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曾经的风云人物.doc
13页那些曾经的风云人物(周正毅) 周正毅——资本魔方的玩家 周正毅,1961年出生于上海市杨浦区,小学文化;1978~1988年赴日本打工1989年返回上海,开设美通饭店;1994年周正毅夫妇开设“阿毛炖品”饭店;1997年大量购买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等李嘉诚旗下的蓝筹股,获利数亿港元;2001~2002年入股海鸟发展、英雄股份(现名为“大盈股份”)以及香港的上海商贸,上海地产等上市公司;2002年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11名;2003年 5月,因涉嫌操纵证券交易、虚报注册资本被逮捕后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2006年 5月,周正毅刑满释放;2007年1月周正毅因涉嫌行贿等犯罪再次被逮捕,2007年12月被判刑16年周正毅,前农凯集团董事长,作为一个富豪,他有些过于张扬,开着上海滩第一辆法拉利跑车,扮着类似贝克汉姆的发型,自诩“上海首富”,从手表到皮带扣都镶钻包金,常混迹于娱乐报纸头条与此同时,他也有异常低调的一面,以至于即使亲朋密友也说不清他发家的详细经过至于各家媒体,则在多年后仍津津乐道于有关他的种种传闻昔日风光无限的“周公子”如今身陷囹圄,2007年底他因行贿等罪名获刑16年周正毅的衰败竟比暴富来得还要快,这位“上海首富”也许再也没有机会在世人面前玩弄他所熟悉的“资本魔方”了。
周正毅前传“我相信每趟火车都有罪恶的货物!”史登堡(Josef von Sternberg)在1932年所拍电影《上海快车》(Shang hai Express)中的台词如是说这句话同样可以套用在如流星般滑落的“上海首富”周正毅所搭建的财富迷宫上作为近年来新富陨落故事中的集大成者,今年(2004年)5月引爆并在内地和香港引起轩然大波的周正毅案,在时隔4个月后,终于有了来自官方披露的事件进展:上海地方检察院已于9月初正式批准逮捕周正毅,罪名是“涉嫌虚报注册资本”和“操纵证券交易价格”尽管这两项控罪要比外界想象中较轻,但周案所掀起的波澜却很难被业界忘记在过去,他在明星圈制造绯闻和在资本市场上“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均给投资者留下深刻印象现在,他则成了由“格林柯尔”和“欧亚农业”引发的“民企恐惧症”的新代名词——投资者不难在周案中发现过去内地民企上市后频繁上演的“吸水三步曲”——“围飞”炒高、批股派货、向大股东高价收购资产——的影子而在银行业和地产界,周案已触发了上海自1990年代经济重新起飞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整顿,全国范围内的行业政策重新检讨和整顿也由是加速。
到底是哪些因素,使一个出身市井的穷小子摇身一变成为所谓的“上海首富”,而后又突然成为阶下囚,并在银行业和地产界引发大震荡?《环球企业家》无意去探究与当下案情相关的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是力求展现达到事业巅峰前的周正毅的生活中的每一侧面,并得到了一个类似于“美国19世纪的强盗男爵”及1980年代香港电视剧中的“流氓大亨”这样既让人击节称叹又让人生厌的肖像周正毅火箭般崛起的故事——在这里要比过去讲述得更为完整立体——正是当今转型中国商业社会的一幕悲喜剧:在其二十多年的创业生涯中,精力充沛、志存高远、善抓机会、果断出击的周正毅再生动不过地诠释了“中国梦”;但其投机性极强的典型“新富炒作模式”——与权势结盟,拿“充水”资产向制度尚不完善的银行套取资金,投身像房地产开发这样令人目炫的游戏,充分利用内地和香港两个市场的空隙,在一个地方造势,然后在另一个地方买卖图利,从而一夜暴富——最终还是引火上身正如接受记者采访的上海的一位民营企业家所言, “周案的发生本质上还是个赢利模式的问题,而且它还不是个别的问题而是全局性的问题因此周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也不会是最大的一个眼下,周还在谋求反击——他控制过的香港上市公司“上海地产”近日发表公告称:周已委托律师,寻求撤销向他追讨二亿六千多万元欠款的判决,及由安永接管其资产的令状。
我们无法预测周最后的命运,但却可以确信,随着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最终确立,这样的故事再发生的机率是越来越低了 上海往事在把上海打造成一个可与香港相比肩的金融中心、亚太区的经济中心、世界级的大都市等种种设想逐步升级之时,被称作“下只角”的杨浦区至今仍是这个大都会里较为落后的地区,棚户成片、河水发黑曾是这里居民长时间的伤心记忆1961年,周正毅出生于该区杨树浦路附近一间没有阳台的老式公房里那是苏联人建造的二层楼房,原来上面住人,下面养马,后来它们被改建成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控江新村和周正毅的父亲周裕兴一样,大约有两万户产业工人居住在那里周正毅改变了周家“下只角”的生活周裕兴夫妇一直到死,都为周正毅给他们带来的荣耀而骄傲1995年,周母去世,上海交通路1941弄3号的邻居们至今还记得葬礼当时人声鼎沸的场面2003年初,周父去世,以奔驰开道的庞大豪华车队更是让人过目难忘不过,即使这两位至亲,也未必知道他们的小儿子——5个孩子中排行第四的周正毅——是如何发迹的周母只知道儿子在香港做大事,并经常在邻居面前夸赞儿子的孝顺——比如发钱让妹妹放下在上钢一厂的工作,专心服侍病中的母亲;而周父则在老伴死了以后搬到了有专人专车为其服侍的西郊花园别墅65号,并被传在2年前竟然以78岁高龄娶了一位年纪只有三十六七岁的新太太周的姐姐,则乐于向邻居们夸耀,“我阿弟老聪明的。
公司里5000多个员工,脑子一个也不及他1977年,周毕业于上海控江中学初中根据周自己公开的资料,当时17岁的周正毅成了待业青年,第一份工是在街道工厂做会计,月薪30多元尽管当时所需要的会计知识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当时与周相熟的人仍对这个说法表示怀疑周正毅没有文化的,只有小学学历,成绩很差的,他哪里有水平做什么会计!”不过,周正毅从不否认自己的小学学历人们称这是这位上海富豪难得的诚实——当时的中学文凭因为文革的原因是不能作数的当然,承认这一点,也更能凸显其崛起的传奇性,增加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媒体所称的“卖馄饨起家”始于1978年——打了半年工的他拿出所有积蓄在杨浦区开设小馄饨店,成为个体工商户不过,根据本刊记者的了解,所谓小馄饨店只是路边的小馄饨摊而已,实际并不是周有意为之,而是帮他母亲的忙而已当时家里人操心的是他能够有一个正式的工作——周正毅是全家的中心,哥哥周正明插队江西已经在当地落户,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不可能比他重要1982年,周正毅通过接班的方式进入了父亲退休前曾经担任过生产计划科科长的上海电站辅机厂,在成品仓库当搬运工周正毅是那种好吃懒做的人,他怎么可能做得好搬运工一位曾在电站辅机厂与周共事的知情者说,“他因为表现不好受到了处分。
也就一年多一点,他就离开了工厂对于这一段历史,周很少对人提起一则并不光彩,二则这种子承父业循规蹈矩的历史也是对其通过“卖馄饨起家”体现出来的进取心的一种抹杀从周后来发展的轨迹来看,周的“好吃懒做”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并不想靠体力吃饭——尽管他经常被人贬斥为“没有文化”从工厂出来后,周正毅在家里人开的烟纸店里站柜台,他做生意的天分由此真正绽露周的烟纸店主要经营“良友”、“KENT”之类的外烟,周喜欢抽“555”之类的外烟大概就是那时培养出来的习惯同时,周还出售南方批发进来的小装饰品和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有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周从市区倒腾来一批印有外文字母的广告衫叫卖那个辰光杨浦区啥地方看到过这样的东西?卖起来像发牌一样周正毅的一个朋友回忆说,“他做生意,脑子的确蛮好不光卖东西,周利用站柜台的间歇,还跑到上海淮海路上的“华侨商店”去做“打桩模子”(上海俚语,指倒外币者)事实上,周的小店平时还兼收外币但这种小生意人的生活状态实在无法满足周的雄心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上海掀起了去日本“扒分”(上海话,挣钱的意思)的潮流,周正毅迅速抓住了这个机会虽受过单位纪律处分,也没有国外的邀请函,但是通过父亲的一个关系,周正毅还是顺利办到了护照。
1985年,周关掉了烟纸店,以读书的名义去日本闯荡对于这段历史,周没有否认——他曾对媒体表示,去日本挣钱的方法是“带货到日本卖,……当时带的货很多,都记不清楚,好像是101生发水当年熟悉周正毅的人对此不以为然:周可能带过一点货去卖,但是真正让他赚到钱的却是帮人去日本周在日本并未久留,而是又前往阿根廷寻找机会很快,周又到了深圳,在那里他重操在日本的旧业,把大陆人弄到香港去一个人可以赚好几万块这毕竟是高风险的生意据说,周甚至因此被警方拘押要不是通过朋友的疏通,他早就被判了不过,周当然不会一棵树上吊死,他在深圳闯荡之时,还在上海河南北路和塘沽路口交叉的一个五金店里租了个一米见方的柜台,以400元一个月的工资雇姐夫邵金宝卖他从东莞等地倒腾来的走私电子产品我们很难知道周正毅同时还在从事一些什么生意只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从不缺少发财的欲望或者说——“进取心”生于市井之间,成长于文革期间,没怎么读书的周正毅当初结交的都是粗犷之辈但这些人从来就没有把他视为己类周正毅不是那种像我们这样打打杀杀的流氓(上海人说”流氓“ 类似于北京人说”混子“),要是这样,也就混不到今天这样风光的场面了早年和周厮混在一起的一些杨浦人士告诉记者。
在他们看来,周后来的成功在于他较早地离开杨浦而跑到城市的中心乃至上海以外的地方去混,靠脑子赚大钱;而他们自己则因为死守杨浦,靠体力挣小钱,所以至今还只是当地的小小生意人 “患难之交”坊间流传的一个版本是:如果没有一位香港女子的出现,周正毅原始积累或者说当小混混的时间将更为漫长据周一个亲戚的说法,在日本的时候,周有一次在咖啡馆里扮演了救美英雄的角色,被人调戏的这个女子即是那位香港女子这位个头较矮长相一般的女子后来和周同居,并资助周600万港币用于发展事业无从考证这个英雄救美故事的真实性不过,当年许多与周稔熟的人士都表示这是周事业中第一个重要女人靠着这些钱以及自己的积蓄,周在上海的北京路上开了一家当时生意还比较火暴的美通饭店,并在上海嘉定经营桑拿和卡拉OK.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周无疑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但是周从未向外界提起过这段往事在公开的履历中,他刻意表现自己与其妻毛玉萍(未有登记)有着长久的感情生活:1980年代,在和毛玉萍经营过一阵子小百货后,两人分别去实现自己的日本梦和香港梦毛到香港打工,而他则去日本但是杨浦的很多流氓都知道,周是在1980年代后期才认识毛玉萍。
后来两人还生了一个“卖相”(上海话,容貌之意)较好的儿子,现在“在英国最贵却不是最好”的学校读书在了解周的人士看来,周之所以“选择性忘却”这段经历,除了对外塑造夫妻双方共同白手起家的动人故事以外,还在于隐藏一段因其背信弃义而被杀手追杀的历史1992年左右,周正毅决定因毛玉萍放弃那个香港女子,未料对方因爱生恨决心报复,在珠海花50万港币雇凶欲断其一手毛玉萍,上海黄浦人,与周正毅年纪相若,年轻时颇有姿色据其自称,1980年代后期持单程证到香港一皮革厂当车衣女工,月收入一万多港币但是接近毛的知情人士表示,她是1980年代后期闯深圳的上海女子中的一员后来,很可能是通过周正毅的路子,她才来到了香港最终因有两名东南亚富豪的干爹而发迹周在上海重新遇见毛的时候,毛已经身价千万,且非常精明能干与周相熟的人士大多都惊讶于个头不过1.74米的男人在女人面前的魅力我有这个感觉全是有钱的人坐在一起,女人进来,眼睛全部朝他骚,”上海“佳家美”公司董事长邹仁发说,“但是在周正毅眼里,女人不仅是女人,而且还是挣钱机器,像买股票一样,周正毅看中毛玉萍正是看中了其绩优股一样的长期效应邹仁发与周正毅同是杨浦人1980年代初周在定海路开烟纸店的时候,对面正是邹当年开的名叫“下只角”的饭店。
周是该饭店的常客,每顿饭喜欢叫一汤一菜,有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