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山东版.docx
25页全 册 简 析教材内容分析:本册教材包括“敦厚”“崇礼”“责任”“竞争”“共赢”“君子之品”“君子之行”“少年君子”八个单元敦厚”局部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育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宠爱之情分为《温良恭俭》、《泰山乔岳》《敦厚崇礼》以及《心包万物》四个局部 “崇礼”局部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 “郭泰”“孟子”“晏子”“到晷”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本学期,我们重点学习“敦厚”“崇礼”“责任”“竞争”这四个局部教材根本呈现形式为:“经典诵读”〔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局部〕;“点睛”〔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晓事明理”〔表达精彩的故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沟通中明理〕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学问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沟通、合作等根本活动方式,到达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本学期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 1.进展爱国主义教育。
2. 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力量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3. 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育出正直、坚韧、和蔼、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学内容】《传统文化》六年级上 1《温良恭俭》【教学目标】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诞生字、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学重难点】增加学生阅读积存,陶冶学生的品德修养教具使用】投影仪【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看课本第 1—3 页原文和文意教学过程:二、简介《敦厚》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诞生字、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沟通3、教师小结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准时觉察学生朗读中消灭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缺乏,通过练习加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沟通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展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六、点睛:第1页七、晓事明理:第2页八、 广闻博识:第 3 页九、 余力学文第 3 页十、 学以致用第 3 页十一、课外延长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沟通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 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教师、同学沟通板书设计】温良恭俭温顺 和蔼 敬重 节省 忍让【课后反思】学生赏识领会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 大精深教学内容】《传统文化》六年级上 2《泰山乔岳》【教学目标】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诞生字、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学重难点】增加学生阅读积存,陶冶学生的品德修养教具使用】投影仪【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 4—6 页原文和文意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诞生字、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沟通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准时觉察学生朗读中消灭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缺乏,通过练习加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沟通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展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点睛:第4页六、晓事明理:第5页七、广闻博识第6页八、 余力学文第 6 页九、 学以致用第 6 页十、课外延长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沟通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 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教师、同学沟通板书设计】泰山乔岳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课后反思】学生对诗每一句话的含义理解的不够好,学生沟通之前教师可以提前教导一下, 或提示一下,这样什么也不说完全放给学生,学生把握不了教学内容】《传统文化》六年级上 3《心包万象》【教学目标】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诞生字、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学重难点】增加学生阅读积存,陶冶学生的品德修养教具使用】投影仪【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7-9 页原文和文意二、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诞生字、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沟通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准时觉察学生朗读中消灭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缺乏,通过练习加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沟通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展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点睛:第 7 页六、晓事明理:第 8 页七、广闻博识第 9 页八、 余力学文第 9 页九、 学以致用第 9 页十、课外延长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沟通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 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教师、同学沟通板书设计】心包万象泛爱泛敬 不与人争 心包万象【课后反思】假设课上我能加上相关视频或图片,教学效果会更好教学内容】《传统文化》六年级上 4《敦厚崇礼》【教学目标】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诞生字、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学重难点】增加学生阅读积存,陶冶学生的品德修养教具使用】投影仪【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 10-12 页原文和文意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诞生字、词、难点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沟通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准时觉察学生朗读中消灭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缺乏,通过练习加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沟通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展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点睛:第 10 页六、晓事明理:第 11 页七、广闻博识第 12 页八、 余力学文第 12 页九、 学以致用第 12 页十、课外延长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沟通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 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教师、同学沟通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敦厚崇礼温故而知 敦厚以崇礼【课后反思】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但课上形式太少,不够活泼教学内容】《传统文化》六年级上 5《礼义者 人之端》【教学目标】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诞生字、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重难点】增加学生阅读积存,陶冶学生的品德修养教具使用】投影仪【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 13-15 页原文和文意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诞生字、词、难点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沟通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准时觉察学生朗读中消灭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缺乏,通过练习加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沟通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展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点睛:第 13 页六、晓事明理:第 14 页七、广闻博识第 15 页八、 余力学文第 15 页九、 学以致用第 15 页十、课外延长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沟通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教师、同学沟通板书设计】礼义者 人之端不学礼 无以立【课后反思】通过阅读,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六年级上 6《定社稷 序民人》【教学目标】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诞生字、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学重难点】增加学生阅读积存,陶冶学生的品德修养教具使用】投影仪【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 16-18 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诞生字、词、难点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沟通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准时觉察学生朗读中消灭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缺乏,通过练习加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沟通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展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点睛:第16页六、晓事明理:第 17 页七、广闻博识第 18 页 八、 余力学文第 18 页九、 学以致用第 19 页十、课外延长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沟通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 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教师、同学沟通板书设计】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课后反思】假设课上我能加上相关视频或图片,教学效果会更好教学内容】《传统文化》六年级上 7《恭与敬 礼之本》【教学目标】1、学生看教材。
