处境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考虑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哪些,最后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确定诗人运用的手法和技巧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如下内容: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方面考虑。
通过阅读理解可知,本词借王夫人被掳事件来写起,这属于借事抒情;“试问琵琶,胡沙外”“铜驼恨”是运用典故抒情;“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属于借景抒情;“苦”、“恨”和“伤心”属于直抒胸臆最后答出作者的情感即可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促织① 二 首(宋)洪咨夔其一一点光分草际萤,缲车②未了纬车③鸣催科④知要先期办,风露饥肠织到明其二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注释】①促织:蟋蟀②缲车:剥茧抽丝车③纬车:纺车④催科:催租税1)第一首着力描写________,第二首重点批判________ (2)这两首诗作为一个整体,有哪些共通的艺术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解析: (1)织妇劳作辛苦;税负沉重(2)①以小见大这两首诗题为“促织”,但并非咏物,只不过以“促织”为喻,借题发挥,言在此而意在彼写的是细小事物,揭露的是深刻的社会问题②用比(比拟或比兴)手法第一首以缫车、纬车之声比促织的叫声,是形象的比喻,是起兴之笔第二首同样采用拟人化(比)的手法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上句是写促织的形象,鲜明生动下句写促织的鸣叫,情趣横生③诙谐中含讽刺。
恐有人闻得”,一个“恐”字,极度夸张,尖锐地批判了统治者对百姓无孔不入的剥削和勒索,戏谑中含着痛苦,诙谐中透出严峻,其讽刺意味之辛辣、深刻,令人惊叹 【解析】【分析】(1)第一首,前两句由“促织”起兴,三四两句,由促织而联想到纺织女写她们为了要在官吏催缴赋税之前做好准备,不得不挨冻受饿,连夜地赶织又是催科,又是先期办,可见官府对纺织女盘剥之苛刻;又是风露饥肠,又是织到明,可见纺织女生活之苦,劳动之累诗人由促织而联想到纺织女,由纺织女而想到催科,诗的主题步步深化,对纺织女的同情和对官府的揭露也从诗中表现出来第二首,第一句,写促织的形象,鲜明生动第二句写促织的鸣叫,情趣横生第三四两句,这是写促织的担心担心什么呢?是怕官府知道后来勒索土产钱啊一个恐字,把促织此时内心的想法和盘托出报县来拘土产钱七字,更是将官府敲诈盘剥成性的面目刻画得入木三分,批评了沉重的税赋 (2)这两首诗题为“促织”,但并非咏物,只不过以“促织”为喻,借题发挥,言在此而意在彼写的是细小事物,揭露的是深刻的社会问题使用的是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诗作里的促织,正是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的形象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更容易由促织的境遇而联想到老百姓的遭遇,并由此看到人间的黑暗。
诗人没有直接写官吏对老百姓的盘剥,但官吏的吸血本性已清晰可见诗人没有直接写老百姓的遭遇,但其遭遇从促织身上可以想见诗意含蓄,讽刺有力 故答案为:⑴织妇劳作辛苦 税负沉重 ⑵①以小见大这两首诗题为“促织”,但并非咏物,只不过以“促织”为喻,借题发挥,言在此而意在彼写的是细小事物,揭露的是深刻的社会问题②用比(比拟或比兴)手法第一首以缫车、纬车之声比促织的叫声,是形象的比喻,是起兴之笔第二首同样采用拟人化(比)的手法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上句是写促织的形象,鲜明生动下句写促织的鸣叫,情趣横生③诙谐中含讽刺恐有人闻得”,一个“恐”字,极度夸张,尖锐地批判了统治者对百姓无孔不入的剥削和勒索,戏谑中含着痛苦,诙谐中透出严峻,其讽刺意味之辛辣、深刻,令人惊叹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进行综合分析阅读诗词可知第一首着力描写 织妇劳作辛苦,第二首重点批判税负沉重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 、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
第一首以缫车、纬车之声比促织的叫声,是形象的比喻,是起兴之笔第二首同样采用拟人化(比)的手法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上句是写促织的形象,鲜明生动下句写促织的鸣叫,情趣横生“恐有人闻得”,一个“恐”字,极度夸张,尖锐地批判了统治者对百姓无孔不入的剥削和勒索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①王维天官动将星②,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③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注释】①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规定一些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②天官:天上的星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③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这里借指敌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紧扣题目,“天官”“将星”点明了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B. 颔联承接首联,描写生动,仿佛可看到赵都督率领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